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事件研究序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向新媒体事件研究

邱林川陈滔文

“新媒体”不光是传播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大众媒介在社会权力结构上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它不再是一种昂价的、一对多的广播,而是廉价的、多对多的“群众书写”“新媒体事件”背后是一种新的“书写历史草稿”的传播机制: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与大众舆论。它反映了人们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公民社会逐渐形成。

现代社会事件都需要借助媒体形成传播力,政经势力学会了应用、影响、操纵媒体,在事件上做文章。有的事本来鸡毛蒜皮却闹得沸沸扬扬,有的事关系重大却被遗忘。由传统实体政治向“媒体政治(media politics)或曰“信息政治”(informational politics)转变过程中,绝不是民主化这么简单,表面热闹的“新媒体事件”多大程度挑战了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碎片化、常规化了的“新媒体事件”会否沦为精英阶层维持特权、防止出现革命性社会运动的安全阀?抑或烟幕弹?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新媒体”事件

戴扬与卡茨关注“媒介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传播技术演变,卫星直播电视是当年的《新媒体》,在此基础上戴扬与卡茨将媒体事件总结为三大类型(genre):挑战(contests奥运直播)、征服(conquests阿波罗飞船登月)、加冕(coronations戴安娜大婚)。应当指出的是,所谓技术不单指物质层面和文化组织层面的科技成果,也指的是组织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安排。全球卫星直播光靠技术不行,还要看政治组织之间和商业组织之间的跨国合作,尤其是戴扬和卡茨所说的“事件组织者(event organizers)”,而且更是一种仪式性的传播(ritualistic communication),强调特定的共识性文化价值,如和平、勇敢、族群意识,而不是为了传递新信息。为了实现这一文化功能,“媒介事件”有时会被过分放大,

甚至扭曲事件本身的功用。“媒介”在承载“事件”本身时,也可以异化“事件”。(注: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的“媒体事件”全部替换成大陆学界常用的“媒介事件”,实际上我也认为“媒介”一词能承载“新技术”角度而产生的“事件”媒体包含媒介技术/工具含义,也包括媒体组织)

“新”媒体事件

所谓类型(genre也翻译成样式)是借用文学术语,作为一种分类的标签。戴扬和卡茨经典媒介事件模式主要是竞争、征服、加冕。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态也发生众多变化。例如卡茨和利布斯提出的“冲突”(disruption),还有“幻想破灭”(disenchantment)和“脱轨”(derailment)两大类型,指的是事件策划者建构的事件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得到完全不同意义的解读。

在华人社会语境中,这种冲突、幻想破灭、脱轨其实就是对底层民众的“传播赋权”(communication empowerment),它改变了传统的精英式、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更难预测、控制的传播模式。这其中的重大变化在于:话语权力从精英垄断到底层赋权;事件的社会效果是延续还是打破传统权力结构?新媒体事件绝不是技术形态上的变化,而是涉及到传播内容、话语权、媒体系统内部互动等社会变迁的新趋势,包括对底层民众赋权、事件不确定增强、说服手段多样化、辨别信息真伪日益困难等。

事件的分类

1、分清传统的“媒介事件”与“新媒体事件”,因为虽然传统事件可以移植到网络上,但依旧是精英主导、预先策划的仪式性传播,未涉及话语权的结构性变迁,因而不能与“新媒体事件”混为一谈。(这个观点不是很认同,可能这本书2011年的有些旧,因为傅园惠的

表情事件是先从网络开始,而不是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解读,这也是一种话语权的结构。这也是一道可以出考试题目的考题,即媒介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是否还适用?)

2、新媒体事件背后的控制:新媒体事件策划者更加多元,除了政府、媒体,还有公众、利益集团、团体或各类组织。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件组织者,但是背后的控制力量,是否有其他的“幕后黑手”?经济上的“看不见的手”?甚至政经力量相互结合。如果说电视直播的传统媒体是“正史”,“新媒体事件”是野史,那么背后操纵力量就更值得警惕,因为它涉及的不是对某一事件的微调,而是对众多事件的“宏观调控”有这样操纵能力者一般是政经利益既得者,想把“新媒体事件”引回到巩固社会现有秩序的老路。

3、被“边缘化”/“扼杀的”的议题——这些议题往往因为不符合某些传播机制(敏感)而无法被传播或大量传播,或者受到严格管控的一种事件。然而我们不能因此随着权力与资本起舞,只有考虑这些不成事件的事件,我们才能全面地考察历史替代性发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

4、事件内容分类:基于三点1)类似事件经常出现,或者说允许存在2)它们当中不乏有相当社会影响者3)事件关键性内容具有相似性,可归为同一基本种类

①民族主义事件:“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例如帝吧出征、厦大学生辱华、美联航暴力驱赶华人乘客事件

②权益抗争事件:各社会阶层人士争取自身或社区权益的事件

③道德隐私事件:挑战公域和私域的界限,如艳照门、卓伟偷拍

④公权滥用事件:公权力的腐败,如表哥事件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1、关注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量化的“情感”在社会行动中的传播作用:如杨国斌:悲

情与戏谑

2、谣言与新媒体事件:谣言定义、传播机制、反转新闻、后真相

3、“新瓶旧酒”?

4、个案研究

迈向新媒体事件研究

邱林川陈滔文

“新媒体”不光是传播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大众媒介在社会权力结构上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它不再是一种昂价的、一对多的广播,而是廉价的、多对多的“群众书写”“新媒体事件”背后是一种新的“书写历史草稿”的传播机制: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与大众舆论。它反映了人们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公民社会逐渐形成。

现代社会事件都需要借助媒体形成传播力,政经势力学会了应用、影响、操纵媒体,在事件上做文章。有的事本来鸡毛蒜皮却闹得沸沸扬扬,有的事关系重大却被遗忘。由传统实体政治向“媒体政治(media politics)或曰“信息政治”(informational politics)转变过程中,绝不是民主化这么简单,表面热闹的“新媒体事件”多大程度挑战了不公平的社会结构?碎片化、常规化了的“新媒体事件”会否沦为精英阶层维持特权、防止出现革命性社会运动的安全阀?抑或烟幕弹?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新媒体”事件

戴扬与卡茨关注“媒介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传播技术演变,卫星直播电视是当年的《新媒体》,在此基础上戴扬与卡茨将媒体事件总结为三大类型(genre):挑战(contests奥运直播)、征服(conquests阿波罗飞船登月)、加冕(coronations戴安娜大婚)。应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