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因子XIII以后被发现的凝血因子,经过多年验证,认为对于凝血功能,无决定性的影响,不再列入凝血因子的编号。因子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经取消因子VI的命名。
主要凝血因子
因子I,纤维蛋白原
因子II, 凝血素
因子III, 凝血酶原酶
因子IV, 钙(Ca2+) 因子
因子V, 促凝血球蛋白原,易变因子
因子VII, 转变加速因子前体,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辅助促凝血酶原激酶因子VIII, 抗血友病球蛋白A (AHG A), 抗血友病因子A (AHFA),血小板辅助因子I, 血友病因子VIII 或A,
因子IX, 抗血友病球蛋白B (AHG B),抗血友病因子B (AHF B),血友病因子IX 或 B
因子X, STUART(-PROWER)-F, 自体凝血酶原C
因子XI, ROSENTHAL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C
因子XII, HAGEMAN因子,表面因子
因子XIII, 血纤维稳定因子
辅助凝血因子
FITZGERALD因子
FLETCHER因子(激肽释放酶原)
von-Willebrand-因子
被取消资格的凝血因子
因子VI, 促凝血球蛋白:其实是活化后的第五因子。
这些因子共同作用,会导致凝血。
如果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失,会导致“血友病”: 血液病,血友病。
同义语缩写符号血浆浓度在血清中贮存稳定性参与凝血途径
Ⅰ纤维蛋白原Fg 2000-4000 无稳定共同
Ⅱ凝血酶原200 有10%-12% 稳定共同
Ⅲ组织凝血激酶TF 外源
Ⅴ前加速素5-10 无不稳定共同
Ⅶ前转变素 2 有稳定外源
Ⅷ抗血友病因子AHG 〈10 无不稳定内源
Ⅸ血浆凝血激酶PTC 3-4 有较稳定内源
ⅩStuart Power因子6-8 有稳定共同
Ⅺ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TA 4 有稳定内源
Ⅻ接解因子HF 2.9 有稳定内源
PK 激肽释放酶原PK 1.5-5.0 有稳定内源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7 有稳定内源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 25 无稳定共同
二、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通常认为PT延长代表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低于正常或抗凝物质的存
在。肝功能轻度受损,PT仍可正常,它仅在肝实质细胞严重损害时才明显延长。仅
以PT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是不够的,如同时测定凝血因子
的活性,可能更有价值。
大多数研究认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正常或轻度下
降;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水平明显下降,说明它的
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Ⅱin
ducedbyvitaminKabsence,PIVKA-Ⅱ)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部分A FP阴
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PIVKA-Ⅱ阳性,还有研究认为小肝癌患者PIVKA-Ⅱ阳性率高于
AFP[8],它还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变化及疗效判断[9],在临床上应联合检测
AFP与PIVKA-Ⅱ。
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Ⅴ活性在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肝病时才减少,故认为它是判
断肝病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Izumi等[10]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需肝移
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因子Ⅴ活性<20%时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0.49,
<10%时为0.57;而其它原因诱导的需肝移植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因子Ⅴ
活性<20%时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0.85,<10%时为1.00,因此认为凝血因子Ⅴ活性
是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最佳预测指标。邹正升
等[11]研究认为凝血因子Ⅴ水平比PTA更特异的反映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两者联
合可能有助于更早更准确诊断重型肝炎,同时指出应加强重型肝炎因子Ⅴ的检测及
重视因子Ⅴ在作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的研究。凝血因子Ⅴ活
性除用于判断预后外,还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指
标。
凝血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4~6h),血浆含量较低(0.5~2mg/L),故可作
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Rodriguez-Inigo等[12]在慢性
肝病患者通过肝活检组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到凝血因子Ⅶ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分
级呈负相关,可作为预测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凝血因子Ⅶ活性还与预后有着密切的
联系,如Violi等研究认为凝血因子Ⅶ活性<34%的肝硬化患者93%在随访10月内死亡
,故认为它是肝硬化患者预后好坏的早期预测指标,可更好识别肝移植候选人。肝
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可明显下降,凝血因子Ⅶ缺乏可导致血小板活性的改变,
结合血小板计数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因此对有创诊断与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还应
该用凝血因子Ⅶ活性进行出血危险度的评估,而不能仅看血小板计数[13]。除诊断
之外,重组凝血因子Ⅶ可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利于有创性检查的进
行[14]。
凝血因子Ⅷ不仅由肝细胞产生,而且由窦内皮细胞与库普弗细胞产生,其它组
织如肾脏也可产生。当肝细胞合成功能减退时,窦内皮细胞及库普弗细胞仍维持凝
血因子Ⅷ的合成;肝脏清除功能减退,内毒素及免疫因素刺激使它的合成与释放增
加[15]。范威氏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主要由肝外合成,肝硬化患
者可能由于内毒素血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其释放增加;vWF分解蛋白酶
对其分解减少,也使其血浆水平升高。在大多数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
vWF均明显升高。但肝病合并DIC者,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凝血因子Ⅷ活性
水平降低,故我国将凝血因子Ⅷ活性小于正常50%作为诊断肝病合并DIC 的必备条件
之一[3]。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组分;其中大多是含糖的丝氨酸蛋白酶。整个凝血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胶状纤维蛋白的形成。
近百年来陆续被发现的凝血因子很多,为了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见表)。
凝血酶原激活体内存在有内源性及外源性两种激活系统。前者是指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流出体外通过与异常表面接触而激活因子Ⅻ(Hageman fact or)。后者则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从而激活因子Ⅶ。两者都能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在因子Ⅹ处汇合,最后都导致凝血酶原的激活及纤维蛋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