艺术辩证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辩证法分析
艺术辩证法分析
一、形与神
形,即事物的外貌、形体,它往往是具体可感的;神,即事物内在的气质、精神,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在文学作品中,神还指作家的主观精神和作品的主题。优秀的作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能写出事物的外貌特征,更能传达出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及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实现形与神的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仅仅描画出客观事物的形体而未传达出神韵的作品,决不是好作品。《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谢太守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兄子(谢朗,谢据的儿子)将雪比作盐,未必不似,但只是其形,未写其神。而兄女(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则是传神的妙喻,因为她写出了大雪飞舞的神态。再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当范进因中举而发疯,胡屠户为了治好女婿的疯病,大着胆子打了范进一个嘴巴。
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向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也是一个舞字,既写出了众邻居那种巴结、下作的神态,也传达除了对他们的厌恶,真是一字传神。所以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文学创作中,片面追求形似历来被人们反对。中国美学历来以传神为上乘,尤其是中国画,尤重写意。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
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其意思都是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
优秀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达到神似,常常不惜改变形似,在他们看来形应当为神服务。《世说新语·巧艺》记载:
顾长康(即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为裴楷画像的时候,在面颊上添画了三绺髭须,而三毛原非裴楷面部所有,但益此三毛,目的就是为了使裴楷的画像更有神明。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常常对创作素材进行加工和变形。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创作的小说。小说的原型是:左权县的民兵队长岳冬至,与本村的一个姑娘恋爱,当他们两人幽会的时候,被当地的恶霸当场抓住,岳冬至竟被活活打死,姑娘也远嫁他方。赵树理在创作《小二黑结婚》的时候,认为这个悲惨结局没有反映出生活的必然性,于是作家便对素材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小说的结局写道:
小芹和小二黑各回各家,见老人们的脾气都有些改变,托邻居们趁势说和说和,两位神仙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们结婚。后来两家都准备了一下,就过门。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重神轻形,在中国传统画论、文学理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若形似无生气,神彩至脱格,则病也。
《金瓶梅》中对潘金莲的一段描写:
月娘在坐上仔细观看这妇人,年纪不上二十五六,生的这样标致。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每带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娇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吴月娘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论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论态度,似红杏枝头笼晓月。看了一回,口中不言,心内想道:小厮每来家,只说武大怎样一个老婆,不曾看见,不想果然生的标致,怪不的俺那强人爱他。
这是潘金莲嫁给西门庆后的第二日,她起床去拜见西门庆的几位娘子,吴月娘观察潘金莲容貌的一段描写,作家不仅画出了潘金莲的妖冶、风骚的外貌,还写出了她多情、风流的内在精神。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们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刻画就十分传神: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写祥林嫂的外貌,作家重点突出祥林嫂那间或一轮的眼珠,枯木一般的形体似乎在告诉人们,那个曾经鲜活、吃得苦、干得动的祥林嫂已经死去,留在世间的只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
二、张与弛
张,是指紧张,急促、激烈;弛,是指轻松、舒缓、从容。现实生活中,大江大河有惊涛骇浪,也有微波荡漾;人间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也有花前月下的绵绵情意,这就是张与弛。中国小说的发展和民间的说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每一个单元中,说书人一般会安排一到两个故事高潮,高潮以外的叙述则相对舒缓。所以,我们阅读叙事作品时会明显感觉到作家处理张弛关系时的高潮技艺。一般说来,张弛的处理方法有三种。
(一)张弛相间
这种方法是指紧张的状态与舒缓的状态相互结合。在文学作品中,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恬静、舒缓,也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紧张、激荡;不可能一味暴风骤雨,也不可能一味春风绵绵。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既写家庭生活画面,又写紧张的战斗场面,有张有弛。其中写几个年轻妇女寻找丈夫的情节,节奏张与弛结合得最为出色: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