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诗家语”
一、何谓“诗家语”
从字面看,“诗家”就是写诗的作家,也称“诗人”;语就是语言,所以从表层意义上解释“诗家语”,就是诗人所说的话,诗人所用的语言。通常,人们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统称“文学语言”,这是不错的,但“诗家语”却又别于文学语言,所以我们将其单列出来。
最先提出“诗家语”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诗和散文的区别,清代吴乔在《答万季埜yě诗问》里,作了较为形象的比较:“二者意岂有异?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这里精辟地阐明了诗家语的内在涵义,它既包含诗词的语法特点;也涵容意象的表达技巧;还兼有与它种文学语言的区别。
由于上边的种种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诗家语”的定义?就是不同于其他文体(小说、散文、戏剧)等,有自身特有的一套修辞手法、句式格律、语法构造的语言。
二、诗家语的特征
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因为诗家语除了具备一般文学语言的共同要求,如形象、鲜明、生动、简练等之外,还有它最突出的特点。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饽理性,阻隔性,含蓄性。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诗家语的悖理性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
所谓悖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理、物理,而只符合主观之情理。简言之。合情不合理。也
就是说诗家语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滑行,因而时时逸出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道理的话,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汉乐府里有一首诗,模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通篇都是“无理”、“不通”,然而,说起来虽近荒唐,细按则有趣味。诗中写了五种不能实现的自然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有了这五件事,“乃敢与君绝”。五件事纯属荒唐,根本无法实现,但正是因为它们悖于常理,才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再我们来看看几句写月亮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明暗对地球来说,处处都是一样的,人们常常讥讽那些崇洋媚外者是“外国的月亮也
比中国圆”,因此,说故乡月明同说外国月圆从物理上说应是同样的荒谬。李白之说也有矛盾;倘说古今月亮无变化,那么今人是能见“古时”月的;倘若古今月亮有变化。则“今月”就不可能照古人了。但从情感逻辑来看,杜诗强调家乡之可爱;李诗感叹人生短暂,俱都悖理而合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古人把它视为诗趣的一个要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违反常规而符合情理。
艺术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诗家语悖理正是“意料之外”的一种表现,悖理可以引人警觉,发人深思,合情又可使悖理不致走向荒谬,回归“情理之中”。悖理合情的诗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我们试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众所周知。黄鹤楼下正是长江最为繁荣的黄金水域,千帆竞渡,万舟齐发,怎可能只见一叶孤帆?怎可能‘惟见’长江天际流?说到底,是诗人留恋不舍的孤独情怀,使他眼中只看到了一叶孤舟。只看到了天际水流而已。
王之涣的那首《凉州词》,传下来两种不同的版本,区别只在开头两字:
黄河(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究竟“黄河”好。还是“黄沙”好呢?科学家坚持应当是“黄沙”。认为这才符合真实,因为玉门关一带离黄河甚远,不可能见到黄河,而离戈壁沙漠甚近,狂风起时,常有黄沙冲天直上,遮云蔽日。正符合实际,况且,黄河是不可能流到白云上去的。但文学家却坚持认为。黄河’更好,因为黄沙蔽日远不及黄河上天意境壮阔优美,黄河远上白云。才展示出边地广漠雄奇的风光,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气势,才符合审美理想。
再如李白《秋浦歌》(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因为“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辛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强调诗歌的“别材”“别趣”,就是指诗歌的材料与语言有别于散文。苏轼也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无理而妙”,所以,“反常”是构成诗之奇趣的原则之一,因而也成为诗歌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能使人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新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