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案例1 外源资本是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最佳来源吗?

外源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开资料,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8年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65%,上市募集的39.55亿元使其1999年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到18.3%。中国民生银行2000年A股上市,募集资金40.89亿元,资本充足率从10.48%提高到21.3%。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比较低,以中国银行为例,2002年年末资本净额1882亿元.其中核心资本1814亿元,加权风险资产23099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15%,其中核心资本率为7.85%。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年末资本净额1283亿元,核心资本1072亿元,资本充足率6.91%,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有5.78%。为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200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外汇储备集中拿出450亿美元充实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充足率会不断降低。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2000年年底和2001年年底分别为13.5%、11.27%.2002年年底已降至8 54%,2003年中期报告已经降到7 8.3%。民生银行也出现同样趋势,2002年年底,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至8.22%。2003年上半年曾一度降至7.11%,低于资本充足串8%的监管指标。同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外源资本是银行补充资本的最优来源吗?从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银行资本来源渠道很多,其中内源资本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一、案情

某银行年末加权风险资产30440亿元,资本净额2283亿元,资本充足率为7.5%,管理当局要求在报告期末必须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否则将暂停该行银行业务市场准入。银行资产负情管理委员会研究后提出以下几个方案:1.提高股本收益率。为保持银行股票价格的稳定,银行在报告年度不发行新股,资本增长全部靠内源资本解决,如果上年30%的红利分配比率不变,银行应当赚取7.1428%的股本收益率,才能支持资本增长的要求。

计算过程如下:

报告年度资本增长11.415亿元(即2283xO.5%=11.415),根据资产增长模型:

内源资本增长率=股本收益率x留存收益率

=股本收益率x(1—红利分配比率)

5%=Xx(1-30%)

X=5%÷70%=0,071428

结果表明,报告年度股本收益率要增长7.1428%,该银行资本充足率才能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

2.缩减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如果报告年度股本收益率不能达到预测的增长率,银行还可以通过缩减资产规模的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很显然,加权风险资产应控制为:

8%=2286/X

X=2 286÷8%=28 575(亿元)

也就是说,加权资产减少1 865亿元,才能达到法律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显然此方案不可取,因为风险资产的减少往往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率的降低,银行正常的财务指标将难以实现。

3.提高资产收益率。在红利分配保持上年度增长水平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必须提高资产收益率,保证内源资本的增长需要。若本年度资产收益率达到1.2%,根据资产增长模型:

其中SG1为资产增长率,ROA为资产收益率,EC/TA1为资本充足率,DR为红利分配比率。

4.降低红利分配比率。如果银行资产收益率只能达到0.99%,要保持11.73%的资产增长率,必须降低红利分配比率。

根据资产增长模型:

在资产收益率为0.99%的情况下,红利分配比率减低到15.15%,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二、思考题

1.银行董事会预测报告年度资产增长率为11.73%,资产收益率为0.99%,红利支付比率为30%,并认为降低红利分配比率会引起银行股票价格下跌,银行能否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

2.你认为上述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银行最优?

3.对已上市银行来说,在股票市场发行新股增加资本金还需要内源资本吗?为什么?

三、案例分析

1.银行董事会预测报告年度资产增长率为11.73%、资产收益率为0.99%、红利支付比率为30%,并认为降低红利分配比率会引起银行股票价格下跌,银行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方案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外源资本。可以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也可以通过银行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减少固定资产增加资本金。

2.外源资本并非增加资本金的惟一途径。银行资本金的增加,主要来源应当是内源资本。其优点在于,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原有股东的股权又不会被稀释,可以保持股票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银行经营。

3.我国从2004年起,银监会规定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按季考核,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在所有时点上满足8%的最低要求,一经发现达不到监管要求,将暂停该行机构业务市场准入。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往往更多采取在资本市场筹集外源资本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案,但是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如2003年1月,浦东发展银行增发3亿A股,募集资金25.35亿元;2月,民生银行发行40亿元可转债;8月,华夏银行首发新股融资56亿元;10月,招商银行在巨额融资仅一年后,其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可转债议案又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11月,浦东发展银行发行期限为5年的60亿元可转债,结果证交所银行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银行之所以大量发行可转债,主要是迫于资产规模的扩张超过了资本金的增长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困境。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同样要特别重视内源资本的作用,在国内外银行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资产增长的限制条件,正确处理资产增长、收益增长、红利分配与资本金增长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稳健经营、降低风险。

(案例来源: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案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案例2: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今年首次达到8%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今年将是中国银行业全行业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第一年。截至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达到和超过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有136家。他还表示,应做更积极、更充分的准备,将外部冲击的潜在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刘明康指出,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虽然并不很大,但金融服务和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大大增强。次贷危机的影响冲击远未结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后续发展趋势值得高度关注。他表示,次贷危机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经济上行周期中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刘明康指出,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是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二是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三季度末下降为6.63%;三是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和讯网2007-1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