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 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 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织锦人极大考验。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 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 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的 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壮族妇女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本民族崇拜的日月星辰、祥禽瑞 兽或奇花异草巧妙地编织于织锦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锦图案纹样造型概括简练、朴实大方,在形式上主要有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装饰纹 样三种。
传承现状与意义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 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 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 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 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 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 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 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 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而民族民间传统文 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 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因此,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
壮锦
蜀锦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靠人工生产。
丝绒: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均由织锦者自己完成。 棉纱: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 染料: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来进行。红色用土朱、胭脂花、苏木,黄色用黄泥、姜黄,蓝色用蓝靛,绿色用树皮、绿草, 灰色则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种颜色。
壮锦
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简介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这种利用棉线 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 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 才改称为僮,又改称为壮。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 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最适合作被 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历史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 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历史上,壮族是一个包容性很 强的民族,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锦也明 显受到汉锦的影响,尤其是蜀锦的影响最大。它既吸收了蜀 锦挑花结本绝技,又保留了少数民族锦所特有的那种通经断 纬随心所欲变化色彩的特点。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 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 布、丝布,食单等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 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到了宋代,壮族的手工纺 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 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 由广西输出口外。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 锦也就应运而生。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 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 或缺之物。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再见
百度文库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也具有中心对称特征 以大面积有序线条 围绕中心小元素组成画面主体 加以小方块点缀 长以偏冷色调出现 视觉冲击力较强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虽同样对称 但只有左右或上下对称 基本用线条完成 图案元素为中国传统吉祥元素 用色大胆丰富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为单个或重复循环出现的四边形 色调常见暖色调
传承现状与意义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发展辉煌后,壮锦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 和众多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正在从现实中慢慢的消逝。
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而用要做一幅被面则需要用到至少六尺左右的壮锦;其次, 织锦的收入极低,妇女们无利可图。传统的一斤的价钱丝绒大约为240元,而一斤的丝绒通常也只能织到六尺锦,也就是说只 能做一幅被面;再加上六天(六尺除以一尺/天)的人工和其他的一些材料费用,一幅被面的成本早已在四五百元之上。因此, 手工的壮锦产品不太可能被再当做日用消费品,其意义只能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来为人所接受。 另外,这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因此, 我们认为,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得以发展的前提。 壮锦织造的织造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机器来纺织,而不非能像十字绣那样可以大规模地普及甚至风靡。 再者,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并未对壮锦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 因此,我们看到,由于壮锦实用价值降低、成本的上升、市场萎缩销量下降导致了手工艺人收入的减少;收入的减少进一步又 阻碍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壮锦纺织技术,进而导致技艺的没落甚至是失传。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的话,此种恶性循环将极可能民 族文化的瑰宝壮锦的衰落甚至消亡。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第 二 届 “ 金 绣 杯 ” 摄 影 大 赛 获 奖 作 品 八旬“织女”织壮锦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具有中心对称的共同特征 大体表现为以大元素为主体 四个角点缀以小元素 能突显形式上对称稳重的美感 常见图案有花、线条等 色调为单色或者统一色系 以红、黄、蓝最为多见
结束语
壮锦,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建立在遵循传统的创新的基础之 上。丢弃传统,只能是加速壮锦的消亡;一味守旧,壮锦则会不断地褪色和黯 淡……模式上加以突破,不断创新。只有精益求精的产品和合理的经营之道相 结合时,手工壮锦才能打破近些年来不景气的局面。 在此,又想到很多正在没落的中国传统技艺,它们与壮锦的现状是何其相 像。壮锦若能因此而振兴,或许能为那些传统技艺的重振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