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 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将司马迁与孔子相提并论,写下“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诗句;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在司马迁身后的历代史学家无人与之比肩;其人格魅力的风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本文试图从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
响的角度,对《史记》进行一些分析和解读。
刚健有为的生命价值观
《史记》的生命价值观源于《周易》。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学者不对《周易》做研究。谁是重卦的作者,历史上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司马迁经过考证提出来的。他认为:重卦的作者是文王; 八卦的作者是伏羲。在研习《周易》的过程中,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周易》提出了效法天道、与天相同的刚健奋发的人生观。《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作者主张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一种忠信诚实、富于文采、文质彬彬的德行品质,再以此种品质推己及人,外化到事业之中。《坤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致也。”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由道德而外化为事业,这是从伦理到事功的途径。《周易》强调效法天道。《乾》卦最集中地体现了刚健之德。乾又代表着天象,因而《乾》卦刚健之德也就是天德。上天处于永恒的运行之中,从日起月落到四时代序,没有片刻止息,这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人们通过效法上天刚健笃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奋发向上,就会使人生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一刚健有为的思想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人生观体现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
汉初文人学士秉承春秋战国之风,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建构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展示自己以实现理想,司马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前,其人生理想同诸多文人一样,建功立业,扬名后世,这是一种时代特征的表现,也是一种积极入世的表现。在李陵之祸时,受到沉重打击,但由于《周易》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司马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更加坚定,成功应对了人生的劫难,用完成《史记》与皇权的迫害进行对抗。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种抱负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开始全身心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事件使他遭遇横祸,被处以令人耻辱难当的腐刑。他经历了“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不知所措的过程。
悲痛欲绝的司马迁想到了“引决自裁”,但想到,“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联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最终毅然接受了残酷的腐刑,活下来完成《史记》。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司马迁和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屈原为《楚辞》而死,死的其所;司马迁为《史记》而生,生的其所。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活,同样感天动地,他们的名字同样令人敬仰。屈原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没有动摇选择死亡,“於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屈原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民众。以自决形式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价值生存的藐视。当感到难再有作为时,屈原选择“自沉”是对人生意义的肯定和高扬,是生命的一种辉煌。在司马迁看来,《史记》就是泰山。选择忍辱负重活下来,发愤著述,最终完成
自己的著作《史记》,就是在实践《周易》倡导的人生观。这是自己生命的不同于屈原的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应当庆幸,由于司马迁没有选择放弃生命,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光照千秋的《史记》。在生死之际,是《周易》的生命价值观留住了司马迁的生命。
司马迁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体现在《史记》中。
《史记》的七十列传是直接在司马迁功名人生观指导下完成的。战士的鏖战痛杀,英雄的勇冠三军,壮士的抉眼自屠出肠,女侠的呼天而死,思想家的追求真理,乃至商人趋时若猛隼……,这一切功名业绩无不可歌可颂。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不重视贵贱贫富等外在条件,而是视历史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即看这个历史人物是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我价值。像项羽、吕后之入本纪,孔子、陈涉之入世家,滑稽、龟卜、货殖、刺客、医生、游侠之入列传,都是《史记》中的不凡之处。只要人物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建功立业,司马迁就为他们立传。司马迁刻意强调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提倡在困境之中发愤而起,用立言、立德、立功洗涮耻辱,实现对人生苦难的补偿。
司马迁惩恶劝善,鼓励个人立名立节,劝导为政者清平尚贤。“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天下晏然。”这是司马迁对吕太后、惠帝执行无为政治的赞赏,司马迁对于
有德之人,如黄帝、帝尧、舜等,情有独钟;对于失德之人,如以暴伤民的桀,淫乱不止的纣等等,持强烈批判态度。在司马迁看来,即使政治失意,出身低微,只要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就应当给以肯定,功过应当分明。如项羽,他在与刘邦的角逐中虽然是失败者,然而他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推翻腐败的秦皇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项羽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一个慷慨悲壮的人物。又如秦始皇,司马迁对于秦始皇苛政暴虐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是对其继承先人业绩统一中国的事实,予以明确的肯定。
秉笔直书客观记叙
可征可信是《史记》最大特色。然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有六:
其一,阿时循情。历史上由于文字狱迭出,造成修史者写当代事顾忌太多。通常失实之处不可胜数。即使是写前代事,也大多迎合当朝统治者,“取悦当代,轻辱前朝”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二,修史者由于社会地位、政治倾向、出身、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记载失真。从个人情感、好恶出发,丧失了客观标准。如沈约的《晋书》、《宋书》,魏收的《魏书》等正史。此外,加上为帝者、王者、尊者、贤者避讳,于是在古文献中,虚美之词充斥其间。其次,历史上视北狄为犬羊、南蛮为虫豸的大汉族主义引起的地方民族主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