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 第十一章 汉代俗乐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夫人:足不在体下。 赵飞燕:体态轻盈,“踽步”
当时社会从事歌舞艺术的人分三等,第一等
是歌舞者,第二等是舞姬,第三是倡。歌舞 者是专业伎人,舞姬是业余舞蹈者,倡是奴 隶身份的职业歌舞伎人。这三种人都地位低 下,命长袖舞是汉代著名舞蹈,它既能普遍盛行于民间,
又能登宫廷大雅之堂。 蹴鞠长袖舞 踏鼓长袖舞 舞蹈特点:“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普遍盛行于两汉的舞 蹈风格。 长袖舞,顾名思义,就是挥长袖而舞,长袖舞动起来在身体 两边环转飘飞,能够占满舞台空间,因此,表演人数很少。表 演形式一般是两人表演,或是女子双人舞,或是男女双人舞, 女子长袖轻盈飘逸,男子长袖豪迈雄健。舞蹈表演时歌舞乐 三者一体,音乐中既有打击乐又有旋律,而且舞蹈表演有一 定的动作技巧。有扬奋、向上、活泼、轻快的风格。
东海黄公
东海黄公是一出以神仙方士的悲剧为内容的角抵戏, 是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的完整的表演节目。 它的精美歌舞和魔术杂技以及象征虚拟的表现手法 都成了后世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东海黄公在汉代 是一个倍受欢迎的角抵戏。它有规定的情境,有黄 公作法、人虎相斗、黄公之死等情节。它既有吞刀 吐火的幻术表演,又有人虎相斗的武打之戏,它集 中了各种表演技艺,塑造了东海黄公的独特个性, 成为含有多种基因的戏曲舞蹈祖先。
与西南域的交流
《巴渝舞》产生于四川及喜陵江沿岸的少数
民族中间,由于汉高祖喜欢他们勇猛作战和 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所以招募他们为作战先 锋,又令人学习他们的舞蹈所以他们的舞蹈 很快在军中普及,将他们的舞蹈成为西汉的 正式乐舞《巴渝舞》。 《巴渝舞》是汉代中原汉民族吸纳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舞蹈的最佳结晶。
持道具舞
持兵器与持乐器舞充分体现了汉帝国“文治武功”的精神面貌
手持兵器舞
种类:《剑舞》、
手持乐器舞
种类:《建鼓舞》、 《棍舞》、《刀舞》、 《铎舞》、《鞞舞》、 《鼗舞》、《磬舞》。
《干舞》、《戚舞》。
剑舞
《剑舞》是汉代非常普及的舞蹈。佩剑是汉
代的时尚,汉朝上自帝王下至普通将士均善 歌舞,那么,剑舞自然成为汉代盛行的舞蹈 之一。剑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 也有双人舞;有舞单剑的,也有舞双剑的。
总会仙倡
总会仙倡是汉代“角抵百戏”中的一段综合
性的歌舞表演,它是扮演仙人、仙兽的假面 具歌舞会演,是一个有舞台布景、装置音响 效果的歌舞艺术。 总会仙倡是继承了原始社会“百兽率舞”的 传统,它是器乐演奏、歌唱、模拟兽舞、幻 术的综合歌舞表演。它的舞台装置以及音响 效果的象征和虚拟性,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形 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角抵百戏
角抵百戏是汉代最辉煌的乐舞艺术之一。孕育了扣世中 国戏曲文化要素。二人角力的体育活动,受牛羊以角相抵 的启发命名“角抵”。“百戏”是汉代人们受“角抵”艺 术影响,对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乐舞艺术经过再加工、 再提高而组合成的表演艺术。“角抵百戏”,是指从秦代 的竞技活动进而发展为带有戏乐因素的角抵优俳。到了汉 代增加了乐舞、杂技、假形舞蹈和幻术以及当时各种表演 的一个发展过程,两汉时期,由于“角抵”所包括的表演 名目比较繁多,因此,就称为“百戏”。汉代角抵百戏的 演出节目共分5场:第一场《百戏》、第二场《总会仙 倡》、第三场《曼延之戏》、第四场《东海黄公》、第五 场《伥僮程材》。 汉代角抵百戏在中国乐舞史上的地位:是汉代的典型 艺术,它所囊括的当时各类表演是中国表演艺术的大汇聚, 也是各种门类艺术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第一回合,它为 中国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外各民族乐舞交流
我国古代第一次乐舞大交汇起始于汉代,秦
以前是中国本土乐舞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 代开始,进入本土乐舞与外来乐舞的交汇期。 乐舞文化从三个方向与其它民族交流: 一、与西域的交流 二、与东北域的交流 三、与西南域的交流
与西域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击败匈奴征服西域,
舞赋
通过描写汉代歌舞场面来阐发汉代美学观念: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 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 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这段精美的 文字名言不公概括了汉代宫廷女乐的精美舞 蹈,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一直孜孜以求的审 美标准。
汉代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赵飞燕、王翁须、李夫人。
胡乐胡舞
胡乐胡舞指的是在中外乐舞交流中由西域传
入的乐舞,西域乐舞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凿通 而大量传入中原的。 胡乐胡舞在当时社会不仅是表演性乐舞,而 且还是人们自娱性的舞蹈,它还带有体育健 美的作用。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最能反映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文献要算是《淮南鸿烈》和
傅毅的《舞赋》
《淮南鸿烈》的美学观是在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七盘舞”表演形式各种各样,它
是汉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七 盘舞”是舞者踏盘起舞的舞蹈。 但是排列在地面上的道具数目多 少不等,有时也根据舞者表演方 式以及表演技巧来安排盘子的摆 列数量,“七盘舞”发展到了东 汉,舞蹈又有了新变化,地面上 不仅排列而且还有鼓。盘子是扁 平物品,而鼓是稍高于盘子的凸 形物品,舞者要在这凹凸不平的 地面道具上,腾跃做舞,并要踩 出不同声响的节奏,同时挥舞长 袖做出各种优美舞姿、技巧。
《铎舞》《鞞舞》《磬舞》《鼗舞》
《铎舞》:是执大铃样乐器的舞蹈。
《鞞舞》:是舞者手执扁形小鼓的舞蹈。
《磬舞》:舞者边击磬边舞蹈,动作有身体后倾扬
臂击磬,有弓步半跪击磬,双臂成斜线反身击磬等 动作。 《鼗舞》:手执波浪鼓跳舞。
盘鼓舞
盘鼓舞是汉代最具代表 性的舞蹈,它要求舞者有 灵敏轻捷的身姿,准确 利落的技巧。盘鼓舞有 男子表演,也有女子表 演。一般多为男子表 演。,表演时,舞者在 地上摆着的七个大盘上 面腾踏跳跃,表现各种 舞姿技巧。
棍舞
汉代盛行的兵器舞之一。
动作中有一些杂技成分,如倒立、旋转、翻
跳等,表现棍子在舞动中的技巧。因为激烈、 振奋人心的鼓声与飞速舞动的花棍相结合更 能烘托出英姿飒爽的气势,所以《棍舞》与 《建鼓舞》经常合着表演。
《干舞》《戚舞》《刀舞》
干舞就是盾牌舞,是舞者一手执盾牌,一手
执刀、剑的双人舞,表现双方互相激烈格斗 的战斗场面。 戚舞是执斧而舞的舞蹈。 不仅表现舞人舞刀的技巧,而且还表现舞人 口中喷火的幻术。
产生的,它认为美是客观的,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独创 精神。 1、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盛有衰的,包括乐舞在内,它既 能反映国家的强盛,以能导致国家的衰亡。 2、强调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3、讲求天然去雕饰,讲求事物“质”的美。 4、提倡即兴舞蹈,主张歌舞由心生,能真实自然的表现 感情。 5、既强调表演者要真实表达感情,又非常重视表演中的 技巧,主张通过反复排练提高技巧。
汉代俗乐舞
汉朝乐舞概况
杂舞 角抵百戏
中外各民族乐舞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汉代著名舞蹈家
汉朝乐舞概况
汉武帝充立了乐府机构,广泛采集民间诗歌乐舞, 汉朝乐舞融汇各民族乐舞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的第 二个高峰。 汉代乐舞的典型代表为俗乐,主要有“杂舞”、 “角抵百戏”、“中外各民族乐舞”。 杂舞主要有:徒手舞和长袖舞;手持兵器舞;乐器 舞;边歌边舞的歌舞。 角抵百戏:乐汉时将其改称为百戏,百戏是一个包 罗各地域各民族的精彩节目。 中外各民族乐舞主要指:“四夷乐”、胡舞、胡乐。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是一种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是汉代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曲。所谓“相和”,是指汉 朝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所谓大曲是指
原始民歌、艺术歌曲和大型舞曲。《相和大曲》 的最初形式是清唱,进一步是一人唱三人和,再 以后加了弹弦乐器和管乐伴奏,并由一人手执一 种名叫“节”的乐器打着节拍歌唱,成为一种艺 术歌曲《相和歌》,再进一步加上了舞蹈,就成 为《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是汉代歌曲大曲的最 高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包括“解”、“艳”、 “趋” 、“乱”。汉代的相和大曲是民间歌曲大 曲,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著名的有: 《东门》、《为乐》、《洛阳行》、《白头吟》 等。
《建鼓舞》
是用木柱穿过鼓的中部立起来,舞人在鼓的
两旁,边击鼓边作舞的舞蹈。这种舞蹈在云 南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中也能见到。舞蹈动作 一般有蹲步扬臂击鼓、单腿跪地击鼓,有时, 为了增添舞蹈气氛,舞人在击鼓的同时,还 兼击铃、钲、钟、鼙鼓等乐器。 多为男子表演,是一个动作急速而豪放、气 氛紧而热烈的舞蹈。
中外乐舞便随着中外友好使节往来得到了交 流,其代表为 胡乐胡舞。
与东北域的交流
东北域在汉代被称为“东夷”,它包括朝鲜、
日本等地,汉代汉武帝来朝鲜半岛的西北部 设置了四个郡。 中国一朝鲜的乐舞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由于 中国的东北与朝鲜北部接壤,两国文化容易 融汇,因此,朝鲜的《高丽乐》很快传入我 国,我国古代汉乐舞以及西域乐舞也传到朝 鲜并经朝鲜传向日本。
当时社会从事歌舞艺术的人分三等,第一等
是歌舞者,第二等是舞姬,第三是倡。歌舞 者是专业伎人,舞姬是业余舞蹈者,倡是奴 隶身份的职业歌舞伎人。这三种人都地位低 下,命长袖舞是汉代著名舞蹈,它既能普遍盛行于民间,
又能登宫廷大雅之堂。 蹴鞠长袖舞 踏鼓长袖舞 舞蹈特点:“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普遍盛行于两汉的舞 蹈风格。 长袖舞,顾名思义,就是挥长袖而舞,长袖舞动起来在身体 两边环转飘飞,能够占满舞台空间,因此,表演人数很少。表 演形式一般是两人表演,或是女子双人舞,或是男女双人舞, 女子长袖轻盈飘逸,男子长袖豪迈雄健。舞蹈表演时歌舞乐 三者一体,音乐中既有打击乐又有旋律,而且舞蹈表演有一 定的动作技巧。有扬奋、向上、活泼、轻快的风格。
东海黄公
东海黄公是一出以神仙方士的悲剧为内容的角抵戏, 是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的完整的表演节目。 它的精美歌舞和魔术杂技以及象征虚拟的表现手法 都成了后世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东海黄公在汉代 是一个倍受欢迎的角抵戏。它有规定的情境,有黄 公作法、人虎相斗、黄公之死等情节。它既有吞刀 吐火的幻术表演,又有人虎相斗的武打之戏,它集 中了各种表演技艺,塑造了东海黄公的独特个性, 成为含有多种基因的戏曲舞蹈祖先。
与西南域的交流
《巴渝舞》产生于四川及喜陵江沿岸的少数
民族中间,由于汉高祖喜欢他们勇猛作战和 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所以招募他们为作战先 锋,又令人学习他们的舞蹈所以他们的舞蹈 很快在军中普及,将他们的舞蹈成为西汉的 正式乐舞《巴渝舞》。 《巴渝舞》是汉代中原汉民族吸纳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舞蹈的最佳结晶。
持道具舞
持兵器与持乐器舞充分体现了汉帝国“文治武功”的精神面貌
手持兵器舞
种类:《剑舞》、
手持乐器舞
种类:《建鼓舞》、 《棍舞》、《刀舞》、 《铎舞》、《鞞舞》、 《鼗舞》、《磬舞》。
《干舞》、《戚舞》。
剑舞
《剑舞》是汉代非常普及的舞蹈。佩剑是汉
代的时尚,汉朝上自帝王下至普通将士均善 歌舞,那么,剑舞自然成为汉代盛行的舞蹈 之一。剑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 也有双人舞;有舞单剑的,也有舞双剑的。
总会仙倡
总会仙倡是汉代“角抵百戏”中的一段综合
性的歌舞表演,它是扮演仙人、仙兽的假面 具歌舞会演,是一个有舞台布景、装置音响 效果的歌舞艺术。 总会仙倡是继承了原始社会“百兽率舞”的 传统,它是器乐演奏、歌唱、模拟兽舞、幻 术的综合歌舞表演。它的舞台装置以及音响 效果的象征和虚拟性,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形 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角抵百戏
角抵百戏是汉代最辉煌的乐舞艺术之一。孕育了扣世中 国戏曲文化要素。二人角力的体育活动,受牛羊以角相抵 的启发命名“角抵”。“百戏”是汉代人们受“角抵”艺 术影响,对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乐舞艺术经过再加工、 再提高而组合成的表演艺术。“角抵百戏”,是指从秦代 的竞技活动进而发展为带有戏乐因素的角抵优俳。到了汉 代增加了乐舞、杂技、假形舞蹈和幻术以及当时各种表演 的一个发展过程,两汉时期,由于“角抵”所包括的表演 名目比较繁多,因此,就称为“百戏”。汉代角抵百戏的 演出节目共分5场:第一场《百戏》、第二场《总会仙 倡》、第三场《曼延之戏》、第四场《东海黄公》、第五 场《伥僮程材》。 汉代角抵百戏在中国乐舞史上的地位:是汉代的典型 艺术,它所囊括的当时各类表演是中国表演艺术的大汇聚, 也是各种门类艺术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第一回合,它为 中国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外各民族乐舞交流
我国古代第一次乐舞大交汇起始于汉代,秦
以前是中国本土乐舞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 代开始,进入本土乐舞与外来乐舞的交汇期。 乐舞文化从三个方向与其它民族交流: 一、与西域的交流 二、与东北域的交流 三、与西南域的交流
与西域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击败匈奴征服西域,
舞赋
通过描写汉代歌舞场面来阐发汉代美学观念: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 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 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这段精美的 文字名言不公概括了汉代宫廷女乐的精美舞 蹈,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一直孜孜以求的审 美标准。
汉代著名舞蹈家
戚夫人、赵飞燕、王翁须、李夫人。
胡乐胡舞
胡乐胡舞指的是在中外乐舞交流中由西域传
入的乐舞,西域乐舞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凿通 而大量传入中原的。 胡乐胡舞在当时社会不仅是表演性乐舞,而 且还是人们自娱性的舞蹈,它还带有体育健 美的作用。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最能反映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文献要算是《淮南鸿烈》和
傅毅的《舞赋》
《淮南鸿烈》的美学观是在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
“七盘舞”表演形式各种各样,它
是汉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七 盘舞”是舞者踏盘起舞的舞蹈。 但是排列在地面上的道具数目多 少不等,有时也根据舞者表演方 式以及表演技巧来安排盘子的摆 列数量,“七盘舞”发展到了东 汉,舞蹈又有了新变化,地面上 不仅排列而且还有鼓。盘子是扁 平物品,而鼓是稍高于盘子的凸 形物品,舞者要在这凹凸不平的 地面道具上,腾跃做舞,并要踩 出不同声响的节奏,同时挥舞长 袖做出各种优美舞姿、技巧。
《铎舞》《鞞舞》《磬舞》《鼗舞》
《铎舞》:是执大铃样乐器的舞蹈。
《鞞舞》:是舞者手执扁形小鼓的舞蹈。
《磬舞》:舞者边击磬边舞蹈,动作有身体后倾扬
臂击磬,有弓步半跪击磬,双臂成斜线反身击磬等 动作。 《鼗舞》:手执波浪鼓跳舞。
盘鼓舞
盘鼓舞是汉代最具代表 性的舞蹈,它要求舞者有 灵敏轻捷的身姿,准确 利落的技巧。盘鼓舞有 男子表演,也有女子表 演。一般多为男子表 演。,表演时,舞者在 地上摆着的七个大盘上 面腾踏跳跃,表现各种 舞姿技巧。
棍舞
汉代盛行的兵器舞之一。
动作中有一些杂技成分,如倒立、旋转、翻
跳等,表现棍子在舞动中的技巧。因为激烈、 振奋人心的鼓声与飞速舞动的花棍相结合更 能烘托出英姿飒爽的气势,所以《棍舞》与 《建鼓舞》经常合着表演。
《干舞》《戚舞》《刀舞》
干舞就是盾牌舞,是舞者一手执盾牌,一手
执刀、剑的双人舞,表现双方互相激烈格斗 的战斗场面。 戚舞是执斧而舞的舞蹈。 不仅表现舞人舞刀的技巧,而且还表现舞人 口中喷火的幻术。
产生的,它认为美是客观的,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独创 精神。 1、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盛有衰的,包括乐舞在内,它既 能反映国家的强盛,以能导致国家的衰亡。 2、强调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3、讲求天然去雕饰,讲求事物“质”的美。 4、提倡即兴舞蹈,主张歌舞由心生,能真实自然的表现 感情。 5、既强调表演者要真实表达感情,又非常重视表演中的 技巧,主张通过反复排练提高技巧。
汉代俗乐舞
汉朝乐舞概况
杂舞 角抵百戏
中外各民族乐舞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汉代著名舞蹈家
汉朝乐舞概况
汉武帝充立了乐府机构,广泛采集民间诗歌乐舞, 汉朝乐舞融汇各民族乐舞构成了我国乐舞历史的第 二个高峰。 汉代乐舞的典型代表为俗乐,主要有“杂舞”、 “角抵百戏”、“中外各民族乐舞”。 杂舞主要有:徒手舞和长袖舞;手持兵器舞;乐器 舞;边歌边舞的歌舞。 角抵百戏:乐汉时将其改称为百戏,百戏是一个包 罗各地域各民族的精彩节目。 中外各民族乐舞主要指:“四夷乐”、胡舞、胡乐。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是一种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是汉代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曲。所谓“相和”,是指汉 朝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所谓大曲是指
原始民歌、艺术歌曲和大型舞曲。《相和大曲》 的最初形式是清唱,进一步是一人唱三人和,再 以后加了弹弦乐器和管乐伴奏,并由一人手执一 种名叫“节”的乐器打着节拍歌唱,成为一种艺 术歌曲《相和歌》,再进一步加上了舞蹈,就成 为《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是汉代歌曲大曲的最 高形式。相和大曲的曲式包括“解”、“艳”、 “趋” 、“乱”。汉代的相和大曲是民间歌曲大 曲,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著名的有: 《东门》、《为乐》、《洛阳行》、《白头吟》 等。
《建鼓舞》
是用木柱穿过鼓的中部立起来,舞人在鼓的
两旁,边击鼓边作舞的舞蹈。这种舞蹈在云 南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中也能见到。舞蹈动作 一般有蹲步扬臂击鼓、单腿跪地击鼓,有时, 为了增添舞蹈气氛,舞人在击鼓的同时,还 兼击铃、钲、钟、鼙鼓等乐器。 多为男子表演,是一个动作急速而豪放、气 氛紧而热烈的舞蹈。
中外乐舞便随着中外友好使节往来得到了交 流,其代表为 胡乐胡舞。
与东北域的交流
东北域在汉代被称为“东夷”,它包括朝鲜、
日本等地,汉代汉武帝来朝鲜半岛的西北部 设置了四个郡。 中国一朝鲜的乐舞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由于 中国的东北与朝鲜北部接壤,两国文化容易 融汇,因此,朝鲜的《高丽乐》很快传入我 国,我国古代汉乐舞以及西域乐舞也传到朝 鲜并经朝鲜传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