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语言、思维与现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loomfield 在 Language (1933)
第九章 Meaning 开篇谈到:
……in actual use, speech-sounds are uttered as signals. We have defined the meaning of a linguistic form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which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 The speaker’s situation and the hear’s response are closely coordinated, thanks to the circumstance that
波兰逻辑学家 Alfred Tarski (塔尔斯基) 在20世纪30年代对真值的语义概念作了重要研究。他 提出一个问题, 句子 E 在什么条件下是真的? E. 雪是白的。
F. 句子 “雪是白的” 是真的, 当, 且仅当, 雪 是白的。
塔尔斯基认为应该用句子 F 来描述句子 E 的真值。也就是说,句子的意义只有和客观世界相一 致的时候才是真。 真值指使句子或命题为真的条件。
a. 被狗咬的那个孩子被狗咬了。 b. 被狗咬的那个孩子没有被狗咬。 c. 被狗咬的那个孩子被送医院了。 furiously.
d.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子称
句子 a 是真, 不可能是假, 不需要证明; 这类句
为分析性真值句。 句子 b 是假, 不可能是真, 自相矛盾。 验证 句子c可能是真, 也可能是假; 但是, 只要能通过
2. 意念说 Ideational Theory / Mentalistic Theory
主要观点: 意义是语言表达在头脑中产生
的与该表达相关的想法或概念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英国哲学家John Locke (洛克) 的著作 《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Locke 1975)
3. Behaviorist Theory 行为反应说 主要观点: 意义是某话语产生的刺激,
或对某话语的反应, 或者
是刺激和反应的结合。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Bloomfield 1933)
S
r ………s
R
S: actual stimulus / speaker’s situation r: linguistic response s: linguistic stimulus
Concept
Word……………………Thing
(Ogden & Richards, 1923)
2.1 Introduction
refer 指称 denote 表示 referent 所指; 指称对象 denotatum 所指实物; 所指对象
reference 指称 (意义) denotation 指称意义; 外延 referential / denotational approach 指称论; 指称理论 representational approach 表征论; 表象论
5. Verificationist Theory 验证说 主要观点: 意义取决于含有该表达的 句子或命题的可验证性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M. Schlick (石立克)
R. Carnap (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 (1891-1970)
验证说属于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以 M. Schlick 和 R. Carnap 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发展了经验主义的语义理论。他们的哲学观被 称为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 。 (徐 烈炯 1995:46) 句子或话语是否有意义取决于: 1) 是否具有分析性真值 (analytic truth),或是否自相矛盾; 2) 是否具有可验证性 (verifiability)。
Semantics
Chapter 2 Meaning, Thought and Reality
No matter how eloquently a dog may bark, he cannot tell you that his parents were poor but honest. —— Bertrand Russell
“Truth conditio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sentence, or a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it, is true: e.g I have red hair is tru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speaker has, in fact, red hair.” (Matthews 1997:385)
All ideas come from sensation or reflection. —— Locke Book II, Chapter I 思想是思维的客体 / 对象。
所有的思想都来自感觉或思考。
Locke认为语言符号是表达思想的, 是 思想的标记 (marks for the ideas)。因此, 词语的意义是头脑中的想法或概念。
确定其真假都算有意义。 句子d不具有可证性, 因此没有意义。 义。 验证说的局限在于它只解释句子及话语层面的意
6. Truth-Conditional Theory 真值条件说 主要观点: 意义是语言表达对整个
句子真值的作用或贡献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Alfred Tarski (塔尔斯基)
Alfred Tarski (1901-1983)
真值条件: 在该条件下, 一个句子或 该句 子表达的命题为真。比如在说话人确实 有红头发的条件下, “我有红头发” 才是真 的。
2.4 Mental Presentation
心理表象
under-extend, under-extension 外延缩小 overextend, overextension 过度延伸, 过分扩展 / 引申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充分必要条件 / 充要条件 necessary conditions 必要条件 sufficient conditions 充分条件
Referents and extensions 所指与外延 extension 外延; 词义扩展 denotation 外延; 指称 (意义)
2.2.2 Names description theory 描写理论 causal theory 因果理论 2.2.3 Nouns and noun phrases presupposition 预设
2.2 Reference 指称 (意义) 2.2.1 Types of Reference nominal 名词性词 Referring and non-referring expressions 指称 / 非指称表达式
constant reference 恒指; 常项指称 variable reference 变指; 变项指称 deixis 指示词; 指示功能
(Bloomfield 1933:139)
从实际的使用来说,语音是作为信号说出来的。 我们曾经给语言形式的意义下的定义是:说话人发 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景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 引起的反应。说话人的处境和听话人的反应相互紧 密配合,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既会做说话人,又 会做听话人。在下面的因果序列中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多次提 到,“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For a large class of cases —— though not for all —— in which we employ the word “meaning” it can be defined thus: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Wittgenstein 2001:18) 在很多情况下, 虽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 我们 在使用“意义” 这个词的时候, 它都可以被定义 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R: actual response / hearer’s response
S
r ………s
R
(S)
Jack and Jill are walking on a trail.
Jill is hungry and sees apples on a tree.
She says to Jack, “I like to eat an apple.” (r)
Bertrand Russel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2001:18) 也曾经同意指称说观点,认为 “名称表示对象,对象就是名称的意义” 。 The meaning of a name is sometimes explained by pointing to its bearer. 名称的意义有时可以通过指向该名称的 载体得到解释。
说话人的处境
言语
听话人的反应
作为最先提出命题的说话人的处境,通常比听话人 的反应呈现的情况要单纯一些;所以我们一般都根 据说话人的刺激来讨论和确定意义。
4. Meaning-Is-Use Theory 用法说
主要观点: 意义取决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
荀子还认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
俗成谓之宜”,即人为万物命名,所有名称
都是人创造的。
有人认为指称说来源于柏拉图的《对话 录》,并认为该理论的基点在于“句子由词构
成,词是事物的名称,人们通过词句反映客观事
物。最极端的指称说观点认为: 词的意义就是
它所指的事物。” (徐烈炯 1995:11)
哲学家罗素认为:词语是代表某事物的符 号;词的意义就是事物。(罗素 1948,1983:86)
quantifier 数量词; 数量修饰语
2.3 Reference as a
Theory of Meaning
主要意义理论及源头
语义学研究意义。关于什么是意义, 即意义的本质问题, 是语义学家无法回避、 必须回答的问题。Lyons (1995:40) 提及 六种意义理论, 即 指称说、意念说、行为 反应说、用法说、验证说 和 真值条件说。
Hearing the words, Jack climbs on the tree and gets down an apple for her. (R) (s)
Bloomfield 认为: 意义是说话人发 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景和这个形式在 听话人那儿引起的反应。 (Bloomfield 1933; 张志毅 2001:144)
John Locke (1632 - 舒适和优越, 所以人们有必要找些外表能 感知的符号, 以便让别人也知道构成自己思
想的意念。这样, 我们就能理解, 人们为什
么要用词来作为意念的符号。
(Locke 1975; 徐烈炯 1995:20)
Idea is the object of thinking.
1. 指称说 Referential Theory / Denotational Theory 主要观点: 意义是语言表达所指的事物
思想源头或代表人物:
荀子《正名篇》
Plato《对话录》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书中有《正名》篇,其中谈到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异同”。
every one of us learns to act as a speaker or as a hearer in the causal sequence
speaker’s situation →→ speech →→hearer’s response, the speaker’s situation, as the earlier term, will usually present a simpler aspect than the hearer’s response; therefore we usually discuss and define meanings in terms of a speaker’s stimul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