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布局形制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布局形制探析
摘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书院。

本文通过对四大古书院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揭示出古代书院在建筑环境、群体组合、建筑美学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精髓所在,为我国当前文教建筑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四大书院建筑布局形制
Shape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the College
Kong sumei Ba ixu
Faculty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 Changsha, Hunan Yuelu Academy, the White Deer Hollow Academy Lushan in Jiangxi, Henan Dengfeng in Henan Shangqiu Songyang Academy and the Academy should be days of the four famous ancient Chinese College.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the four ancient form of the Colleg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revealing the ancient academie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group compositio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ess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rren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building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Four College Construction layout Shape
形制的涵义较为明确,形制是指器物的形式制作,或形式与构造,古人即用此称:《晋书·舆服志》:“皂轮车,驾驷牛,形制犹如犊车。

”建筑史上,建筑形制的内容可归纳为建筑样式史和建筑技术史两个范畴,本文侧重于前者。

1、古书院的建筑布局形态
1.1 场址选择
历代书院对选址极为讲究,多依山傍水,师法自然。

素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其选址都在著名的风景区。

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敝日。

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

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

应天书院旧址在河南商丘睢阳古城内,现址在商丘南湖风景区的湖心小岛上,环境优美。

正如朱熹在《怀潭溪旧居》诗中所云:“忆往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到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

1.2 总体布局
1.2.1 几何形
古书院主体庭院多采用几何形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充满着秩序井然的理性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端庄凝重、平和宁静的空间境界。

几何形布局可以细分为串联、串并联、串并列三种形式。

(1) 串联,多进院落沿着纵深轴线串联布置,是书院庭院组群的基本布局方式(图1)。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都是采用这种串联式的庭院布局模式。

(2) 串并联,串并联布局则是多路多进组群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对位关系。

应天书院,从南向北,
图 1 岳麓书院主轴线串联式布局
依次为中心主轴线和左右副轴线组成的三组串联式多进院落;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轴,主次轴线共五条,沿地形地势依次并列;各主副轴线关系呈规整对称状,轴线院落之间有门联结(图2、3)。

(3) 串并列,串并列是多进院落相对独立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的轴线对位关系。

以嵩阳书院为例,整体建筑组群有两条纵深的轴线,主轴线上布置有五进院落,为书院主体建筑。

侧跨院考场建筑群为次轴线,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对位关系,呈现相对独立状态(图4),有学者认为是由于侧跨院是后来异址重修的缘故。

1.2.2 自然形
自然形布局主要应用在地形地势不规则的书院建筑群或书院庭院的园林部分,主要是为了顺应自然地形或追求自然情趣。

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群就是自然形布局的典例,整个园林布局,游廊曲折,建筑与自然相映成辉,实现了书院师生对话自然、修身养性的精神诉求。

1.2.3 有机型
就书院建筑空间布局来说,还有一种空间形态介于几何形和自然形之间,即对主体建筑空间来说,是规整的几何形布局,而对于附属建筑,针对建筑组群的功能性质、审美意匠、环境特点等的不同,可以调节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不同的空间尺度等。

如岳麓书院,从讲堂绕过屏风到御书楼,从御书楼进到园林,从讲堂走到文庙,不同的庭院空间组合和光影变化,都给人步移景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好奇,体现了建筑空间布局的有机趣味性(图5)。

1.3 建筑平面组合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平面组合形式分类,可以参照中国古典建筑以院落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方式,在平面组合类型上可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合院式三种【1】。

1.3.1 墙院式
在有关书院建筑的文献中,“周以缭垣”,“环以园墙”的说法十分常见。

书院用墙有两方面作用,其一,书院内外空间界定;其二,划分功能分区,形成一些较独立的院落,院落之间通过门、漏窗或者建筑加以联系(图6)。

1.3.2 廊院式
廊院式布局,是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及其对面的次
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围合起来。

无论是岳麓书院的园林连廊、斋舍
连廊,还是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的碑廊,都相当开敞,廊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亲近。

书院建筑采用廊院式布局,应该还和气候有关,人走在其中可以“雨不湿足,日不曝首”(图5)。

1.3.3 合院式
图 2 应天书院串并联式布局 图 3 白鹿洞书院串并联式布局 图 4 嵩阳书院串并列式布局
合院式布局的特点是由若干栋建筑单体和墙廊围合成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每一院落为一“进”,若干“进”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

合院式布局在造型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左右均等、中轴对称格局,谙合传统审美观和礼制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书院布局。

2、书院建筑布局形态的生成机制
2.1 建筑形态与审美
思维方式是影响建筑形制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直觉体悟的直观性和观物取象的象征性。

正是这种直观性和象征性的整体思维模式,决定了书院建筑空间的整体布局方式和书院建筑营造中对材料、色彩、肌理、质感、光影等一系列形态要素的运用。

古代书院建筑的组群式庭院布局,当人置身其中,沿庭院而漫步,绕天井而行走,会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体会到有一种理念在牵引着,使人在有限的空间中去体悟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瞬时的游历中去遐想生命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书院
图5岳麓书院局部空间的有机趣味性图 6 应天书院的墙院式建筑组合
建筑本身也通过其理性、朴实的格调,纯净、统一、明快的形态,营造宁静、高雅的文化氛围,给人一种视觉愉悦的审美体验。

即使是书院中的一副门联、题对,也总是传达出进取、为善、博爱的思想内涵,让人感悟颇深,回味无限。

2.2 建筑形式与建构
建筑的形式特征往往是建造者的主体意识与建筑建造的客观条件双重作用的结果,建构体系中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书院建筑形式的时空差异。

(1)这里的建构主体,不是指某一各具体的设计者,而是指一种固定不变、世代相传的建筑文化意识。

书院建筑作为一种介于官式建筑和民居之间的一种文人建筑形式,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讲,其建造范式的形成难免要受到当地民间建筑“原型”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影响会顺应了建筑技术和建筑功能的需要而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

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而渗透到建筑布局、建造方式、施工工艺、专业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书院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建筑风格。

(2)书院建构体系中客体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影响:古代书院在决定建筑风格的开放与封闭,建筑的通风防潮、遮阳隔热、自然采光方式以及建筑组合方式的紧凑与松散等方面,不同的自然环境体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

2)建筑材料影响:受中国传统“以物为法”务实精神的影响,古代书院在建构方式上,注重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因物施巧的理性传统,不同材料形成不同的
建筑风格。

3)地形地貌影响:中国古代书院虽是一组较为庞大严整的建筑群,但由于不同地形环境的影响,多依山就势,量体裁衣,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的群体组合效果。

2.3建筑语言与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从组群规制、间架做法、到装修、装饰,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建筑规范体系,其涉及面之广,限定之细微是令人吃惊的。

建筑等级制对书院建筑布局的影响可以以岳麓书院建筑空间布局中对“礼制”的推崇作为典型加以说明。

岳麓书院东西纵轴线上依次排列的牌坊门、自卑亭、大门、赫曦门、二门、讲堂及御书楼等主要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择中而居、不正不尊的传统礼制思想。

祭祀和讲学两部分功能在书院建筑布局中体现为“左庙右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左尊右卑思想的影响。

此外,书院建筑群以“复道重门”区分内外,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堂之制”,显现出内外、上下、宾主有别的“礼”的精神。

建筑群内向性合院布置,既可以很好地与外界隔开,不同合院的排列次序又体现了天地君亲师的尊卑等级秩序。

2.4 建筑功能与文化
以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论断来分析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功能的整合模式,不难发现,古书院的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真正链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形制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因素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如果说:“形式追随功能”,那么中国古代书院追随的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功能,即物质功能背后的精神功能。

中国古代书院是儒学思想的传播基地,因此,传统儒学“礼”、“仁”、“乐”的思想内核决定了书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祭祀行礼、躬行践履、优游山林。

相对应地,中国古代书院的功能形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即礼仪场所——孔庙,治学场所——讲堂、御书楼,游息场所——书院园林。

3书院建筑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3.1建筑场址选择
人与自然、风景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当今环境科学的“生态论”,现代建筑的“有机论”,行为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环境论”,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古代书院环境的建设经验,确有其研究借鉴价值,尚有待发掘整理。

对其受到封建礼法思想的约束,阴阳五行观念的局限,以及超脱的田园生活追求的消极保守的环境观念等,则有待批判分析【2】。

3.3 建筑组群构成
古代书院建筑秩序理性的组群总体构成和均质肌理的庭院单元构成,既创造了中国建筑的独有格局和特色,但也带来建筑发展的严重束缚和障碍,还有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而其礼乐统一,理性感性的统一,仍可视为其“合理内核”,也值得吸取借鉴。

大学建筑的“书院化”回归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纠正现代大学中功能分区、尺度失控的体制弊端,实现长程、分片式的发展和建设,与城市、与社区、与环境、与师生建立和谐有机的联系,形成特色鲜明、情感丰富的校园场所。

3.3建筑美学
书院建筑的美学成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时空美学;在古代书院空间布局中,时间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被纳入到空间体验当中,人们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体验到建筑的空间层次变化,以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

(2)情感美学;在古代大学中,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活动的场所,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传递知识和表达情感的媒介物。

建筑空间及其形态通过一系列的“情景”,使身处其中的活动者参与者通过视知觉、感觉去激发起一种情愫,从而实现内心世界的
感情升华。

3.4建筑文化
书院建筑典雅的情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表现出的“情趣”、“意境”、“构思”、“创新”,正是文人们锐意追求的目标,也是书院建筑中值得深入发掘的可贵之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依然是现代建筑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灵感源泉。

当然它必然受到历史时代和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和局限,也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将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要求,所以它仍然是当今建筑创作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