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来源: 舒旭浩的日志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阐释】
王宗岳在这里提出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的具体的方法之升华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着熟”,然后方能“懂劲”,最终达到“神明”的练功之顺序。
那什么是“着熟”,具体内容是指什么?
如果按照练功步骤说有两个阶段:一为传统拳术套路中的各种攻防招式,要大的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内的动静、刚柔、虚实、方圆、开合的攻防机体、机制,此是建体的着熟阶段;再通过具体攻防招式的喂手、拆手、拆拳、盘架子(就是盘拳过手)、推手、模拟实战等修炼方法,体会各种攻防招法的技战术目的,及各种攻防招法变化的自身内在攻防机制运用攻防法则的能力,要使自身内外通透。再进一步通过盘较,使自身内劲、外形阴阳相济,实施攻防招法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四者合为一体,时时符合要领,处处合乎法则、规矩,做到自身内外合一,周身一家
【阐释】
篇中开门见山就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言:“太极是一理,太极是一法,太极是一气,太极是一妙境,太极者道也”。按数术论,太极者一也;按性说,太极乃一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一点子;按境说,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然而太极是由无极之“无形无象”而来。由此而看,“无极从无;太极从有”。拳本虚无,但必从有而论之。故王宗岳以“太极”立论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张横秋论“拳法”二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极也”明矣!
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专门著作。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用《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乃阴阳之母。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一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自能感性的认知到(见附图)。太极为母,乃为一;阴阳为子女,子、女为二。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一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而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人身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动静之枢机。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一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用。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阐释】
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说的是自身内劲之阳、外形之阴,是言“体”;“拳打一阴一阳”,说的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是说“用”。由此可以明白传统拳术之体、用有别。因为“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故而体、用不可混说。此经文上句言“体”,此句论“用”,条理分明,乃大家之风范。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此即为着熟攻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着熟阶段,以下乘形拳功夫为主,故曰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实施,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基本法则。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盘,或左闪或右趋,或右闪左趋;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所实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式;有横竖、斜直、伸缩、吞吐、折叠、奇正之机,以诸式连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挂鞭,暴打连环,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太极阴阳两仪图
传统拳术中,人为一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气之阳气;外有筋、骨、皮、肉之阴形。精神意气借外形体而修炼成内劲,内劲从气,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至“柔弱无骨”之用。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自身外之阴形而说的。
太极拳法:一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而说的。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艺境之为用,即太极拳法的艺境。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田气海”。劲形合一而用,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一;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方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自身太极一体中,自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用。应知“劲、形归根、归中曰静,根生外发为动”之理。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有三个内容,一是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连而不断,谓之招熟;二是各种攻防招法齐备,皆能自变至妙而出之谓之招法全运用能力全;三是必须身柔若絮,而又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而乃能胜之,将人跌仆于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之内容。故曰:“为成手的入门筑基阶段”。虽曰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形拳招熟者,后天之功此又形拳招熟立名之精义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懂劲”。
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
首先要懂的劲,即懂自己身内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劲力;内劲和外形主从相互为用的“劲力关系”。明白上述两点,在做到与人推手、攻防较技时,顺随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离;形不离劲,劲不离形,内劲、外形刚柔相济以为用。达到此艺境,是谓之懂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懂劲功夫阶段,以中乘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气、意拳为主,故名之曰:“气、意拳懂劲”。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由此而知,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神为一身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方;气为全身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无
形无象而有大作用;内劲乃修炼而成,其性阳刚故从气,其体圆从神,但有方之用而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气化无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外形性阴,但外形本身又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方,但有圆之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而相对的外形体方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就全身内外主从而论,神意主宰着自身内劲、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这个道理。意气就是神、意、气、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一,法万殊”的道理。虽以太极论拳,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彻,方可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体认其真谛而有得。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统拳术攻防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用,然而皆由“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等方方面面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而贯串之。这就是《易经》天人合一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来源: 舒旭浩的日志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阐释】
王宗岳在这里提出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的具体的方法之升华的序列模式。分出了先要“着熟”,然后方能“懂劲”,最终达到“神明”的练功之顺序。
那什么是“着熟”,具体内容是指什么?
如果按照练功步骤说有两个阶段:一为传统拳术套路中的各种攻防招式,要大的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内的动静、刚柔、虚实、方圆、开合的攻防机体、机制,此是建体的着熟阶段;再通过具体攻防招式的喂手、拆手、拆拳、盘架子(就是盘拳过手)、推手、模拟实战等修炼方法,体会各种攻防招法的技战术目的,及各种攻防招法变化的自身内在攻防机制运用攻防法则的能力,要使自身内外通透。再进一步通过盘较,使自身内劲、外形阴阳相济,实施攻防招法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四者合为一体,时时符合要领,处处合乎法则、规矩,做到自身内外合一,周身一家
【阐释】
篇中开门见山就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言:“太极是一理,太极是一法,太极是一气,太极是一妙境,太极者道也”。按数术论,太极者一也;按性说,太极乃一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一点子;按境说,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然而太极是由无极之“无形无象”而来。由此而看,“无极从无;太极从有”。拳本虚无,但必从有而论之。故王宗岳以“太极”立论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张横秋论“拳法”二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极也”明矣!
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专门著作。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用《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乃阴阳之母。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一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自能感性的认知到(见附图)。太极为母,乃为一;阴阳为子女,子、女为二。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一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而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人身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动静之枢机。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一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用。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阐释】
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说的是自身内劲之阳、外形之阴,是言“体”;“拳打一阴一阳”,说的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是说“用”。由此可以明白传统拳术之体、用有别。因为“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故而体、用不可混说。此经文上句言“体”,此句论“用”,条理分明,乃大家之风范。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此即为着熟攻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着熟阶段,以下乘形拳功夫为主,故曰为:“形拳招熟”。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实施,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基本法则。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盘,或左闪或右趋,或右闪左趋;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所实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式;有横竖、斜直、伸缩、吞吐、折叠、奇正之机,以诸式连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挂鞭,暴打连环,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太极阴阳两仪图
传统拳术中,人为一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气之阳气;外有筋、骨、皮、肉之阴形。精神意气借外形体而修炼成内劲,内劲从气,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至“柔弱无骨”之用。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自身外之阴形而说的。
太极拳法:一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而说的。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艺境之为用,即太极拳法的艺境。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田气海”。劲形合一而用,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一;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方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自身太极一体中,自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用。应知“劲、形归根、归中曰静,根生外发为动”之理。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有三个内容,一是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连而不断,谓之招熟;二是各种攻防招法齐备,皆能自变至妙而出之谓之招法全运用能力全;三是必须身柔若絮,而又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而乃能胜之,将人跌仆于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之内容。故曰:“为成手的入门筑基阶段”。虽曰形拳招熟,亦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形拳招熟者,后天之功此又形拳招熟立名之精义者也。要在此形拳招熟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懂劲”。
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
首先要懂的劲,即懂自己身内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劲力;内劲和外形主从相互为用的“劲力关系”。明白上述两点,在做到与人推手、攻防较技时,顺随为法,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不离;形不离劲,劲不离形,内劲、外形刚柔相济以为用。达到此艺境,是谓之懂劲功夫阶段了。因为此懂劲功夫阶段,以中乘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气、意拳为主,故名之曰:“气、意拳懂劲”。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
由此而知,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神为一身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方;气为全身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无
形无象而有大作用;内劲乃修炼而成,其性阳刚故从气,其体圆从神,但有方之用而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气化无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外形性阴,但外形本身又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方,但有圆之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而相对的外形体方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就全身内外主从而论,神意主宰着自身内劲、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这个道理。意气就是神、意、气、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一,法万殊”的道理。虽以太极论拳,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彻,方可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体认其真谛而有得。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统拳术攻防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用,然而皆由“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等方方面面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而贯串之。这就是《易经》天人合一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