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_郑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原始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郑 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0一语概括。它表现在创始者孔子那里,就是/修己安人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的忠恕之道。它表现在/亚圣0孟子那里,就是以/性善论0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它表现在荀子那里,就是以/化性起伪0的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0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而儒家早期经典5大学6所阐发的以修齐治平为基本内容的三纲八目表现的正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纲领。同样,5中庸6所阐发的以/诚0为本、以/成己成物0为主要特征的/合内外0之道更是从天道人道相贯通的角度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关键词]原始儒家;内圣外王;孔子;孟子;荀子;大学;中庸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1-0032-07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郑臣(1977-),男,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儒学的精神实质:/内圣外王0近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0之后,国人忽然对儒学是什么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批判者有之,考证者有之,欲改造而创新者有之。儒学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这实在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问题。

1927年,梁任公对儒学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5论语6/修己安人0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5庄子6-内圣外王.一语括之。0[1](P100-101)

明确用/内

圣外王0一词来概括儒学的精神实质。其后,现代新儒家之巨擘熊十力亦于1956年出版的5原儒6中明

确指出/儒学总包内圣外王0,并期望/上推孔子所承乎泰古以来圣明之绪而集大成,开内圣外王一贯之鸿宗。0/内圣外王0遂渐成为现代新儒家所共认之价值准的。当代大儒牟宗三便认为儒学是内圣外王本

末一贯之道。[2](P 1)并认为/内圣外王0一语虽出于

5庄子#天下篇6,而以之表达儒家的心愿和理想最为恰当。所谓/内圣0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0;所谓/外王0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

道也。0[3](P4)也就是说,内圣是内在地成就自己,自觉地去道德实践以成理想的道德人格,外王是外在地成就事功,使王者之道遍行于天地之间;内圣为本,外王为末,本末一贯,不可偏废,可以说是抓住了儒学的本质。而冯友兰在5新原道6(5中国哲学之精神6)的5绪论6中亦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0又在5结论6中说:/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又是使人成为圣人之道,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0

尽管现代新儒家如此认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0,但值得注意的是,/内圣外王0一词却不见于先

秦原始儒家,而是出自于5庄子6。5庄子#天下篇6将/内圣外王0之道提升至/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0的高度,并认为其/小大精粗0具在于5诗6、5书6、5礼6、5乐6之中,而/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0,因而悲叹/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0应该说庄子对/内圣外王之道0的概括是较契合儒学的基本精神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内圣外王0一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得不

到儒家的认同,直到宋代的理学家才开始谈论。¹这

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仅是由于儒家的

32

/门户之见0[4],亦或许早期儒家们认为庄子的概括并不准确和严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无法在中国传统的语汇中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汇来表达儒家的学术精神。

正因如此,北宋儒学复兴以后,特别是宋儒在/出入佛老数十载0,吸收了佛老的思想义理之精华后,便开始明确提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0以区别和抗衡佛老。据学者考证,最早使用该词的儒者可能就是北宋的程颢。[5]据5宋史#邵雍传6记载,程颢一日与邵雍论道,大快而归,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0另见5河南程氏文集#传闻续记6: /,,明日,明道怅然谓门生周纯明曰:-昨从尧夫先生游,听其论议,振古之豪杰也。惜其无所用于世。.纯明曰:-所言何如?.明道曰:-内圣外王之道也。.0可以说开了后世儒者谈论内圣外王之道的先河。后来明代学者吕坤提出/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0(5呻吟语#谈道6);清代的李绂将他平生所尊奉的陆学称之为/内圣外王之学0,认为/圣人之学,内圣外王,皆不过一心0。[5]如此看来,现代新儒家不约而同地以/内圣外王之道0来指称儒学并非无据。

一、孔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开创者

作为儒学的创立者,孔子虽然从未说过他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内圣外王之道0,但他所开创的/仁0学实际上就暗含/内圣外王0的精神。5论语#宪问6有/修己以敬0、/修己以安人0、/修己以安百姓0之说,实可谓以其独特而平实的话语在阐释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梁启超就曾经将/修己安人0一语与内圣外王相对应,并将之作为儒家哲学的基本内涵。也有学者认为这代表了孔子的最高的政治理想。[6]修己可以说是内圣工夫,安人或/安百姓0是外王事功。修己、安人、安百姓点出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平治天下的内在关联,也表明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道德修养的过程同时亦是为政的过程,可以说是后来5大学6/三纲八目0理论学说的高度浓缩。

我们知道,作为儒家/仁学0的开创者,/仁0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据阮元统计,/仁0在5论语6中共出现了105次之多。º但孔子对/仁0从来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后来学者在企图理解/仁0的意义时遇到了莫大的困难。本文并不试图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中国传统哲人进行哲学思考的方式,特别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和哲人)。孔子认为/仁0就是/爱人0(5论语#颜渊6),认为/克己复礼为仁0(5论语#颜渊6),又认为/仁者0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5论语#雍也6),这些是孔子在5论语6中对/仁0较为明确、也较为重要的阐发。很明显,孔子从来不认为一个人仅仅注重自我个体的道德修养就可以/成仁0。一个/仁者0必须是发自内心地/爱人0,并且也知道该如何去/爱0;一个/仁者0不但要自己做得好,不但要自己有所/立0、有所/达0,还要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影响他人,从而/立人0、/达人0。这倒并不是要像康德的/绝对命令0那样,希望自己所奉行的道德准则成为普遍原则,因为孔子正像其他中国古代哲人一样,从来不认为有一个什么超越的、普遍的、抽象的、形式的标准和原则。毋宁说/仁0是/把自己和他人关心的整个领域并入自我的人格中0,/仁者不仅要扩大自己所关心的范围,及其所在群体关心的一切事物,并为这种事物奉献自身,而且要确确实实地使自己和群体融成一体。0[7](p92)也就是说,仁者并不仅仅关注个人的事,不能仅仅是/独善其身0,他必须关注他人和社会的事务,必须做到/兼善天下0。因此,孔子的/仁0并不是在/实体0(Ousia,Substance)的意义上说,而是在/关系0的意义上说。所以孔子从不给/仁0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对孔子来说,并不存在一个什么抽象、不变的本质。他论/仁0大都将之放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放置在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乃至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来谈论。比如: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0(5论语#子路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5论语#颜渊6)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认为,国家的完善,社会的安定和谐,一句话,天下的太平也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个体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因此,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0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仁0,不但要/克己0,要修身,要做成德成圣的修养工夫,更要/复礼0,要在一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中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善,从而在群体的人际活动中实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会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0

如果说/克己复礼0还主要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话,那么孔子所提出的/为政以德0、/博施济众0的观点则更鲜明地体现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神实质了。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