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摘要:鬼神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在许多偏远地方鬼神文化仍然有所留存,本文将从《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入手,来探求古代先民们对鬼的认识及鬼部字包蕴的基本文化内涵。
关键词:鬼;《说文解字》;鬼部字;鬼文化
鬼神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要考察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从历史角度入手,也可以从民俗角度入手,本文试图借助《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这种文化现象。
《说文》鬼部共收20个字。第一个是部首字“鬼”。《说文》中说:“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阴气贼害,从厶,”《玉篇》中讲:“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鬼之言归也,又慧也。”从中可以看出,鬼是人死之后的的离开形体而存在的东西,并且是有智慧的。《论语·为政》中说:“非其鬼而祭之,谗也。”是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的行为。在这里“鬼”有祖先的意思。本来中国很多的神灵就是部落首领或者是由有地位的人的灵魂演化而来的,所以,以“鬼”代指祖先的灵魂也无不可。总之,鬼就是人死之后变成的东西,并且由于它的神秘性衍生出了精灵、敏慧、星宿等义项,当然也有贬义的义项,例如又指沉溺不良嗜好的人。既然“鬼”是不可见的神灵,对鬼又敬又怕的心理态度,又导致了鬼的义项的复杂性,但无论多么复杂,它总与神灵相关,在古人眼中,“鬼”显然属于精神范畴。
第二个字是“䰠”,《说文》:“䰠,神也,从鬼申声。”段玉裁注:“䰠,当做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也。故字从鬼、申。”《山海经·中山经》中有:“(青山之要)多是僕儽、蒲盧,䰠武罗司之”。郭璞注:“䰠,即神字。”《玉篇·鬼部》:“䰠,山神也。”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很清楚看出,这个从鬼申声的“䰠”其实就是“神”的异体字,就指神。先秦“神”“鬼”本为一体,后世才将“神”“鬼”做了区分,因此,“神”即可从“示”部,又可从“鬼”部。《玉篇》说它是山神已是特指,并非泛指意义上“神”,显然不确。
第三个字是“魂”,《说文》:“魂,阳气,从鬼云声。”《玉篇》:“阳气游也,人始生化曰魂。”《左传·昭公七年》中有:“人始生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
孔颖达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魂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它附身人则活,离身而去则人亡,并且还衍生出精神、意志的意思。
第四个字是“魄”,《说文》:“魄,阴神也。”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魄”是阴神,能离开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和魄的系非常密切,有一位外国学者的观点可以解释这种微妙的关系,人们拥有两个灵魂,分别是“魄”和“魂”。“魄”与身体有关,是受孕时即有,是从母体中带来的,死后还保存在身体中;“魂”则是脱离母体后才进入孩子身体的,死后升仙,因此,先人的魂靠地上后人的享祭。
从古人对“魂”“魄”的解说看,古人曾通过自我感受和前人经验对人体的精神和物质关系依靠阴阳理论做过一些初步解说,这种解说和今人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论较为接近,并非以往所谓的迷信观点,从中足可看出我们的祖先在人体研究方面具有先见之明。
第五个字是“魑”,《说文》:“魑,厉鬼也。”《玉篇》:“魑,魑魅之类也,厉鬼。”厉鬼即恶鬼,是指一种死的时候怨气太重、无法转生的亡灵。可见古代对冤魂的敬畏。
第六个是魖,《说文》:“魖,耗神也。”《玉篇》则说:“耗鬼也。”在古代,早期鬼神是不分的。所以耗神和耗鬼是一样的,都是消耗人们资财的鬼神,既然为财物的损耗专门造了神仙,足以看出古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和追随。
第七个字是魃,《说文》:“魃,旱鬼也。《周礼》云:‘赤魃氏除墙屋之物也’,诗:曰‘旱魃为虐’”。《玉篇》:“旱神也。”“魃”是古代传说中的造成旱灾的鬼。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的丰歉又取决于一年的雨水,旱年涝年都会影响粮食的收成。古代灌溉技术不发达,也不懂下雨的机制,科学知识缺乏无法解释大旱和洪水的产生,从而产生了旱神和龙王等祈求下雨和风调雨顺的神仙。早期鬼神不分,因此,旱神和旱鬼的解释是不冲突的。
第八个字是鬽,“鬽”同“魅”,是“魅”的异体字。《说文》:“鬽,老精物也。”《周礼·春官·神社》:“以夏日至,致地示(祗)物鬽。”郑玄:“百物之神为鬽。”孙诒让正义:“即物之老而能为精怪者。”一般认为是万物多年成精的神物。古人不懂生物的生长周期,看到自己不管活到多大岁数终究逃不过一死,但是身边的那些山川河流树木却总是年复一年的存在、生长,因此,本能的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敬畏之心,所以敬畏、祭祀,以求得庇佑。
第九个字是鬾,《说文》:“鬾,鬼服也,一曰小儿鬼,从鬼支声。”《韩诗》传曰:“郑交甫逢二女鬾服。”《玉篇》:“鬾,小儿鬼,又鬾服。”两种解说相同,可见,鬾的本义本来就有歧义,或者说有两种不同的解说。
一种是鬼服。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讲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应,所以,鬼服是古人参照自己的世界创造了鬼的世界,人活着的时候要穿衣吃饭,死后当然也一样,再说中国自古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所以,鬼服即是古人对祖先或者鬼神的侍奉。
另一种是小儿鬼,《本草纲目·禽部·伯劳》:“继病亦作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谓小儿羸弱如鬾鬼也。”从中可以看出是羸弱的小儿鬼,并且逐渐衍生出了由鬼作义符的某些疾病的字。
第十个字是䰧,《说文》:“䰧,鬼皃,从鬼虎声。”是指鬼的样子,还有《正字通·鬼部》:“䰧,虎怅也。”传说中人被老虎咬死变成的鬼,而这种鬼又帮老虎害人。这个字的出现可以看出老虎狮子等巨兽给人们在心理上留下的巨大的阴影。
第十一个字是魕,《说文》:“魕,鬼俗也。”《淮南》传曰:“吴人鬼,越人魕。”段玉裁注:“谓好事鬼成俗也。”也就是侍奉鬼神的习俗。
第十二个字是䰰,《说文》:“䰰,鬼鬽声,䰰䰰不止也。”《玉篇》:“䰰,鬼声也。”“䰰”是象声词,传说中的鬼叫声。既有鬼,当然就有鬼叫,这是鬼神文化的连带效应。
第十三个字是 《说文》:“ 鬼变也。”也就是鬼的变化。鬼是变幻莫测的,时而面目狰狞,时而佯装慈眉善目,行踪无常,诡异恐怖。这显然是古人对鬼的一种想象。
第十四个字是 《说文》:“ 见鬼惊词,”段玉裁注:“ 见鬼而惊骇,其词曰 。 奈何之合声,凡惊词曰那者,即 。”如上解说, 是指看到鬼被鬼吓到的叫声。
第十五个字是 《说文》:“ 鬼皃,从鬼宾声。”《玉篇》同训。都说的是鬼的样子。和“䰧”的意思大同小异。
第十六个字是醜,《说文》:“醜,可恶也。从鬼酉声。”因为鬼产生了善恶,所以相应的对人有好处的可以庇佑人的成为神,而有害于人的丑恶的则被称为鬼。因此,后世鬼与丑恶似乎天然的就联系在一起了。
第十七个字是魋,《说文》:“魋,神兽也,从鬼隹声。”《尔雅·释兽》:“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