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_兼论社会科学的_脱哲学化_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
———兼论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
赖金良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经验科学 “脱哲学化”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6)05-0001-05
1、这里所说的“经验科学”并不包含任何归纳主义的或归纳科学的意思。从方法论上说,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归纳”程序而建立起来的”归纳科学”。关于“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这一说法,无非是想表明两点:其一,社会科学既不同于逻辑学、数学之类的“形式科学”,也不同于哲学、神学之类的“思辨科学(或学说)”,就它是以人类社会这一现实的经验世界为研究对象和实质性内容而言,它属于一般经验科学的范围;其二,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不是纯粹的“经验科学”,它同时还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因而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和剖析社会科学。当然,限于篇幅,本文暂且搁开“作为理论科学的社会科学”,仅就“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相关问题做一些讨论。
2、科学哲学中关于形式科学与经验科学(或称事实科学)的区分,意在比较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某些重要差异。逻辑学、数学被称为“形式科学”,是因为它们的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是一些所谓形式系统或推理演算系统,构成这类形式系统的元素,有些是在该系统内部被定义的各种形式的或抽象的术语,有些则是“原始的”未经定义且无需定义的术语(它们往往被用来定义其他术语)。例如代数学中的x和y,逻辑学中的p和q,就它们本身而言只是些抽象的符号,在经验内容上是空洞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除非已被具体解释为用以指称这种或那种事物,它们在指称外部经验世界方面是空洞的。与形式科学不同,经验科学的研究所涉及的是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实或现象,其观察和思考以这些事实或现象及其内在联系为对象,其术语或概念一般具有描述和解释对象世界的实质性内容。当然,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既不意味着形式科学可以没有经验的源泉,也不意味着经验科学可以排除形式的推理①。例如,几何学起源于大地测量方面的实践经验,算术和数论起源于计数及收款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是科学史上大家所熟悉的;同样,以物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例,
①参阅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130页。
在经验科学理论内部抽象概念思考的层面上,无不包含着某些基于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形式化推理,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不过,比照这种区分来看,有一点还是明显的,即社会科学不同于形式科学,它在总体上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像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样,经验的、事实的或实证的基础及其支撑是至关重要的。
3、记得在拉法格撰写的《马克思回忆录》里,曾经转述了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即“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①。后来人们经常引用这句话,以说明定量化研究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用说,与历来有着“精确科学”之称的自然科学相比较,社会科学曾长期处在耽于定性研究的“模糊科学”阶段,因而更需要引入和提倡运用数学工具的定量化研究。当代社会科学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的学科往往是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但就某一特定学科例如经济学而言,如何在推重定量化研究时避免“过犹不及”,却已开始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像是由著名经济学家、1973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W·里昂惕夫提出来的。他对《美国经济评论》1972—1981年间发表的全部论文作了统计,发现其中缺乏经验材料或实质性内容的数学模型竟占了50%,而真正立足于经验事实的研究却是少得可怜。针对经济学领域中所存在的这种过度形式化的倾向,他写了一篇文章,批评经济学家们忽视“系统的经验调查”、没有真正遵循“系统地寻找事实”这一科学原则,而是“养成了一种几乎不可更改的演绎推理的偏好”,以致在专业经济学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该文最初以通信形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后来应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之约,作为“绪言”收入了由后者担任主编的《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一书②。这个书名是颇有意味的。虽说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已跻身于诺贝尔奖,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被纳入该奖项的唯一学科,这的确让经济学家们感到欣慰,但在经济学领域或经济学家内部,围绕“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个话题,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或争论却一直未曾了结。当然,关于“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科学”的说法,其理由往往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但该书以里昂惕夫的文章为开卷“绪言”,多少还是有所针对的,并非仅仅只是无的放矢抑或隔靴搔痒。经济学毕竟是一门以现实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科学或事实科学,而不是像数学、逻辑学那样的形式科学,那种被抽去了实质性内容或经验材料的“过度形式化”的倾向,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学研究丧失其科学性。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换句话说,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必须保持其作为经验科学的性质并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
4、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已是某种不言而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从思想史上看,这样一个简单而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却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思考探索之后好不容易才形成或达到的,它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科学脱离神学-哲学的统摄而独立发展的重要起点和标志。神学与哲学,尽管彼此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两者在实质上是相通的,神学作为哲学之变体,不过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哲学。就“科学”一词有时可泛指“学说”、“学问”而言,倒也不妨称神学、哲学为“思辨科学(学说)”,但这类以超经验的抽象思辨为特点的学说或学问,严格说来只是“前科学”的,还不属于科学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脱神学化”、“脱哲学化”,乃是科学发展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或者用孔德的话来说,包括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社会的知识在内,人类各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最初的“神学阶段(虚构阶段)”进到“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然后再进到“科学阶段(实证阶段)”③。虽然孔德所持的是一种颇为片面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但他关于人类知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的概括,还是比较符合科学史上的实
①
②
③参阅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页。
参阅A·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出版于1983年,论文作者大多数为经济学家(少数是哲学家或数学家),全书的基本主题是,经济学目前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关于马克思的这句话,本文采用了胡世华的译文,参阅《哲学研究》1979年第1期。
人文杂志 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