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如何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立医院如何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具体举措。目前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是招标采购工作待规范,国内企业反映招标采购没有做到招采结合,没有感受到基本药物制度对企业的关注;2、是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零差率让基层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利润,但对其相关的补偿资金未到位;3、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缓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制度的具体配套措施尚未详尽,导致了进程缓慢。

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法人地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要强化医院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意识。公立医院决靠财政补助而高成本、高消耗、铺张浪费、随意开支,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损害了医院自身的发展后劲,是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都不负责任的行为。公立医院应积极开展内部成本管理工作,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发展道路。

1、主动拓宽筹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一直是公立医院经费补助的三个渠道。由于财政补助的严重不足,以及医疗服务定价脱离价值,药品加成已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占三甲医院总收入的45%-50%,二级医院甚至达到80%。一旦从逐步改革到完全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表示,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然而,通过药事费补偿,而药事费由病人支付,则病人在药品“零差价”中得到的实惠不会太多,病人负担不可能减轻,反而会因此造成医院处方的流失。如果药事费在医保中列支,则又会降低参保人员实际的保障水平。通过调整技术服务收费来补偿,把本应该将过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作为药品“零差价”的补偿,这显然混淆了补偿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医生的医疗劳务价值仍得不到体现。由此看来,公立医院700多亿元的药品差价损失,政府投入很可能会占绝大比例。政府会如何界定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到位时间,怎么补、能补多少,还有诸多配套政策等待出台。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建立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公立医院不应该存在“等”、“依”、“靠”的依赖思想,而应积极主动应对即将发生的新变化。公立医院仍需广泛拓宽筹融资渠道,例如通过融资租赁及时更新医疗设备等,

在国家的政策允许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也是为政府财政分忧。

2、理清内部管理思路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既是医院内部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公立医院要在竞争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医疗技术实力和优质服务来吸引病人。服务是软实力,热情周到、宾至如归、流程高效的服务通过主观努力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改进的。“以病人为中心”还要充分考虑病人的切身经济利益。新医改的目标是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行药品零差价让利于百姓,合理提高服务收费标准,不应影响医院正常的行医行为。在药品零差价实施初期,医院应加大内部自查,规范收费行为,避免发生少数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滥开检查、重复检查,变相增加病人负担的现象。

(2)修订和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药品零利润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初期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公立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价后,药品购、销、存等环节仍不可能精简,机构、人员、设备设施配备同样必不可少,药品管理成本仍将时刻发生,在“药事服务费”补贴办法和补贴金额尚无明确的定义的情况下,医院及医务人员会直观地认为患者每次看病给医院带来的不是经济收益,而可能是“亏本”,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公立医院应适时修订和完善分配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取消收入与业务科室或医生个人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尤其是药品收入坚决不能纳入科室核算后收入。医院应加强药品管理,加大考核和监查力度,逐步降低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绩效工资向高风险、高贡献科室和人员倾斜,全面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药事服务费的分配办法应科学合理,鼓励医生合理用药,防止为了获得药事费而人为增加处方量,加重病人的负担。

(3)抓药品质量管理,保证医疗活动安全。药品零差价后,院内药品销售不仅对医院的经济贡献度为零,而且药品采购、贮藏、流动、发放、收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消耗人、财、物力,药品供应实际上成为医院经济运行中的一个负担,医院对院内药品流通及其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可能下降,由此带来潜在的医疗不安全因素。有的医院甚至可能会委托他人经营管理,医院药品质量监管可能出现漏洞。因此在零差价政策实施初期,医院应加大对药品质量和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药剂人员工作中心应从现在的药房事务管理逐步转移到临床

用药服务。通过采购环节把关、用药质量检查、处方质量考核、病人用药指导、提供药事咨询服务等加大对临床和病人的服务,以抓药品质量、用药安全为重点,配合临床医疗活动安全开展。

(4)认清病源结构变化,主动加强与基层医院联系。未来的医疗改革将逐步朝着“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康复回社区”的方向改变,随着国家加大对社区及基层医院扶持力度,加大硬件设备投入,配备优秀的全科医生,尤其是社区及基层医院药品零差价政策全面开展起来后,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在社区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在几年后可逐步成为事实。作为规模、实力较强的公立医院,应正确认识门诊病人量可能出现的下滑,同时主动加强与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的交流联系。通过开展“师带徒”、“一帮一”等形式帮助基层医院培养人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对其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密切与基层医院的联系、交流和培养感情,实现互惠互利,争取更多的病源。按新医改意见:“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实行内部成本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实力

实行零差价后,药品加成收入渠道被取消,建立在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核心竞争力对各所医院都变得突出重要。公立医院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成本效益,合理利用医院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医疗需要,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