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0-07-29 来源:中国信息大学学报
作者:李江萍
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
有的同学感到奇怪,我毕业后想当会计、程序设计师,为什么必须学习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课程呢?为什么要在专业之外学习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呢?我就想当个美术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全球通史、音乐史呢?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学习上的需要来选择课程,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
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
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
对于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Derek Bok曾说:“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
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大学生应该有清楚且具风格的表达能力,应该对数据资料有基本的处理及解释能力,至少对一种外国语语言达到起码的程度,并具有清晰的思考及批判能力。
” 1973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负责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
如果大学
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就会成为有能力而且明理的律师或医生……而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没有思考的能力,无法把握原则,明辨是非,更没有办法应付多元的价值观及未来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
”
正是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
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基于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研究型大学都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
例如北大自2001年起开始实行的元培计划等等。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
第二,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
它是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旨在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第三,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第四,通识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
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并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它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重视人的情志的培养等。
总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是在为学生未来人生做准备。
二、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状况
1.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因学校的不同而不同。
但总体而言,各大学对通识教育学分的设置一般不少于35学分。
据调查显示,美国大多数大学的通识教育学分为45学分。
其中技艺或技巧占15学分,包括演讲与写作9学分;量化分6学分。
知识范畴占30学分,包括健康与身体活动3学分;自然科学9学分;艺术6学分;人文学科6学分;社会与行为科学6学分。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通识教育发展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在近四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
在新世纪的哈佛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课程被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专业课程,学习量约占总学习量的50%;第二类为称为核心课程,划分为10个领域,课程的学习量占总课程量的25%;第三类为共同必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外语课程以及数据资料分析与诠释。
其中第二部分核心课程,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审美学的理解;文化与信仰;以实验为依据的推理;道德推理;生存方式的科学;客观世界的科学;世界中的各种社会;美国与世界。
哈佛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通识课程提出了关于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性的培养要求,帮助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唯知识论倾向,帮助培养符合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人。
第二,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帮助克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帮助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
第三,通识课程着重能力的培养,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岗位更动和职业转变的要求。
第四,重视国际知识和国际问题的学习,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中国几所大学的通识教育
(1)北京大学
2000年,北大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选修总共不低于16学分的通选课程。
通识课共有300门左右;每学期开设120门左右。
在北京大学通识课选课手册中,对通识课的解释
为:“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2001年,北大按照“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的改革思路,开始实施元培计划。
元培班学生入学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在学生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一定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
从2002年开始,北大进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
学生入学后,首先学习学科大类基础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公共课程,到了高年级再选择专业方向。
(2)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是国内大学中发展通识教育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影响较大的一所重点大学。
1994年,复旦大学就启动学分制建设,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将全校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
进入21世纪,本着“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复旦大学于2002年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全校课程划分为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文理基础教育课程按照学科门类设置为人文、法政、经管、自然科学、数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个大类,实现了由按类教学向大文大理教育的转变。
2005年,复旦大学为进一步推行通识教育而成立复旦学院,本科生进校第一年开始接受通识教育,学校专门在综合教育课程板块中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复旦学院所有本科新生,不分专业,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
复旦学院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个板块:(1)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2)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3)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4)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这些课程是学校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能够扎根民族、关心
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自1963年建校以来就有了通识教育的传统,实行通识教育已有40多年。
香港中文大学强调: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全人”的培养,即对学生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希望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不局限于个人专业。
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对所有本科生的要求,学生不论院系,都必须学习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社会化、专业性、价值观、批判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
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达到80多个学分,划分为4个领域,主要包括:
A.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导论、中国哲学主流思想、中国近代思想史
B.自然、科技与环境科学——哲学与人生心灵、人脑与人工智能
C.社会与文化——价值与文化多元性、中西文化特质比较、应用伦理学、法律、道德与社会
D.自我与人文——逻辑与论辩、批判思考、哲学与人生、哲学与当今世界
(4)台湾大学
1981年虞兆中博士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于1982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
目前,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被划分为4个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
台湾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完成12学分的通选课,才能毕业,每个领域至少2个学分。
其各领域包括的典型课程有:
A、人文学——庄子、史记、莎剧导读;
B、社会科学——经济学原理、犯罪学、国家与社会发展
C、物质科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台湾的海岸环境
D、生命科学——生命与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卫生保健
(5)中国信息大学
中国信息大学自2005年起开始实行学分制,并逐步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自2008年起,信息大学将全校通识课正式列入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全校通识课。
学校在课
程设置上,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应用,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知识基础深厚,社会适应面宽,在就业和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随着近两年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新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全校通识课为72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36%。
目前,信息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以全校通识课程的学习为主。
全校通识课程主要分为3个大类:A、计算机类;B、外语类C、人文类。
计算机类通识课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内容,训练学生掌握现代高端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充分适应高科技时代的要求。
外语类通识课以听说为主,以大量地、反复地熟读和背诵经典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久的词汇和句型储备,强化学生的记忆调动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外语交流时,能够做到脱口而出。
人文类通识课包括社会发展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殊途同归、世界各民族逐步融合的历史趋势,为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培养人才。
三、当代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要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和计算机专家,更应该塑造出睿智的灵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健全人格。
换句话说,在任何时候,对于大学来说,陶冶性灵都是比造就专家更为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大学首先要去发掘和弘扬人性中的那些神圣而潜在的基质,而不是批量生产模式化的专业人才,这正是大学不同于工厂的关键所在。
现在在很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专业课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识课程却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推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
简要地说,当代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
而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长此以往,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习得的都是些一鳞半爪的知识片
断。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专业知识层面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更不用说那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
通识教育则通过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向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经受了这样的通识教育训练的青年,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人文精神也将成为他们的一个标志。
2.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
大学教育,有责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燃料。
我们无法为“创造性人才”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决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事实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
许多时候,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
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深厚,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同时讲授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能得以造就的。
3.通识教育能够优化大学生的素质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
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大学的确要培养专业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专业培
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大学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优化自身的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需求。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1)学会思考
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人的思维能力、条理性和智慧。
心智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越能领会观点,胜任智力工作。
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还是会计学的具体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人的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
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质。
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
(2)学会学习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索的奥秘和愉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造的习惯。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3)学会选择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面对魔方般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
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了途径,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在多宽的范围内允许选择,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量的问题。
哈佛大学曾经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选修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未来专业期望最远的门类,可谓用心良苦。
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
总而言之,推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趋势,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对每一所大学而言,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创新、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是大学的首
要使命。
能够培养能够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正是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力量之源。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在人们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辩论中,有一段话很值得人回味:“如果你有一块木板,你可以漂着过河;如果你有十块,百块木板,你可以搭一座桥过河;如果你有千块万块木板,你就可以造一艘船乘风破浪。
”愿我们的大学生们都能够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乘风搏浪的人。
破千层浪,上九重霄!
参考文献
[1]卢晓东.通识课程的设置与通识教育的理念.
[2]【美】罗伯特·哈里斯.通识教育的价值.《教师博览》2009.12
[3] 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解放日报》2008-03-07
[4]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