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大分析报告认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认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作者:————————————————————————————————日期:
2
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认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牛涣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通常是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已经和正在改变社会组织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客观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是抓住和利用当前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发展社会组织,是增强发展协调性的必然选择,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首先,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逐渐显现。到2006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组织的总量已经达到35.4万个,据不完全统计,吸纳工作人员425万,固定资产总规模约669.5亿元,总收入约635亿元,总支出约450亿元。从国际上看,非营利部门的经济活动规模一般占到本国GDP的5-10%,吸纳就业约占服务业人口的10%。但我国这两项比例分别约占0.3%和1.2%,发展潜力还很大。其次,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企业自我管理、行业中观调节、政府宏观调控,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活跃着5.9万个行业协会,积极提供政策咨询,反映合理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调解贸易纠纷,加强市场交流,促进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第三,社会组织是强化市场监管的重要力量。通过行业协会来规范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行业协会把企业组织起来,订立行规行约,规范同业竞争,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
律,防范和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各种不正当行为,遏制和消除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对于形成公平合法、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行业协会的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的标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也将更多地向以行业自律为主转变,行业协会在维护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要求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功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组织是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可靠力量。首先,社会组织是反映群众诉求、扩大群众有序参与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组织生长于公众,是不同群体实现自己意愿、维护自身权益的利益共同体,为人民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合理维护自身权益、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渠道。其次,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今后一个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事务,政企、政事、政社不断分开,众多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职能将向社会分离和转移,“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日益明显。社会组织植根于公众,是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自治和互助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平台。第三,社会组织还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在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组织贴近于公众,是党和政府联系不同方面、不同利益的人民群众的纽带与桥梁,为党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增强自身活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三)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客观需要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社会组织是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支生力军。首先,社会组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践行者。社会组织秉承自律和诚信,组织志愿服
务活动、推动社会公共事业,不仅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工具性手段,更体现一种伦理和文明。长期以来,广大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以实际的行为,传承了中华民族互助互爱、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倡导了担当社会责任并自助、互助和助他的公民精神,弘扬了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社会组织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我国文化领域活跃着5万多个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多年来,它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提供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弘扬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第三,社会组织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的有力推动者。社会组织具有专业人才富集、贴近实践、开展合作与交流便利等多方面优势。它们积极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总结提炼实践中的新鲜养分,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和健康文明风尚,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重要的思想库。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迫切期待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服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组织的参与,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首先,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社会组织更大程度的参与。当前,我国每年需要救济的灾民近7000万人次,有22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有6000多万农村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000多万残疾人,1.4亿多老年人。对总量庞大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内在要求进一步强化民间慈善事业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效应。其次,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我国社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仍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不断变化的需求还很不适应,就业难、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