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文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和文学的关系
关于宗教性质的界定,恩格斯是这样定义的,他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
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这说明在宗教产生的时候,人类活动还停留在外部力量的支配下,人类对自然还充满幻想敬畏,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想象产生了宗教。
中国的蔡元培说,人所谓宗教也,乃人对于心灵上之一种制裁,此制裁出于人自己之愿欲,故谓之信仰。
这就是说宗教这种东西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来影响、支配人的活动,而这种精神是受人自己控制的,也就是是说你信不信都看个人。
精神产生于人脑,所以这种精神的产生是因为人有愿望有欲念,这种愿望欲念的升华就是人们说的信仰。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
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宗教与文学都是在一种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模式中打转,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两者的产生都是原始先民剩余精力的投射,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外在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文学本身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之真、善、美的憧憬,而宗教则是人们超脱痛苦的寄居地,
两者都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正如伏尔泰所言“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
从这种对文学与宗教共通性的认识出发,《宗教与文学》一书认为无论文学还是宗教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而且两者都是借助“想象”进行运思,最终达到“潜移情志、感动心灵”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从本质、运思方式、终极价值等主要方面对两者的描述。
同时,作者又并非一味执著于这种广义的抽象概述,而是将其具体化为对经典问题的讨论,将探索的视角集中在对具体文学样式的考察上,从而使我们对“现象”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宗教”一词在不同的人那里,往往有着相当不同的涵义。
对一些人而言,这个词代表着他们对“神”的一种信仰。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人不信“神”的话,他就无所谓宗教;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个词代表着他们对“神”以外的某种事物的最高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他们愿意无条件的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
在这个意义上,他愿意为之献身的那个事物就是他的宗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宗教甚至被定义为“一个人在工作之余所做的无论什么”。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的性质的话,能够称为宗教的东西就太多了,“网虫”、“追星族”等,都称得上是某种宗教信徒。
但是,无论我们把“宗教”一词的涵义扩大
到怎样的范围,它的第一层次的涵义还是最基本的。
也就是说,其他两个层次的涵义只不过是把作为宗教崇拜活动对象的“神”的概念大大泛化了而已。
马克思也概括宗教的意义:“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基督教自诞生之初,无论从动机还是效果而言,在西方历史上都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截至文艺复兴前夕,已经堕落为一切罪恶的渊薮,尽管这渊薮里也孕育着新文明的种子。
基督教的产生,不仅依赖于现实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自身的思想来源。
在基督教产生的时代,罗马帝国境内流行的一些社会思潮为基督教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正如威利斯顿·沃尔克所说,基督教进入的并不是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
当其兴起之时,人们头脑中已充满着关于宇宙、宗教、罪、赏罚等种种观念。
基督教不得不对付这一切,也不得不适应这一切。
基督教不可能建立在处女地上,而必须将已经存在的各种思想作为材料构筑自己的体系。
在基督教的起源和形成中,它直接继承、保留了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诸多因素,深深受到了希腊化时期地中海世界盛行的希腊文化及随之而来的罗马文化的熏陶与濡染。
基督教的思想和教义可追溯到世界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以及古代波斯文明,而在其产生和形成过程中,又直接地受到当时流行的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主要是古希腊晚期和罗马时期的斯多葛派、犹太—希腊哲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恩格斯就此指出,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产生的。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全力承担了挽救与传播古典文化的历史重任,并且为正在萌生的新文明提供了模式和方向。
其次,基督教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方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第三,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复兴,并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基督教正是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
文学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
比如:谈到古代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就离不开佛教;谈到西欧中古时期各国的文化关系,就离不开基督教。
宗教对于文学的利用,宗教对于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影响,以及文学运动中犯宗教的倾向,文学作品中犯宗教主题,又是文学与宗教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宗教要用文学来扩大它的影响,西方文学史上有过专门为宗教宣传服务的教会文学。
而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作家的反教会作品层出不穷。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与宗教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争斗的事实,构成了其中颇有特色的一个侧面。
此外,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就取自文学作品,《圣经旧约》和《古兰经》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如此。
随着宗教的传播,它们成为最畅销的作品,它们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之深广是无法估计的。
其中一些人物和故事,还成为许多作家进行创作的题材来源,这些作品不是宗教文学,而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典范,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等德等。
文学和宗教都采用形象思维,借助想象,创造整个异于现实的新世界。
马克思曾提出人类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掌握世界的方式,其特点是抽象思维,另一种是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其特点是形象思维。
文学艺术与宗教在审美的层面上能彼此兼融、渗透,正是由于它们具有形象思维的想象性和蕴情性特征。
宗教与文学均采取幻想与想象的手段进行虚构,均以人为原型,各自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宗教创造神圣偶像,文学创造艺术形
象。
文学和宗教不属于经验范围之内的科学理性范围,而是同属于形而上的价值意义范围,都是属于为人生赋予价值意义的活动。
文学和宗教的主要任务,套用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的解释,也可以说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的活动。
这家园不是现实生活的家园,而是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寄托。
人生有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不同的需求推动人创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以解决人不同的需求。
理论的意识形态和科学解决人现实的认识问题和物质的需求,文学和宗教等解决人价值意义的需求,使人的心
灵得到平衡和归宿。
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也实属必然。
宗教与文学同根而异表,关系殊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宗教利用文学扩大影响,文学通过宗教来寻求人的精神追求慰藉。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