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摘要:当我们在关注艺术类学生在高校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更应该针对艺术类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时期的不同阶段,予以特别关注,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正确的引导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开发其创意潜力。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教师在注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校也顺应趋势,开设了相关的心理课程,设立的心理咨询教师。而艺术类学生因为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和产生时代背景,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问题。

1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教学,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直处于目标彷徨,极度缺乏自信,对于专业学习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并且,这种趋势和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我通过参考scl-90心理卫生测验设定的《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的调查问卷,从人际关系学习计划、孤独倾向、自责意识、过敏倾向、恐惧倾向、焦虑倾向、抑郁倾向、身体状况这9个方面维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三个心理问题:(1)环境适应障碍。学生反映与高考前对于大学的设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感,对新的校园环境有失落感,从而对文化和专业学习感到困惑或者厌倦,对新的生活环境也有不适应心理;(2)

人际关系障碍。艺术类大学生从初高中单纯的学校班级和艺术培训学校大集体生活,到大学后面对专业、年级、学校﹑社会的复杂交际环境后,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失调和冲突;(3)自我认识障碍。艺术类大学生多表现为过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过大,导致了自我矛盾冲突,于是,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

2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我根据课堂上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生活中的沟通了解,对形成艺术类大学生这种复杂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总结出四种因素:

(1)社会因素。为适应21世纪社会高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艺术类学校和艺术类专业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每年艺考时,各省专业学生的聚集被社会所专注。许多媒体在关注和报道艺考的同时,在缺乏对于艺术专业的全面了解下,片面的进行评价和解读,而社会大众也因为缺乏对于艺考类学生的全面认知,对艺术考生和艺术专业的进行片面负面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和家长,形成错误的理解和印象。

(2)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分为中学和高校两个层次:高中教学注重文理科的教学,而艺术教学在中学处于停滞状态。不少中学教师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存在片面的理解和偏见,在学生和家长中形成了对于艺术生的错误解读——艺术生即等于“差生”,这是将学生等

级化和边缘话的做法,在艺术类学生心中形成了阴影;高校扩招后,在大面积扩招的同时,很多高校只注重教学设施的投入,却忽略了师资力量的提升,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稂莠不齐,从客观上影响了艺术类毕业生的整体专业能力,造成了一定行业认知度底,就业困难的问题。这又与学生入校前通过社会和媒体了解的情况相驳,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3)家庭因素。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无法看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1]。家庭因素对艺术类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艺术类家长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很高,希望学生能够考入知名的院校;而另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在高中后,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强行让学生接受艺术专业的学习;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艺术岗位占所有需求岗位的5%以内。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家长心理有些心态失衡,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冲击和压力,使一些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4)自我因素。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鲜明、表现欲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渴望施展和实现它们。但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

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而且无法自我调节,重新设定目标,当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和偏执心理。

3艺术类学生艺术专业学习阶段划分

很多教师和研究者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时,总是从问题的表面入手,利用谈话,心理辅导进行干涉。但是,当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高校的艺术生进行各种心理辅导和干涉的后,发现其成效甚微。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其学习习惯、心理认知和对于事物的分辨判断,都已基本定型,没有较大的外界触动和刺激,不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改变。我们从源头寻找,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在其进行艺术教育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开始产生。我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专业学习时期分为四个阶段:

(1)启蒙阶段,3~6岁。皮亚杰将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划为“运思准备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准备思考了,虽然很多时候思考的不准确。但是,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未知,儿童这一时期,是最富有艺术创造力的[2],富有创意。我称之为“艺术创造黄金阶段”。

(2)引导阶段,7~11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进入为“具体运思期”,开始接受外界的评判标准,形成自我的评判准则,这时的儿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他要用他的日常生活来帮助他思考,用具体的世界和事物来帮助他思考。这一时期,是最适合进行专业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的阶段。

(3)基础阶段,12~16岁。人们进入“抽象运思期”[3],十二岁以后,人只要用符号,用概念的推演,就能够推出结论,其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强化。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已经增强,但是还未形成完全独立的思考和辨别,适合开始基础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4)专业阶段,16~21岁。人们进入学习的巅峰时期,在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增强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在这一阶段,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更应该注重创意能力的再次培养和塑造。

4结语

艺术类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是在“启蒙阶段”、“引导阶段”、“基础阶段”,这些艺术专业知识学习的初期开始产生,而中途没有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最终“积劳成疾”。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不当的学习习惯,甚至会阻碍学生艺术创意潜力的发展。当我们在关注艺术类学生在高校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更应该针对艺术类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时期的早期阶段,予以特别关注,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引导艺术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育,同时开发其创意潜力。

参考文献:

[1]沈伟.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m].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