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见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英国---十、见识大英博物馆

第一次听说大英博物馆,是在中学学历史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研究撰写<资本论>的感人故事初识的。这次能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大英博物馆,看一看马克思埋头读书、潜心研究时留下的深深脚窝,内心自然怀有久违的憧憬和几分激动。

大英博物馆拥有100多个展厅,囊括了古近东馆、埃及馆、希腊罗马馆、史前及早期欧洲馆、中世纪和近代欧洲馆、西亚馆、东方艺术文物馆、民族馆、版画与素描画馆、硬币与纪念币馆等10个展馆;约藏有700万件文物,许多世界顶级珍品都被收藏在这里,其总价值可能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国民财富。当今,每年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0万游客到这里参观。英国一位教授曾坦诚地说,“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增加了111倍,它从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

据资料记载,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超级国宝,可谓门

类齐全,时间则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6年披露,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还不算各国私人藏有的10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国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而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达2.3万件。

大英博物馆离我们下榻的宾馆只隔一个街区。记得10月8日那天下午,我们徒步前去参观,是从后门进去的,后门前矗立的两尊石狮据说是从中国运来的。先是沿途参观博物馆的收藏、名画、珍宝等,然后重点参观中国馆。中国馆的面积很大,宽敞明亮,收藏十分丰富。有古代的甲骨文、拓片、石器、青铜器、敦煌壁画、古人类化石等,有近代的瓷器、名画、雕刻、金银珠宝等等,其中尤以各种瓷器居多。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国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而成就了大英博物馆的辉煌与光彩。此时此刻,我的心潮翻滚,不时浮现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掠中国文物珍宝的悲惨场景。

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中国展厅也是这里屈指可数的特别引人注目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我们进入中国展厅,即刻就看到迎面墙壁上有几十平米的敦煌壁画,走近壁画细看,还能见到它被当年所谓的“西方探险家”切割的伤痕,但壁画色彩依然艳丽诱人。看着这敦煌壁画被切割的伤痕,阵阵心疼,在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也有1.3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要知道,在大英博物馆里的2.3万件中国文物,长期陈列的只有2000件,还不到总藏量的1/10,尚有9/10以上所藏中国文物存放在10个不开放的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准许才能观赏,像我们这样的一般游客是绝对无缘谋面的。

从中国馆出来,经过一段廊道,来到了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图书馆是一座圆弧形的网状穹顶镶花玻璃建筑,高大、宽敞、明亮,琳琅满目的书架依墙排列,中外读者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可惜,这里是一座新建筑,无缘见到马克思研读时留下的脚窝。

由于我们是从后门进来的,“倒行逆施”,走出图书馆时才见到大英博物馆的“庐山真面目”——位于大罗素广场前的宏伟罗马柱正门,巨大的浮雕,高耸的罗马柱,宽阔的广场,给人以气势恢宏、力压群芳的震撼。

走出大英博物馆,我的心中不知是喜是悲。中国大量的传世珍宝永远被英国收藏,我们的国宝要到大不列颠才能看到,这是一幅文明与掠夺、荣耀与悲哀并存的图景。我的民族自尊心被强烈地震撼与刺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国殇之痛将一去不复返了!

(写于2011年1月31日)

缅甸见闻录

印象中,缅甸是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国家处于一种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从而落入了我们注意力的盲区。另外,我们所能联想起关于缅甸的元素总无外乎“黑三角”、毒品走私、反政府游击队等负面的报道。在旅游特别是出境旅游尚未广泛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对外部未知世界的认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主观想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交流是消融误解和偏见的一剂良药。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得以在若干年前赴缅甸做短暂的旅行。虽然到过的地方并不多,完全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匆匆而过,但是留在心底的印象和由此而生出的感慨却始终挥之不去。

那是在两年前的秋天。我们经由云南瑞丽边境口岸(即320国道终点)出境,赴缅甸木姐市旅行参观。

“木姐”在缅甸语中是“繁华热闹的城镇”的意思。这里是缅甸北部边陲重镇,历来都是军事战略要地。缅甸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当年英国人在这里修建了飞机场、教堂和医院;抗日战争期间,在运输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史迪威公路就从此地经过。时至今日,这些设施都还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可谓很好地贯彻了“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不变”的国策。当然,这个是灰色幽默了。

木姐地区的自然风光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吧。从地图上看,这里是伊洛瓦底江(在中国境内叫“瑞丽江”)河谷平原,气候终年炎热湿润,植被以热带植物为主,三角梅、铁树、槟榔、芭蕉、椰子树、榕树、凤尾竹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奇怪植物随处可见。这里的光照非常充分,紫外线强度也很大。虽然内地已经是秋天,但在阳光下行走依然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阳光的灼烧和炙烤,所以当地的土著人皮肤都比较黝黑,妇女和儿童的脸上都涂抹着防晒霜以保持皮肤的光洁。当地居民以傣族为主,使用缅甸文、英文和汉字等三种文字。从旅行见闻来看,当地的土著人会讲汉语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位漂亮的本地导游小姐一口流利的汉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此行参观的重点是当地的三大佛教寺庙——金鹿寺、金佛寺和南坎大佛寺。缅甸是个佛教国家,佛教寺庙很多。据说,缅甸的男子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三次,寺院生活成为他们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缅甸,僧侣的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男子,再次是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便是人妖了。顺便插一句,缅甸的法律许可一个男子娶若干个老婆,这个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蛮有吸引力的。一笑。三座寺庙的建筑风格迥异于东土,呈现出明显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寺庙的外观特色。由于缅甸盛产美玉的缘故,内外装饰和佛像雕塑都堪称金碧辉煌,这与我们沿途看见的土著人居住的低矮破旧房屋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成群结队的僧侣在寺院的树阴下悠闲地踱步或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僧侣们的年龄差异颇大,我还尝试着与几个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