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 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是尊称孔子。 ②说(yuè月):同“悦”,高兴,喜悦。 ③愠(yùn运):怨恨,恼。
孔子说:“学习了(某种道理)能时常(践行), 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 学。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 “儒者三纲之说”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 吴虞等人也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 倒孔家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 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 牌——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 序》),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 化运动的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 选择。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读者,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 《论语》呢?
【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 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 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道理就产生 了。 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首孝悌,次谨信
【1· 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 仁。”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 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官吏臣僚和人民;按照 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①出:பைடு நூலகம்出,出门。一说,离开自己住 的房屋。弟:同“悌”。尊敬兄长。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论语》 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 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 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 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 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 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 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
①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 小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另说,比孔子 小十三岁。后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②弟(tì 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长,称“悌”。 ③鲜(xiǎn显):少。④与:同“欤”。语气词。
《论语》 综述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论 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入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的金科玉律。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 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 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不容否认的都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 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 后人为之骄傲的。《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 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 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 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 励青年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 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 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 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 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 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所有这些,如今 已成为多数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 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胡适所谓“冒牌”即指后 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从头 脑里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圣化的,高不可及的“先圣”, 也抛开在外来文明冲击下被打倒在地,背负一身罪状 的“孔老二”,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孔子,理解孔 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无 友 不 如 己 者
【1· 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① 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③ 远:远祖,祖先。 【今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 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 厚老实。”
首先,我们应该把《论语》看作是资料,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一书有 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其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 时代,相去不止三五十年。但据学者认定,《论语》的 编定可能在战国初已完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出土 也向世人证明了约在公元前55年,《论语》一书已完全 定型。中国古迹往往真伪混杂,在流传过程中羼入许多 后人的东西,不能作为信史。而《论语》早在汉代就已 获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任何对《论语》的增删篡改都是非法的,这就大 大增强了《论语》所存资料的可信度。
曾 子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 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 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 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 “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 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1·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②。过则无惮改③。”
【注释】①固:巩固,牢固。一说,固执,闭塞不通。 ②无:同“毋”。不要。友:做动词用。交朋友。 ③ 过:错误,过失。 惮(dàn旦):怕。 【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注重,就没有威严, [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 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 移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 色;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 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 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 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 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 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入则孝,出则悌
【1· 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 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 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学而篇第一 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 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 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 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 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学而篇 第一(共十六章)
【1· 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的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 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 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说明国家要藏富 于 民,而不是盈其仓库)他还要求最高统治者在选拔任 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 “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首 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
孔子说:“学习了(某种道理)能时常(践行), 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 学。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 “儒者三纲之说”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 吴虞等人也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 倒孔家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 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 牌——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 序》),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 化运动的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 选择。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读者,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 《论语》呢?
【今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 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 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道理就产生 了。 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首孝悌,次谨信
【1· 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 仁。”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 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官吏臣僚和人民;按照 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①出:பைடு நூலகம்出,出门。一说,离开自己住 的房屋。弟:同“悌”。尊敬兄长。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论语》 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 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 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 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 《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 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 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 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
①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 小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另说,比孔子 小十三岁。后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②弟(tì 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长,称“悌”。 ③鲜(xiǎn显):少。④与:同“欤”。语气词。
《论语》 综述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论 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入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的金科玉律。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 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 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不容否认的都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 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 后人为之骄傲的。《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 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 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 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 励青年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 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 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 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 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 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所有这些,如今 已成为多数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 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胡适所谓“冒牌”即指后 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从头 脑里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圣化的,高不可及的“先圣”, 也抛开在外来文明冲击下被打倒在地,背负一身罪状 的“孔老二”,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孔子,理解孔 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无 友 不 如 己 者
【1· 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① 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③ 远:远祖,祖先。 【今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 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 厚老实。”
首先,我们应该把《论语》看作是资料,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一书有 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其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 时代,相去不止三五十年。但据学者认定,《论语》的 编定可能在战国初已完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出土 也向世人证明了约在公元前55年,《论语》一书已完全 定型。中国古迹往往真伪混杂,在流传过程中羼入许多 后人的东西,不能作为信史。而《论语》早在汉代就已 获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任何对《论语》的增删篡改都是非法的,这就大 大增强了《论语》所存资料的可信度。
曾 子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 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 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 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 “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 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1·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②。过则无惮改③。”
【注释】①固:巩固,牢固。一说,固执,闭塞不通。 ②无:同“毋”。不要。友:做动词用。交朋友。 ③ 过:错误,过失。 惮(dàn旦):怕。 【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注重,就没有威严, [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 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 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 移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 色;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 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 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 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 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 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入则孝,出则悌
【1· 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 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 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学而篇第一 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 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 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 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 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学而篇 第一(共十六章)
【1· 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的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 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 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说明国家要藏富 于 民,而不是盈其仓库)他还要求最高统治者在选拔任 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还要 “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首 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