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 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将司马迁与孔子相提并论,写下“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诗句;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在司马迁身后的历代史学家无人与之比肩;其人格魅力的风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本文试图从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
响的角度,对《史记》进行一些分析和解读。
刚健有为的生命价值观
《史记》的生命价值观源于《周易》。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学者不对《周易》做研究。
谁是重卦的作者,历史上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司马迁经过考证提出来的。
他认为:重卦的作者是文王; 八卦的作者是伏羲。
在研习《周易》的过程中,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周易》提出了效法天道、与天相同的刚健奋发的人生观。
《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作者主张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一种忠信诚实、富于文采、文质彬彬的德行品质,再以此种品质推己及人,外化到事业之中。
《坤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致也。
”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由道德而外化为事业,这是从伦理到事功的途径。
《周易》强调效法天道。
《乾》卦最集中地体现了刚健之德。
乾又代表着天象,因而《乾》卦刚健之德也就是天德。
上天处于永恒的运行之中,从日起月落到四时代序,没有片刻止息,这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
人们通过效法上天刚健笃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奋发向上,就会使人生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这一刚健有为的思想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人生观体现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
汉初文人学士秉承春秋战国之风,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建构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展示自己以实现理想,司马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前,其人生理想同诸多文人一样,建功立业,扬名后世,这是一种时代特征的表现,也是一种积极入世的表现。
在李陵之祸时,受到沉重打击,但由于《周易》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司马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更加坚定,成功应对了人生的劫难,用完成《史记》与皇权的迫害进行对抗。
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这种抱负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开始全身心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事件使他遭遇横祸,被处以令人耻辱难当的腐刑。
他经历了“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不知所措的过程。
悲痛欲绝的司马迁想到了“引决自裁”,但想到,“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联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最终毅然接受了残酷的腐刑,活下来完成《史记》。
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司马迁和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屈原为《楚辞》而死,死的其所;司马迁为《史记》而生,生的其所。
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活,同样感天动地,他们的名字同样令人敬仰。
屈原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没有动摇选择死亡,“於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屈原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民众。
以自决形式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价值生存的藐视。
当感到难再有作为时,屈原选择“自沉”是对人生意义的肯定和高扬,是生命的一种辉煌。
在司马迁看来,《史记》就是泰山。
选择忍辱负重活下来,发愤著述,最终完成
自己的著作《史记》,就是在实践《周易》倡导的人生观。
这是自己生命的不同于屈原的另一种形式的辉煌。
应当庆幸,由于司马迁没有选择放弃生命,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光照千秋的《史记》。
在生死之际,是《周易》的生命价值观留住了司马迁的生命。
司马迁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体现在《史记》中。
《史记》的七十列传是直接在司马迁功名人生观指导下完成的。
战士的鏖战痛杀,英雄的勇冠三军,壮士的抉眼自屠出肠,女侠的呼天而死,思想家的追求真理,乃至商人趋时若猛隼……,这一切功名业绩无不可歌可颂。
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不重视贵贱贫富等外在条件,而是视历史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即看这个历史人物是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像项羽、吕后之入本纪,孔子、陈涉之入世家,滑稽、龟卜、货殖、刺客、医生、游侠之入列传,都是《史记》中的不凡之处。
只要人物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建功立业,司马迁就为他们立传。
司马迁刻意强调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提倡在困境之中发愤而起,用立言、立德、立功洗涮耻辱,实现对人生苦难的补偿。
司马迁惩恶劝善,鼓励个人立名立节,劝导为政者清平尚贤。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天下晏然。
”这是司马迁对吕太后、惠帝执行无为政治的赞赏,司马迁对于
有德之人,如黄帝、帝尧、舜等,情有独钟;对于失德之人,如以暴伤民的桀,淫乱不止的纣等等,持强烈批判态度。
在司马迁看来,即使政治失意,出身低微,只要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就应当给以肯定,功过应当分明。
如项羽,他在与刘邦的角逐中虽然是失败者,然而他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推翻腐败的秦皇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项羽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一个慷慨悲壮的人物。
又如秦始皇,司马迁对于秦始皇苛政暴虐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是对其继承先人业绩统一中国的事实,予以明确的肯定。
秉笔直书客观记叙
可征可信是《史记》最大特色。
然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原因有六:
其一,阿时循情。
历史上由于文字狱迭出,造成修史者写当代事顾忌太多。
通常失实之处不可胜数。
即使是写前代事,也大多迎合当朝统治者,“取悦当代,轻辱前朝”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二,修史者由于社会地位、政治倾向、出身、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记载失真。
从个人情感、好恶出发,丧失了客观标准。
如沈约的《晋书》、《宋书》,魏收的《魏书》等正史。
此外,加上为帝者、王者、尊者、贤者避讳,于是在古文献中,虚美之词充斥其间。
其次,历史上视北狄为犬羊、南蛮为虫豸的大汉族主义引起的地方民族主义也是
造成作者不能据实记叙的原因。
其三,记事的依据与事实本身多有出入,记叙者未作审慎核实,轻信片面传闻。
一件事情有几种不同记载,就是由于传闻造成的。
其四,由于统治者内部政治斗争,从而导致了伪书、伪证的出现。
唐代李德裕门人编写的《周秦行纪》诬陷牛僧儒;宋朝时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编造了攻击他的书。
其五,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有崇古鄙今的社会风气。
有人恐怕自己的著作被埋没,于是假借前人的名字,以达到问世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医必托名黄帝,礼必托名于周公。
因此,就出现了伪造曹植、柳宗元著作的事情。
尤其是汉朝前后,这样的事不足为奇。
还有人为使自己的观点能够成立,便伪称其立论是根据名家的作品而来。
其六,一些史书不是出自史家,而是出自文士之手。
这些人不具备修史的基本素质,便自觉不自觉地“喻过其体,词没其义”,造成文辞华美而事实失真,议论充斥而内容空泛。
历史不是文学,客观事实忌一字己出,而文士却将文史混为一谈。
而司马迁,是一个具有史德、史才、史识的历史学家,上述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出现在他身上。
他正确理解原著,仔细鉴别史料,在利用借鉴前人劳动成果的同时,用分析批判的态度严肃审慎地对待历史资料,然后寻其内外联系,加
以排列、贯穿,科学地反映客观社会的状况。
除此外,司马迁还有史胆。
他由于说实话,道实情,在李陵事件中,受到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但他在《报任少卿书》还是再次奋笔疾书,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看法,再一次表达了对李陵的同情。
凭他的见识,难道预料不到这样做的后果吗,回答是否定的。
正因为他是司马迁,必然会这么选择。
或许司马迁就是因为在《报任少卿书》坦露了真实的思想,命丧汉武帝之手的,这无从考证;但对这时的已经一吐为快、该说的话已经说完的司马迁来说,什么时间死,怎么个死法,已经不重要了,他可以去见屈原了!司马迁在人格上是以屈原为榜样的。
为了达到真实可信,留下一部信史,司马迁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核对。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和理解后形成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
从皇帝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官吏,司马迁不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
但对于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百姓的压迫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汉武帝的过失,司马迁没有加以隐瞒。
他深刻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
司马迁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他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他首创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爱憎寓于客观秉笔直书的叙述之中。
其爱憎态度通过叙事,使读者一目了然。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他高度评价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是一介平民、农民起义的领袖,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有这样的见识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他们立传的,而没有顾及当代统治集团会有怎样的看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
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的游侠和名士,这些人在当时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是高贵的,是值得后人效仿的。
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道,司马迁有深刻的体会,他直笔揭露了这些官吏的暴虐,称之为“酷吏”。
在《酷吏列传》中,他为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大部分是汉武帝的臣子。
全过程的情感介入
创作是人类心灵至高的情感活动,而优秀的作品是照耀人们思想和心灵的火炬。
如果仅靠理想的力量而没有情感因素,司马迁能塑造出如此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一个个生动的形象,那是不可想象的。
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的司马迁在创作时,文字生动,意气纵横,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司马迁扎根于社会生活和民众之中,了解社会真情,把握时代脉搏,体验百姓情感,以恢弘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激越的豪情和优美的旋律,谱写了民族的史诗,塑造了众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为大众而写,为大众而歌,他燃起的精神火炬,吹响的奋进号角,感召和激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自强不息。
司马迁著史绝不是简单的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或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观察历史,而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过去时代人物的奋斗与成败。
《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
是历史的文学,而文学必然渗透着情感。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史记》的艺术勉力时说“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传、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文学意识结合于历史意识,即是历史学家重新体验,正是在重新体验的过程中,司马迁笔下的历史被赋予了活生生的精神、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鲜明的个性。
司马迁的《史记》是有生命的历史,其中浸透着作者的滔滔情思和进取的人生观,其人生的忧患意识与悲凉感的抒发充满了震撼力。
司马迁是饱含着无限的深情去完成《史记》的,他的创作情感在实地考察时就介入了。
司马迁的叙述语语传情,字字达意,情感倾向极其明朗,绝少掩饰和隐藏。
读司马迁的散文,极容易为他散文叙述语言的情感力量所打动,跟他一起喜,随他一起忧,这正是司马迁散文的动人之处和魅力之所在。
凡是读过《报任少卿书》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除了叙事明白、说理透彻、语言生动外,主要是思想上的真情实感感动了读者。
文章总要写得情真意切,才能够感动人。
《报任少卿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这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史记》体现出的平民化的情感因素是,我们今天研究《史记》重要内容,也是司马迁思想本质特征的钥匙。
是对统治者的失望,使他回归到了自我精神的觉醒。
从情感上说,受刑后的司马迁作《史记》,可以看作对是从精神上对武帝进行的抗争,而《史记》的完成则是对武帝的战胜。
因为腐刑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受刑之后在抗争情感的推动下,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有足够的信心,让未来人知道自己的事业对他们是有意义的。
“毕竟孔子是哲人,司马迁是诗人,在性格上司马迁没法做第二个孔子!”他只能依靠情感的力量、形象思维的成就来表达自己对现世的态度和人生的理想,通过《史记》,他将主体个人情感和诗人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情感,不是狭隘的个人情感,是对笔下人物的爱和恨,更是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理想境界的全身心投入。
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
西汉是一个农、工、商百业兴隆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使司马迁形成了进步的经济思想。
他在《货殖列传》中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就是说肯定人类求利致富的本性。
希望改善生活状况是人的本能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生态。
这种本能,不须学习,人人都有,生而俱有。
司
马迁更为深刻地认识是,“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认为人们对欲望和财富的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在这里是不分身份高低贵贱的。
因此,司马迁提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应当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
”经济政策的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对人民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罚规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与民争利。
他指出,为适应人们求富之“天性”,制定政策者要“因之”、“利导之”、“教诲之”,因势利导,鼓励人们“乐其事”,积极进行创造性劳动,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列举了不少从事生产活动富裕起来的事实,如田农,有盖(甲)一州的秦扬;“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世,与王者将富”;以冶铁兼商贾“致富数千金”的南阳孔氏等,说明只要尽其所长,勤劳专一,“竭其力”,确能发家致富,同时与国有利。
据此说明,人们的求富欲望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观因素,只要引导到正常的活动中,就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司马迁突破了传统的“民以食为天”思想,把农业、手工业、商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并作为“衣食之源”。
他认识到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家给人足;只有四业繁荣,才可以民富国强。
《货殖列传》中总结归纳出的许多经济理论既使在今天来看,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资本,就只有靠出卖劳力赚钱;如果有少数本钱,则要靠智能;再如果本钱多了,则要观察货物生产及供应的周期,而且要把握住这个周期,买入或卖出,就可以赚钱。
他举了许多事例,如“白圭乐观时变。
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来说明这个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
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
”任何一个社会,民众道德质素的高低,都取决于该社会富裕与贫穷的程度。
在富裕的社会,人民讲求礼节,热心公益,相互以礼相待;在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社会不安。
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恐怕只有少数的“士”才能做得到,多数的“士”在穷极无聊的时候,难以维持“恒心”。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司马迁在这里强调,发家致富不分行业,需要的是勤劳。
财货是流动的,任何人不可能长期持有,只要你尽力去做,从事哪个行当,都能致富。
而那些不思进取的无所事事者,无论先人给他留下多少财富,最终也会土崩瓦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表明了他写《货殖
列传》的目的,他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司马迁说明自己在传中所列举的人,都是布衣匹夫,都是平民,而他们在创业致富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政治势力,没有妨害百姓。
他们的事迹,世人可以借鉴,可以模仿。
中国根深蒂固的农为本思想,本质上是排抑工商的商为末思想。
我国的历代统治者在制度的安排上尽量贬抑工商,所以我国的工商业两千年来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想方设法将全国的劳动力,都聚集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如此一来,人口不流动,信息不流动,资金不流动,技术不流动,思想不流动,甚至百姓的通婚也局限在一个村落的范围。
于是,民间波澜不起,民众容易治理,他们的统治就能稳定了。
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综观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于敢倡言利,盛誉致富,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放人们的思想;大讲四业俱兴,发展生产,用提高生产,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提倡“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放松对商贾的种种限制政策,求得山泽辟而百物通;奖勉百姓发展生产,经营产业致富,不要谋求做官致富,更鞭挞非法谋富。
然而历史的进程使人感到遗憾,处于较好发展时期的西汉工商业,由于汉武帝抑商的政策,终于被无情地中断了,以至于对其后两千年的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最
直接的是两晋乃至唐宋的文章则陷入了空疏,专注于道德仁义,风花雪月,离民生日用越来越远。
深入研究并挖掘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是繁荣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向学术界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