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工程连接段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综合说明 (1)
1.1 概况 (1)
1.2 水文 (1)
1.3 工程地质 (2)
1.4 工程任务与规模 (2)
1.5 工程设计 (3)
1.6 施工组织设计 (5)
1.7 环境保护设计 (5)
1.8 水土保持设计 (5)
1.9 工程管理设计 (6)
1.10 投资估算 (6)
2 水文 (7)
2.1 流域概况 (7)
2.2 水文气象 (8)
2.3 设计洪水 (8)
2.4 施工期水位 (23)
3 工程地质 (25)
3.1 区域地质概况 (25)
3.2 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7)
3.3 堤基地质结构分析评价 (32)
3.4 天然建筑材料 (34)
3.5 结论及建议 (35)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36)
4.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6)
4.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
4.3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43)
4.4 工程任务与规模 (44)
5 工程设计 (46)
5.1 设计标准和依据 (46)
5.2 河道岸坡防护工程 (47)
5.3 水生植物修复设计 (53)
5.4 初期雨水截留、净化设计 (54)
5.5 景观设计 (55)
5.6 主要工程量 (56)
6 施工组织设计 (57)
6.1 施工条件 (58)
6.2 施工导流 (60)
6.3 主体工程施工 (60)
6.4 施工交通运输 (61)
6.5 施工总布置 (61)
6.6 施工进度 (62)
7 环境保护设计 (64)
7.1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64)
7.2 环境影响评价 (65)
7.3 施工期环境监测 (65)
7.4 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66)
7.5 环境监测 (71)
7.6 环境保护投资 (72)
8 水土保持设计 (74)
8.1 设计依据 (74)
8.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74)
8.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74)
8.4 水土流失预测与影响分析 (75)
8.5 水土流失总体布局 (76)
8.6 水土保持监测 (76)
8.7 水保投资概算 (77)
9 工程管理设计 (79)
9.1 工程管理机构及人员 (79)
9.2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79)
9.3 工程观测与维护 (79)
10 投资估算 (81)
10.1 编制说明 (81)
10.2 投资估算表 (84)
1 综合说明
1.1 概况
**市位于东经*,北纬*,地处安徽省**、**,*濒**与**市***********,东与**市、**市毗邻,东南与**市交界,****接壤。
**湖位于**市**,北至**大道,南至**铁路,西至**,东至**南路,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规划将**湖地区打造一座具有**特色的**,形成在后发达地区,生态禀赋良好地区,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
**湖地区涝水主要通过**河由**排涝站、**排涝站和***排涝站排出,**主城区泵站均已按规划达标建设,**湖至**河连接通道已开挖形成,但是河道仍存在岸坡缺少必要的防护,河道水体受初期雨水污染,缺少必要的水生植物修复等问题,因此对连通河道进行岸坡防护、初期雨水截留净化及水生植物修复是必要的。
**已成为国家建设***城市**,**湖新区是试点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内的主要水系需按照***城市要求体现生态、自然、人水和谐共融等理念,而**湖至**河***是**湖新区内的重要水系,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十分迫切,为此受**市******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委托,我单位编制完成了《**市****湖至**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建设内容为:连通河道全段进行生态护坡,总长2.61km,其中7.6m以下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m2,7.6m以上8字草坪砖植草护坡45000m2;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新建下凹式植草沟10.44km;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5.22km,泥结碎石道路5.22km。
1.2 水文
**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
根据**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
***湖洪水在汛期受**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湖来水面积为75km2,其中山区22.02km2,丘陵25.94km2,圩区27.04km2。
正常蓄水位12.8m,设计水位采用50年一遇,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
遇,为14.44m。
50年一遇设计条件下,不向主城区分洪,洪水不进城区,在遭遇100年一遇洪水时,分洪经***湖至**湖的贯通工程入滞蓄洪区,相机由城区排涝站外排。
***湖100年一遇分洪总量263万m3,最大24h分洪量112万m3。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月亮湖111万m2、**61万m2、**湖68万m2、原东湖调蓄区仍保留72万m2,调蓄区范围达312万m2,最大24h调蓄深度为0.36m,总调蓄深度为0.84m,平均最大排涝流量为13m3/s。
1.3 工程地质
本工程区地貌单元属沿江丘陵平原区,次一级地貌单元为丘陵岗冲区和湖泊平原区。
工程区地面高程7.2~11.1m,东北角低丘地,高程在20~30m;。
微地貌单元为**湖区、**河河漫滩及河床、微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层均为第四纪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湖、洪冲积层和第四纪残坡积层,下部基岩埋深2.4~12.5m左右。
耕植土和人工填土,呈松散状,中~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或淤泥质中粉质壤土,软塑~流塑,弱透水性,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中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可~硬塑,弱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较小;砾砂、圆砾,中密,中~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低;风化花岗岩,中~弱~强透水性,强度高、压缩性小。
1.4 工程任务与规模
1.4.1 工程任务
1)河道岸坡生态防护,确保防洪排涝安全
**湖新区涝水主要通过连通河道排入**河,再由泵站排出,目前,连通河道以开挖完成,但是缺少必要的防护,本次设计对连通河道两侧岸坡进行防护,确保河道排水通畅,保证区域防洪排涝安全。
2)初期雨水积存、净化,减少对城区**河的面源污染
通过新建透水路面、下凹式植草沟等设施,对河道两岸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净化后再排入连通河道最后进入**河,减少对城区**河的面源污染。
3)河道两岸景观建设,提升新区城市品位
通过连通河道两岸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绿线范围内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等景观设施的建设,提升**湖新区的城市品位。
1.4.2 工程规模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连通河道生态护坡、水生植物修复、下凹式植草沟新建、人行道路铺设、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等。
**湖至**河连通河道有上段1.38km,下段1.23km,总长2.61km。
主要工程规模为:
①连通河道全段进行生态护坡,总长2.61km,其中7.6m以下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m2,7.6m以上8字砖植草护坡45000 m2。
②连通河道全段进行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
③人行道路两侧新建下凹式植草沟,总长10.44km。
④透水沥青人行道路铺设5.22km,泥结碎石道路铺设5.22km。
⑤河道两侧绿线范围内景观树种植、草皮绿化总面积13万m2及景观建设。
(此部分投资不计入工程总投资中)
1.5 工程设计
1.5.1 河道岸坡防护设计
设计对正常蓄水位7.6m以下为连锁式混凝土预制块护坡,7.6m以上采用8字砖植草护坡。
联锁式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规格为500mm×300mm×100mm,下铺设一层150g/m2土工布和厚度为0.15m的瓜子片反滤层,有利于坡面排水,护坡顶和底分别设置混凝土压顶和基脚,护坡孔内种植耐水植物。
草皮护坡采用优质草种,如马尼拉草皮、紫苜蓿与三叶草等。
联锁式预制砼块护坡总面积33000m2,河道岸坡8字砖植草护坡总面积45000 m2。
1.5.2 水生植物修复设计
由于连通河道兼做排涝河道,在河道内不能大规模种植水生植物阻塞河道行洪排涝,因此本次设计在河底两侧各1.5m范围内采用人工培育三维网垫种植水生植物,起到改善河道水质的作用,河道正常蓄水位为7.6m,为了防止孩童玩水沉溺,三维网垫土顶高程设计为7.1m,高度1.2~1.5m,网垫土内可种植芦苇、茭白等植物。
人工培育三维网垫种植水生植物总长5220m。
1.5.3 初期雨水截留、净化设计
本次设计拟采用源头减量方式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通过新建下凹式植草沟,使初期雨水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从而减少对**湖地区水体的污染。
下凹式植草沟主要通过收集雨水,使雨水下渗、过滤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种植草、种植土、透水层、雨水收集管及溢流口等组成,小雨量时,雨水通过植草沟下渗过滤,最后通过雨水收集管排入河道,大雨量时,通过溢流口直接进入雨水管网排入河道。
雨水收集管道收集的雨水通过深埋式排水涵集中排入河道,排水涵内可设置拦水堰以减小水流流速,使初期雨水充分净化,排水涵洞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布置,雨水溢流口每隔30m布置一道。
地下排水管网布置根据市政雨水管网规划在下阶段具体设计,下凹式植草沟本次设计初拟断面为上口宽度1m,两侧边坡不陡于1:4,沟深20cm,种植土20cm,透水层30cm,详细待下阶段根据**市建设***城市相关标准图集完善相关设计。
设计下凹式植草沟在坡顶人行道路两侧共布置四道,总长10.44km。
1.5.4 绿化景观设计
为便于游客游览连通河道周边景观,本次设计拟在河道岸坡顶和7.8m平台处各修建人行通道一条,其中岸坡顶通道路面宽3.0m,7.8m平台处通道路面宽2.5m,根据***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坡顶道路路面采用透水沥青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透水沥青面层厚7cm,级配碎石基层厚10cm,粗砂垫层厚15cm、土工布反滤层及路基压实层;7.8m平台处人行道路采用泥结碎石道路,自上而下分别
为砂石磨耗层3cm,泥结碎石10cm,手摆块石20cm及路基压实层,人行道路总长10.44km。
拟在50m绿线范围内铺设草皮并种植景观树,为不挡游客视线,景观树以灌木为主。
草皮铺设总面积130500m2。
景观树种植及景观小品布设待下阶段具体做景观设计。
此部分投资不计入工程总投资中。
1.6 施工组织设计
**市****湖至**河***治理工程的建设内容为:岸坡防护、水生植物修复、新建下凹式植草沟、人行道路修建、铺设草皮、景观建设等,主要工程量有:连锁式预制砼块护坡33000 m2,8字砖植草护坡45000 m2,水生植物修复总长5.22km,下凹式植草沟总长10.44km,透水沥青人行道路 5.22km,泥结碎石人行道路5.22km等。
1.7 环境保护设计
本工程为非污染型水利工程。
工程完工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湖的水环境质量,带动***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本工程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对非汛期水文情势无影响。
因此,本工程的实施对本地区水环境无不利影响。
本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影响。
工程施工和占地将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施工期材料运输、修建道路、施工噪声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弃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废污水排放影响河道近岸的水生环境。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施工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污染环境和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包括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施工期环境监测措施投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投资和独立费用等四部分。
经计算,本工程环保投资为24.93万元。
1.8 水土保持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部分地貌类型、主体工程布局、施工工艺以
及水土流失特点等,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临建工程区及弃土区等3个防治分区。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相结合,并针对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合理安排工程和植物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本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根据各防治分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26.85万元。
1.9 工程管理设计
本次新建护坡工程、下凹式植草沟及相关绿化景观工程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属各职能部门管理,河道防洪排涝等由城市防洪管理处统一调度管理,人员维持现状不变。
1.10 投资估算
本工程静态总投资合计***万元。
2 水文
2.1 流域概况
**市位于东经116°33'~118°05',北纬29°33'~30°51',地处安徽省***、**下游南岸,北濒**与***市隔江相望,东与***市、***市毗邻,东南与***交界。
市域现辖****区、*********************************************************。
**市城区建在临江浅丘上,***岭高程为39.1m,以北为港区,一般地面高程14.7~16.5m;以南一般地面高程12.1~19.9m;东南面为东**区,东湖地面高程10.0~11.0m,**地面高程10.5~12.2m;东**东南部为浅山丘陵区,**西侧地面高程多在16.00~23.00m,多为浅山丘陵,地形较平坦。
东部***北濒**,南面、***面和东南面均为低山丘陵区及山间低洼地,高程在30~40m;东北面为同义圩,地面高程9.5~12.7m之间。
***园区周边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大。
城区北部有**干流依城而过,主要支流有***河、**和***河,***河沿城区西侧,在***入江,改道后于***入江,***~***的老***河段已局部封堵;**在东**灭螺围垦前从城区穿过,在下**与老***河汇合后在***入江,围垦后**改道,从城西经西门切岗,然后在新圩与***河汇合,到***入江;老城区东侧有***湖,控制面积75km2,湖水由下**闸入江或通过***湖站机排入江;东部***东南面有***河,于***区***镇注入**。
***河发源于黄山山脉大洪岭北麓,流经**市的***县和***区,在**城西的赵家圩与**汇合,全长145.3km,流域面积3019km2。
原老***河沿**在同义圩***入江。
1967年改道后经**港务局上游注入**,现港务局~***的老***河段局部封堵。
**位于**市***区的中部,属***河一级支流,**流域的二级支流。
发源于***山脉三根尖(海拔1119m)西麓,由南向北流,经***********,折西北流,经*************余溪河;至***后,以下为丘陵畈区,出**沿十里长岗东侧,于城西的***与***河会合,注入**。
**河流域面积593km2,河道长度52.9km。
**市城区河流水系见图2.1-1。
图2.1-1 **市城区河流水系图
2.2 水文气象
**市属亚热带,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降雨丰沛集中,年际变化大。
根据**市气象站多年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最大1日降雨量226mm(1970年7月12日),最大三日降雨387mm (1953年6月24日)。
一般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市主城区多年平均温度16.1℃,最高年份17.0℃,最低年份15.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平均年温差25.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5.6℃,大于10℃活动积温平均5120℃,持续时间平均232d,平均无霜期240d。
年平均日照时间1968.5h,最多年份为2161.8h,最少年份1726h,年日照百分率44%,常年各月以7~8月份实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达8h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6%以上。
多年平均蒸发量695.5mm,汛期(5~9月)水面蒸发量451.4mm,占年蒸发量的64.9%。
市境南部有山脉为屏障,**呈***北走向,故一年中除7月份受季风影响多***风外,其余皆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22m/s。
**流经**市境内全长145km,根据距***18km的大通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0.533kg/m3,年均输沙量4.71×108t。
根据***水位站资料,**最高洪水位多发生在汛期(5~9月),汛期最高洪水位均值为14.33m,实测最高洪水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4m。
2.3 设计洪水
2.3.1 暴雨洪水基本资料
**市城区设有雨量站二个,***气象站位于市区,有1952~2008年计57年的实测降雨资料,离城区3km处下**雨量站有1973~2008年计36年的实测降雨资料。
因两站相距较近,逐日降雨量相差很小,特征值基本相同。
采用**气象站雨量成果作为分析洪水的基础资料。
**气象站雨量资料见表2.3-1。
表2.3-1 **气象站最大24h、3d、7d降雨量统计表
市区**洪水位由***站施测,有1950~2008年的观测资料,下**水位站有1973~2008年的观测资料,东部***同义圩内***排涝站有1981~2008年计27
年实测**水位资料。
*****站历年最高水位见表 2.3-2。
以上资料来源可靠,可以满足本次水文计算需要。
表2.3-2 *****站历年最高水位统计表
2.3.2 暴雨洪水特性
**市属亚热带地区,受华东季风、温暖地带的大气环流影响,四季分明,降雨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
根据***气象站1952~2008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多年平均降雨天数142天。
年内出现暴雨的时间一般为4~7月,主汛期6~7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9.7%,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梅雨期”,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冷暖两股气团在**下游对立,形成长期阴雨季节,梅雨量大于300mm 的年份占48%。
**干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一致。
**干流洪水按地区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流域性洪水,第二类为区域性洪水,包括上游型洪水和中、下游型洪水。
对我省境内**干流防洪影响较大的是流域性和中、下游区域洪水。
流域性洪水的主要特征是上、中、下游洪水遭遇,洪峰高,洪量大,持续时间长,易造成大范围的洪灾,如1954年洪水。
中、下游区域性洪水主要特征是局部支流发生大洪水,并可造成严重损失。
我省**流域的暴雨出现时间一般为5~9月份,主汛期6~7月多为锋面型暴雨,8~9月多为台风型暴雨,汛期降雨强度大,内河随之产生的洪水也是峰高量大,加之源短流急,排泄不畅和**高水位的顶托,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如1983、1999年洪水。
***区境内**主要支流(河、湖)有***河、**、***河、青通河及黄湓河。
***河是**市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祁门大洪岭北麓,流经祁门、***、***,在距河口2.4km处和**汇合,经***流入**,河道全长145.3km,流域面积2828km2,其中山丘区占82.8%,圩畈区占15.6%,河湖水面占1.6%。
洪水主要来自暴雨,其时空分布与本地区暴雨基本一致。
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水位、流量和水量的变化均明显呈现出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在汛期,由于降雨强度大,随之产生的洪水往往也是峰高量大,加上山丘区面积大,汇流快,河道坡降大以及**洪水顶托和排水不畅等原因,往往造成***河等支流河道水位陡涨、农田内涝等不利影响。
***湖洪水在汛期受**水位影响,基本无自排机会,湖水位受区间降雨量控制。
2.3.3 设计洪水位
1)**洪水位
***水位站有1950年至2005实测水位资料,其中实测最高水位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为1998年的17.04m,历年最高水位平均值为14.33m。
***站各年最高洪水位见表2.3-2。
***水位站1954年实测水位为17.22m,官湖圩***路~**大桥设计水位为17.26~17.36m。
1954年型洪水位,1985年2月**流域办公室在《**干流下游各主要站防洪设计水位研究报告》中,研究了在湖口设计洪水位22.50m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湖口以下主要支流来水对**水位的影响,重新拟订了有关各站的设计洪水位,即湖口水位为22.50m,大通水位17.10m。
经内插,***1954年型洪水位为17.68m,东**圩江堤石油库~下**闸设计水位为17.68m~17.60m,***防洪工程***路~东**江堤设计水位为17.72m~17.68m。
2)***湖设计水位
根据《**市城市防洪规划》,***湖正常蓄水位12.8m,设计水位采用50年一遇,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为14.44m。
2.3.4 **设计洪水
1)设计洪水
****市城区以上控制面积473.2km2,流域长度47.5km,河道坡降3.06m/km,该河上无实测流量资料,与邻近***河干流上的高坦站流域特征相差较大,故设计洪水直接根据1984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年办法”)进行计算。
不同重现期的面暴雨成果见表2.3-3、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洪水见表2.3-4。
表2.3-4 ****市城区段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2)**城区段设计水位
**城区段直接受**水位顶托,该段堤防洪水位取决于区间洪水与河口**水位的不同遭遇组合。
经综合分析,采用以下三种组合方法的外包线作为该堤段的防洪设计水位,即**195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区间洪水;**1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20年一遇区间洪水;**支流河道5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20年一遇洪水位的支流河道洪水位。
从分析成果上看,**城区段上段水位受**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50年一遇区间洪水控制,水位最大相差仅0.43m。
考虑到**中上游河道在遭遇50年一遇洪水时,上游中小圩口漫破分洪,东**外滩圩平垸行洪,洪峰流量减小,同时“84年办法”计算的洪峰流量用于河道断面的设计流量偏大等相关因素,故本次设计仍采用采用1954年型江水遭遇10年一遇流量推算的水位作为东**圩**城区段的设计水位。
**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50年一遇区间洪水(2190m3/s),**堤设计洪水位为16.97~18.44m。
因此,**堤设计洪水位为195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区间洪水,**堤设计洪水位为17.83~18.02m。
2.3.5 ***湖设计洪水
***湖来水面积为75km2,其中山区22.02km2,丘陵25.94km2,圩区27.04km2。
***湖水位~面积~库容关系见表2.3-5。
表2.3-5 ***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表
a)暴雨与**水位组合分析
根据有实测水位、降雨资料分析,***湖流域暴雨与**高水位主要有三种遭遇组合:一是内部暴雨较大,但外河**水位并不高,如1953年、2005年等,此种情况,***湖流域洪水完全可自排入江;二是内部暴雨不大、外河水位较高,如1998年***湖流域洪水基本无法自排入江,但由于总水量不大不会造成大的灾害;三是内部暴雨较大、同时外河水位也较高,如1983年、1996年、1999年等,此种情况下,***湖流域洪水无自排条件,同时由于总水量较大导致湖水位迅速抬高,对湖堤安全及城区防洪造成不利影响。
各大水年暴雨洪水遭遇情况见表2.3-6。
表2.3-6 大水年***湖流域暴雨洪水遭遇组合情况
从***湖流域所遭受的洪水威胁来看,上述三种暴雨洪水组合中,以第三种类型最为恶劣。
分析属于该种类型的各典型年份的洪水综合频率,1996年最大24h暴雨量257mm在实测统计系列中列为首位,而同期的下**闸下最高水位14.35m,亦为这几个大水年的首位,该年最大3d雨量287mm排在实测系列中第3位(与第二位291mm非常接近),期间江水位在14.2m以上,最大7d雨量411mm 排在实测系列第3位;1999年最大24h暴雨量219mm在实测统计系列中列为第3位,同期的下**闸下最高水位13.93m,列为这几个大水年的第3位,该年最大3d雨量291mm排在实测系列中第2位(与第3位287mm非常接近),期间江水位在14.0m以下,最大7d雨量486mm排在实测系列首位,期间江水位12.2m~14.2m;1983年的特点是在出现最大暴雨期间江水位较高,但暴雨量相对较小。
因而,从最大24h暴雨与江水位的组合上,1996年应排在实测系列中的第1位、1999年为第2位、1983年为第3位,从最大3d暴雨与江水位的组合上,1996年亦应排在第1位、1999年排在第2位、1983年为第3位,从最大7d暴雨与江水位组合上,1999年、1996年定位基本接近、均为第1位或第2位,1983年则排在第3位。
按照经验频率看,1996年洪水综合频率相当于50年一遇,1999年约30年一遇,1983年约20年一遇。
b)洪水分析
本报告根据实测水位、水量资料补充计算了1996、1999年二个典型年洪水,根据暴雨资料按《安徽省水文手册》(安徽省水利电力局,1975年编制)计算了频率年洪水,通过对已批复的《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设计》洪水成果和《防洪规划》(修编本)洪水成果的复核,提出了洪水采用成果建议。
1)典型年洪水
(1)计算方法及成果
计算***湖洪水过程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湖出口下**闸(站)汛期运行资料、逐日湖水位过程和官窑咀分洪量等观测资料情况,进行水量还原分析洪水过程;二是根据***湖流域降雨资料,按照瞬时单位线综合法,由暴雨间接推求洪水过程。
本次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实测水位等观测资料较为翔实,选择有代表性的1996和1999年2个典型年进行汛期入湖洪水过程分析。
具体见表2.3-7、2.3-8。
表2.3-7 1996年***湖洪水过程水量单位:万m3
表2.3-8 1999年***湖洪水过程水量单位:万m3
(2)成果合理性分析
①最大7天洪量合理性分析
根据《安徽省水文手册》,***湖所在地区最大7天降雨损失为浅山区80mm、丘陵区100mm,圩区参考有关资料及圩区排涝能力按径流系数0.6计算损失,湖区蒸发按5mm/d计取35mm,结合***湖流域内地形分类,加权损失为98mm。
1996年最大7天雨量411mm,扣除降雨损失后,产生的净雨(径流)为313mm,径流总量为2348万m3、降雨径流系数0.762;从计算表可见,该年最大7天雨量产生的水量(按7月9日~7月18日共10天的水量)为2371万m3,折合径流系数为0.769。
可见,本次计算的1996年洪量与按降雨径流关系计算的洪量基本接近,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
1999年最大7天雨量486mm,扣除降雨损失后,产生的净雨(径流)为388mm,径流总量为2910万m3、降雨径流系数0.798;从计算表可见,该年最大7天雨量产生的水量(按6月25日~7月4日共10天的水量)为2913万m3,折合径流系数为0.799。
可见,本次计算的1999年洪量亦是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
②洪峰流量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