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a Baidu bibliotek
文明 全面系统 直接关 开化 政治、经 系人民 济、教育 大众利 (和 思想、社 益,广 魂洋 会习俗、 泛 才)
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成败之因?
战斗中的致远舰与邓世昌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 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 4)
材料一:明治维新依据英国模式建 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 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 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 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 《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 宪法》为蓝本…… 材料三: 德强占胶州湾后,康有 为连续三次上书痛陈时局危急,请 求变法,1898年夏,光绪帝颁布变 法……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 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二:1871年,近100人 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 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 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 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 往的历史上,可称得上是一 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中国学西方的最大局限性?
全面向西方学习; 有选择的学习 主动的学习。 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封建统治 封建势力相对较弱,幕府众 叛亲离 力量
思想文化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比较难接受新事物 传统
以史为鉴
三、中日近代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角度六)
•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 离开中国实际, 盲目照搬别国变 革模式和别国经验, 是行不通的。只有以革命方式彻底 摧毁封建制度, 坚持反对帝国主义, 才能挽救民族于危 立足国情,善于学习;取得民心,顺应潮流;别太心 亡, 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和振兴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 4) 项目 明治维新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 方列强入侵中国 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强大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 等联合力量强大。 广泛的群众基础 权力转移,措施得力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 水平 领导力量
群众基础
改革进程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 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资义缓慢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软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希望寄 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 发动群众 没有实权,措施贯彻不力 封建势力异常 强大
预习成果展示
结合第16课内容、印发资料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 论文,在课堂上交流使用 可供选择的课题 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共同之处 角度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 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分析 角度4: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 角度5: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分析 角度6:中日近代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政府官员 个别行为 各为私利; 未进行根本性 变革 政权整体 行为;国 家起主导 作用;结 合国情进 行根本性 改造
洋 务 运 动 明 治 维 新
地主阶级 只是洋 维护封建 务派, 中体 顽固势 西用 专制 力阻碍 新兴资产 天皇 阶级和新 政府 兴地主 发展资义
仅是军事 统治集 和经济、 团上层 人才培养 无
综合探究课
第16课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8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 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百度百科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光维新,是清廷洋务派官员以“中 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 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洋务 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 一场维护封建制度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维基百科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 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 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度百科 清末新政,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 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 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1—1905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 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百度百科
• 中国使团竟请一位外国人来率领,两名中国代表也只是级 别不高的官员,出发前也没做认真准备。 • 而日本使团则集中了明治政府的权贵和要员,特命全权大 使是明治政府首脑之一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明治政 府实权人物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高官。此 外还有一批藩主、随员和留学生等精英人物。岩仓使节团 不仅规格高、规模大,而且在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拟订 了考察大纲并有分工,如岩仓重点考察各国帝室制度,木 户考察各国宪政,大久保则考察各国工商业状况等。使团 在欧美各国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出一批调查报告。 • 因此两个使团的效果影响也大不一样,蒲安臣使团在推动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而岩仓使节团通过 对欧美各国的认真考察调研,认清世界潮流,明确日本改 革发展的方向,回国后大力提倡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 国强兵三大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明治维新各项改革和日本 近代化进程。
• 解决国家政权问题、根本改造旧的社会制 度是中日近代化的基本前提 • 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在争取民 族独立的同时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才最有 利于本国的近代化;
• 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 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 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 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 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 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清政府1868—1870年向海外派遣了中 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可是这 个使团却是由一个外国人——前美国 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 臣使团。中国蒲安臣使团的任务只是 了解外情,笼络各国,劝阻修约。随 同出访的还有两名中国官员:海关道 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角度 2) 领导阶 级及目 的 主导 指导 内容 力量 思想 涉及面 群众 基础 改革 特点
李鸿章 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曾国藩 恭亲王奕䜣
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明治天皇
岩仓具视
日本第一个内阁 明治维新三杰 大久保利通 首相伊藤博文 木户孝允
来自西方的预言
19世纪70年代,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接 待了两群东方人: 一群是中国人,一群是日本人。 前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后者来自一个 小小的岛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讨论各种学 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那个天朝大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只问 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 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 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 的欺凌。
中国维新派提出了开言路、兴民权、裁撤臃肿机构,以及在 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 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 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
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 归”。
• 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 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 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 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 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和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学习内容和领导者 李鸿章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节录):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李鸿章: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 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森有礼: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 固守原来的传统。 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所以它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 方式和制度,主张适时而变。 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 李鸿章: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 立场: 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 保守性。 们同样的事情。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别 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思考:俾斯麦的预言准确吗?试用史实说明。
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 照俾斯麦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 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证明。从 此中国进入任日本一个弹丸小国随意欺凌的尴尬境 地,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反思历史不幸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探究根源: 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近代化的 改革,但其结局却截然相反,日本通过改革逐步强 大,中国多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没有改 变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
急,切合实际;要少树敌,以人为本;讲究策略,注 重落实;对外开放;措施得当,配套全面;处理好传 •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 外来文化的高潮: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 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一次是近代向西方 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 全“西化”;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 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 化”。
(一)政治方面 日本:1、1868年3月,新成立的天皇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阐明 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议会,万机决于 公论”的大政方针。 2、1868年4月又公布了《政体书》,整顿和充实了政府组织,确定了君 主立宪制的政体。 3、1885年起,政府又实行了内阁制,第二年开始设国会,从而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制度领域的改革 4、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在1889年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 宪法 ,元老们借助于天皇的权威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军部独裁。
课堂探究:材料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 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政府及官员的作用
蒲安臣 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 倒幕运动的核心 号称东洋俾斯麦的 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 伊藤博文 人物岩仓具视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1871—1873年,日本岩仓使节团由 横滨出发赴欧考察,肩负着求知识 于世界,全方位向西方学习,并试 图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大使命。
• 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 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 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 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 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 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 下去。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目的: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指导思想: 学习西方 4.领导力量: 都来自统治阶级。
5.具体内容:
中国:洋务派、光绪皇帝 级武士、明治政府 日本:下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文明 全面系统 直接关 开化 政治、经 系人民 济、教育 大众利 (和 思想、社 益,广 魂洋 会习俗、 泛 才)
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成败之因?
战斗中的致远舰与邓世昌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 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 4)
材料一:明治维新依据英国模式建 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 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 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 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 《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 宪法》为蓝本…… 材料三: 德强占胶州湾后,康有 为连续三次上书痛陈时局危急,请 求变法,1898年夏,光绪帝颁布变 法……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 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二:1871年,近100人 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 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 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 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 往的历史上,可称得上是一 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中国学西方的最大局限性?
全面向西方学习; 有选择的学习 主动的学习。 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封建统治 封建势力相对较弱,幕府众 叛亲离 力量
思想文化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比较难接受新事物 传统
以史为鉴
三、中日近代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角度六)
•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 离开中国实际, 盲目照搬别国变 革模式和别国经验, 是行不通的。只有以革命方式彻底 摧毁封建制度, 坚持反对帝国主义, 才能挽救民族于危 立足国情,善于学习;取得民心,顺应潮流;别太心 亡, 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和振兴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 4) 项目 明治维新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 方列强入侵中国 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强大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 等联合力量强大。 广泛的群众基础 权力转移,措施得力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 水平 领导力量
群众基础
改革进程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 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资义缓慢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软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希望寄 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 发动群众 没有实权,措施贯彻不力 封建势力异常 强大
预习成果展示
结合第16课内容、印发资料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 论文,在课堂上交流使用 可供选择的课题 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共同之处 角度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 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分析 角度4: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 角度5: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分析 角度6:中日近代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政府官员 个别行为 各为私利; 未进行根本性 变革 政权整体 行为;国 家起主导 作用;结 合国情进 行根本性 改造
洋 务 运 动 明 治 维 新
地主阶级 只是洋 维护封建 务派, 中体 顽固势 西用 专制 力阻碍 新兴资产 天皇 阶级和新 政府 兴地主 发展资义
仅是军事 统治集 和经济、 团上层 人才培养 无
综合探究课
第16课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8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 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百度百科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光维新,是清廷洋务派官员以“中 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 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洋务 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 一场维护封建制度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维基百科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 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 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 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度百科 清末新政,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 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 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1—1905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 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百度百科
• 中国使团竟请一位外国人来率领,两名中国代表也只是级 别不高的官员,出发前也没做认真准备。 • 而日本使团则集中了明治政府的权贵和要员,特命全权大 使是明治政府首脑之一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明治政 府实权人物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高官。此 外还有一批藩主、随员和留学生等精英人物。岩仓使节团 不仅规格高、规模大,而且在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拟订 了考察大纲并有分工,如岩仓重点考察各国帝室制度,木 户考察各国宪政,大久保则考察各国工商业状况等。使团 在欧美各国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出一批调查报告。 • 因此两个使团的效果影响也大不一样,蒲安臣使团在推动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而岩仓使节团通过 对欧美各国的认真考察调研,认清世界潮流,明确日本改 革发展的方向,回国后大力提倡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 国强兵三大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明治维新各项改革和日本 近代化进程。
• 解决国家政权问题、根本改造旧的社会制 度是中日近代化的基本前提 • 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在争取民 族独立的同时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才最有 利于本国的近代化;
• 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 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 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 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 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 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清政府1868—1870年向海外派遣了中 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可是这 个使团却是由一个外国人——前美国 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 臣使团。中国蒲安臣使团的任务只是 了解外情,笼络各国,劝阻修约。随 同出访的还有两名中国官员:海关道 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角度 2) 领导阶 级及目 的 主导 指导 内容 力量 思想 涉及面 群众 基础 改革 特点
李鸿章 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曾国藩 恭亲王奕䜣
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明治天皇
岩仓具视
日本第一个内阁 明治维新三杰 大久保利通 首相伊藤博文 木户孝允
来自西方的预言
19世纪70年代,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接 待了两群东方人: 一群是中国人,一群是日本人。 前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后者来自一个 小小的岛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讨论各种学 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那个天朝大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只问 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 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 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 的欺凌。
中国维新派提出了开言路、兴民权、裁撤臃肿机构,以及在 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 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 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
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 归”。
• 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 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 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 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 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和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学习内容和领导者 李鸿章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节录):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李鸿章: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 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森有礼: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 固守原来的传统。 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所以它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 方式和制度,主张适时而变。 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 李鸿章: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 立场: 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 保守性。 们同样的事情。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别 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思考:俾斯麦的预言准确吗?试用史实说明。
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 照俾斯麦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 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证明。从 此中国进入任日本一个弹丸小国随意欺凌的尴尬境 地,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反思历史不幸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探究根源: 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近代化的 改革,但其结局却截然相反,日本通过改革逐步强 大,中国多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没有改 变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
急,切合实际;要少树敌,以人为本;讲究策略,注 重落实;对外开放;措施得当,配套全面;处理好传 •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 外来文化的高潮: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 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一次是近代向西方 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 全“西化”;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 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 化”。
(一)政治方面 日本:1、1868年3月,新成立的天皇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阐明 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议会,万机决于 公论”的大政方针。 2、1868年4月又公布了《政体书》,整顿和充实了政府组织,确定了君 主立宪制的政体。 3、1885年起,政府又实行了内阁制,第二年开始设国会,从而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制度领域的改革 4、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在1889年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 宪法 ,元老们借助于天皇的权威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军部独裁。
课堂探究:材料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 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政府及官员的作用
蒲安臣 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 倒幕运动的核心 号称东洋俾斯麦的 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 伊藤博文 人物岩仓具视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1871—1873年,日本岩仓使节团由 横滨出发赴欧考察,肩负着求知识 于世界,全方位向西方学习,并试 图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大使命。
• 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 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 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 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 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 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 下去。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目的: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指导思想: 学习西方 4.领导力量: 都来自统治阶级。
5.具体内容:
中国:洋务派、光绪皇帝 级武士、明治政府 日本:下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