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2期 电池工业

Chinese Battery Industry 

2019年4月

·综述·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潘雨默1,

2,牛 峥1,2,陈祥祯1,2,唐佳易1,2,孙迎辉1,2,王海波1,2,3,赵 亮1,2

(1.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江苏苏州 215006;2.

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 215006;3.

轻工业部化学电源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

硅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脱/嵌锂电位较低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硅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剧烈的体积效应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剧烈的体积变化将导致电极材料快速机械粉化,并从集流体上逐渐脱离,造成容量的快速下降。同时,还会导致材料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不断破坏-重构,造成持续的锂离子损耗。因此这些缺点是硅材料运用于电池负极材料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是同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进行复合,由此硅与碳材料的复合成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的理想选择。本文列举了一些改进硅基负极材料的方法,并对一些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进行了综述,以及提出未来硅碳负极材料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体积膨胀;硅/碳复合

中图分类号:O64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23(2019)02-0092-

09Recent Prog

ress for Silicon-based Anod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PAN Yu-mo1,2,NIU Zheng1,2,CHEN Xiang

-zhen1,2,TANG Jia-yi 1,2

,SUN Ying-hui 1,2,WANG Hai-bo1,2,3,ZHAO Liang

1,2

(1.College of Energy,Soochow 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Materials Innovation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Province,215006,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Carbon Materials and WearableEnergy Technologies of Jiangsu Provinc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Province,215006,China;3.Institute of Chemical Power Source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

su Province,215006,China)Abstract:Silic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high sp

ecificcapacity,and low lithium insertion/deintercalation electric potential.However,the poor electro-chemistry performance due to the large volume change of Si upon insertion and extraction of lithi-um has been an impediment to its deployment.The drastic volume effect will lead to the rap

idmechanical pulverization of the electrode material,and gradually break away from the current col-lector,resulting in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capacity of the electrode materials.At the same time,itwill also lead to the continuous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lid electroly

te interface①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7xj028)作者简介:

潘雨默(1997-),女,吉林人,本科生,主要从事硅基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指导老师:

赵亮(1987-),男,山西人,实验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和原位电镜相关研究。王海波(1978-),男,江苏人,现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孙迎辉(1

977-),男,河北人,现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

(SEI)film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resulting in continuous lithium ion loss.There-fore,these shortcoming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A good solution to the above problems is tocombine silicon with some elastic conductive materials,so the composite of silicon and carbon ma-terials is the ideal choi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In this review,some methods of improving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are listed,and some silicon/carbon comp

osite anode materials are re-viewed,als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ilicon-carbon anode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Key

words:Li-ion batteries;Silicon anode;Volume expansion;Si/C composite1 前言

近些年来,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

新能源储能等领域[1-

3]。而更加稳定、安全、高能量密

度的电池体系仍然是人们探索和研究的热点。硅材料以其理论比容量高(4200mAh/g)、脱/嵌锂电位较低、元素储量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商业化碳材料最

具前景的替代材料之一[4-

6]。但是,硅在脱/嵌锂过程

中体积膨胀高达420%,剧烈的体积效应会引发一系列的负反应,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由体积效应引发的负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硅材料粉化,体积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会使硅颗粒相互挤压、粉化,进而失去电接触导致容量迅速衰减。(2)电极结构破坏,对于硅材料来说,传统的粘结剂(如PVDF)无法承受其巨大的体积变化,使得活性材料从集流体上脱落,导致电极结构被破坏,电池循环稳定性很差。(3)不稳定的SEI膜,体积效应还会使SEI膜不稳

定,体积效应还会使得硅表面SEI膜在充放电过程性中不断的破裂、再生长,导致库伦效率降低,电极的电子导电性变差,电池内阻增加等

[7-

11]。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途径:(1)将硅材料尺寸纳米化,来降低颗粒粉化;(2)采用新型粘结剂,提高电极在循环过程的稳定性;(3)采用独特的纳米结构来释放体积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保持电极结构的整体性;(4)与其他材料(碳材料)进行复合,如图1所示。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体积效应带来的负反应。本文将分别从尺寸纳米化、纳米结构设计和硅/碳复合材料等几个方面

阐述近年来硅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15]。2 硅材料的纳米化

当颗粒尺寸由微米级降至纳米级时,尺寸效应使其比表面积、表面能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研究发现对于纳米级的硅颗粒,体积膨胀导致的粉化几乎

消失。Huang等人

[16,17]

对于球形的硅纳米颗粒进行图1 硅基锂离子电池性能优化与改性常用的方法

Fig.1 Solutions for fundamental p

roblem of silicon anodes研究发现,硅颗粒其发生粉化与其大小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尺寸(≈150nm)。他们利用原位电镜技术发现,当硅颗粒小于150nm时,几乎没有任何破裂或者粉化现象发生;而当大于150nm时,在嵌锂/脱嵌循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破裂甚至粉

化(图2)[1

5]。研究还发现,当尺寸在纳米级时SEI膜

也相对更加稳定。为了进一步说明硅材料尺寸对电

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Cen等人[18]

比较了20-

30nm,30-50nm,100nm和1-

5μm等四种不同尺寸的硅颗粒,他们发现纳米化的硅颗粒,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化学性能。100nm硅颗粒在0.5C下循环100圈后,仍然具有1563mAh/g的比容量;在0.5C的倍率下,30nm-50nm硅颗粒容量衰减最慢,容量保持率为89.1%。

虽然采用纳米化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电极粉化和SEI膜稳定性的问题,提高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但是随着硅颗粒尺寸不断地减小,电极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加,这会使得首次库伦效率降低,不可逆容量增加;此外,尺寸纳米化会使电极的振实密度降低,活性物质负载量降低,限制其实际应用。

3 硅材料结构设计

研究发现,对硅材料微观结构或者电极结构进行

第23卷第2期 电池工业

Chinese Battery 

Industry 2019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