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音速线化理论及跨音速、高超音速流初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5 锥形流场概念 所谓锥形流场,是所有流动参 数(如速度、压强、密度等) 在沿从某顶点发出的射线上保 持为常数的流场。 以三角形平板机翼来说明问题。 由于超音速气流中,后面的扰 动不会影响到前面,因此补上 梯形ABB‘A’后,不影响到P1点的 流动参数。 两个几何相似的三角形平板机 翼,在相同的来流情况下,其对 应点的流动参数应相同。亦即 P1点与P2点的流动参数相同, 因此在三角形OA’B’中,沿O发出 的任一条射线,P2点与P1点的 流动参数相同。
(a)小迎角α<θ
当上下翼面的超音速气流流到翼型的后缘时,由于上 下气流的指向不同,且压强一般也不相等,根据来流 迎角情况,在后缘上下必产生两道斜激波(或一道斜 激波和一组膨胀波)以使在后缘回合的气流有相同的 指向和相等的压强。后缘激波同样也要被翼面的膨胀 波所削弱,最后退化为马赫波。
(a)小迎角α<θ
图9-16机翼边缘的名称
机翼前缘和后缘的性质 如果前方来流相对于机翼前(后)缘的法向分速 度大于来流中的音速,即M∞n>1,则该前(后)缘称 为超音速前(后)缘;反之,当来流相对于机翼前 (后)缘法向分速小于来流中的音速,即M∞n<1 ,则 该前(后)缘称为亚音速前后缘;当前方来流相对于 机翼前后缘的法向分速度等于来流中的音速,即 M∞n=1 ,称为音速前后缘。
• 对应于翼型上Ma=1点的压强,称为临界压强(p临)。 对具体形状的翼型,其压强分布与翼型的厚度、弯度 和迎角等参数有关,因此,翼型的M∞临也与这些参数 有关;对机翼来说,M∞临还与其平面形状有关。 • 当M∞继续增大,即M∞>M∞临,翼型表面将产生局部超声 速区和激波,翼型和机翼的气动特性将随之发生剧烈 的变化。显然,这种变化将从M∞超过M∞临开始。因此, 确定M∞临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九章 超声速线化理论及跨声速、高 超声速流初步
内容
§9.1 超声速薄翼型的绕流 §9.2 超声速薄翼型线化理论 §9.3 薄机翼超声速绕流的基本概念 §9.4 跨声速翼型绕流 §9.5 高超声速流动初步
§9.1 超声速薄翼型的绕流
超声速气流流过钝头体物体,在物体前面有离体激波 产生。由于离体激波中有一段较大的正激波,使物体 承受较大的激波阻力。
• 根据等熵关系式可以确定等熵流动时翼型表面某 点M、P与来流条件的M∞、P ∞之间的关系:
• 当M∞=M临时,则M=1,P= P临,上式变为
• 临界压强系数

代入:
• 对于给定翼型,随着来流M∞数的增大,翼型上最 低压强点最先达到临界状态。翼型最低压强点压 强系数Cpmin随M∞数的变化:
• 图9-23所示为典型平板机翼,从这些机翼的顶点向后 作马赫线,在顶点马赫线不相交的机翼区域,由于只 受到一个顶点的影响,因此构成锥形流场,如图923a、b所示。机翼上受到两个顶点影响的马赫线相交 区域,不再具有锥形流场的性质如图9-23c所示。
图9-23(a)、(b)锥型流场 (c)非完全锥型流场
Leabharlann Baidu
如果迎角大于翼型前缘半顶角:则气流绕上翼面前缘 的流动,就相当于绕凸角流动,上翼面前缘将产生一 组膨胀波,下翼面仍为激波;同时在后缘的上表面形 成斜激波,而下表面则为膨胀波。
(a)小迎角α>θ
§9.2 超声速薄翼型线化理论
1.一阶近似理论压强系数计算公式及与实验的比较 2.线性理论压强系数的叠加法 3. 一级近似理论薄翼型的空气动力特性 4 超音速翼型二级近似理论简述
(2)超声速前后缘 对于超声速前后缘垂直于前后缘的截面,其在前 后缘附近的绕流特性和沿弦向的压强分布,与超音速 二维平板机翼的绕流相似。此时,在机翼上下表面前 后缘处的压强系数均为有限值。
(3)亚音速前缘和超音速后缘 其沿弦向的压强分布在亚音速前缘处,压强系数趋 于无限大;在超音速后缘处,压强系数为有限值。
9.2.1 一阶近似理论压强系数计算公式
为了减小波阻,超声速机翼翼型的厚度较薄,弯度 很小甚至为零,且飞行时迎角较小,因此翼面激波 的强度较弱。 一阶近似将激波、膨胀波都近似为马赫波,并近似 认为所有马赫波互相平行,且与来流的夹角均为来 流马赫角μ∞。因此对超声速翼型流绕的小扰动近似, 可以导出翼型上任意一点的压强系数为:
• 翼面压强在激波后为最大,以后沿翼面经一系列膨胀 波而顺流逐渐下降。由于翼面前半部的压强大于后半 部的压强,因而翼面是压强的合力,在来流的方向将 有一向后的分力,此即波阻力,简称波阻。 • 当翼型处于小的正迎角时,由于上翼面前缘的切线相 对于来流所组成的凹角,较下翼面的为小,故上翼面 的激波较下翼面的为弱,其后马赫数较下翼面为大, 波后压强较下翼面为低,所以上翼面的压强将小于下 翼面的压强,压强的合力在与来流相垂直的方向是将 有一分力,此即升力。
翼型上、下翼面压强系数:
1、平板部分 上、下表面
• 平板上表面为膨胀流动,下表面为压缩流动。 • 载荷系数
2、弯度部分 上、下表面弯板斜率
相同。
• 当斜率为正时,上表面为压缩流动,下表面为膨胀流 动;斜率为负时相反。 • 载荷系数
3、厚度部分
• 上表面斜率为正时为压缩流动,为负时为膨胀流动。 下表面情况则相反。 • 载荷系数
• 超声速薄翼型上、下表面任一点的压强系数:
9.2.3 一级近似理论薄翼型的空气动力特性
一级近似理论薄翼型的升力系数、波阻系数和对前 缘的俯仰力矩系数,与压强系数一样,也由迎角、弯 度、厚度三部分所贡献。
1、薄翼型升力系数 (1)平板部分
(2)弯板部分
(3)厚度部分
结论:根据超声速薄翼型一级近似理论,薄翼型的 弯度、厚度部分都不产生升力,仅由平板部分的迎 角所产生
三维机翼上的二维区
三维流区 在有限机翼上,存在与二维流区性质不同的所谓 三维流区,该区域中每个点的依赖区,包含或者有两 个前缘,或者一个前缘、一个后缘,或者还包含有后 缘的影响。机翼的二维流区的特点是,流动参数仅与 翼型有关;而机翼的三维流区,其流动参数不仅与翼 型有关,还受到机翼平面形状的影响。
9.3.4 有限翼展薄机翼的超音速绕流特性 有限薄机翼的超音速绕流特性,与其前后缘的性质 有很大关系。对于前后缘后掠的机翼,随来流数的 不同,一般可以是亚音速前后缘、或者亚音速前缘 超音速后缘,也可以是超音速前后缘。 以平板后掠翼为例,说明有限翼展薄机翼的超音速 绕流特性 。
(1)亚音速前后缘 亚声速前缘:前缘附近上的点,不仅要受到一部分机翼的 影响,而且上下翼面彼此要互相影响。因此,垂直于前缘 的截面,在前缘附近的绕流性质,要显示出亚音速的绕流 特性来。 亚音速后缘:垂直于后缘截面在后缘附近的绕流性质,也 要显示出亚音速绕流特性来,即气流在后缘处,必须满足 后缘条件;气流沿平板后缘光滑地离开机翼。 亚音速前后缘机翼的弦向压强分布表明:它与二维平板亚 音速绕流情况相似,在前缘处压强系数趋于无限大,在后 缘处压强系数趋于零。
如何确定机翼前后缘的性质 根据前后缘与马赫线的相对几何位置来进行判断。 当马赫线位于前(后)缘之后,为超音速前(后)缘。 马赫线位于前(后)缘之前,即为亚音速前(后)缘。
K = tan χ
相同M数,不同后掠角,机翼前后缘可具有不同性质。 为了提高气动性能,在设计超音速飞机时机翼的后掠 情况随飞行马赫数发生改变。因而,有的超音速飞行 器被设计为机翼后掠角可变的。
2、薄翼型波阻系数
平板部分
弯度部分
厚度部分 注:计算翼型厚度波阻系数只需对上翼面进行积分
• 薄翼型波阻系数:
• 薄翼型的波阻系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升力有 关;另一部分仅与薄翼型的弯度部分和厚度部分有 关,称为零升波阻系数:
3、薄翼型对前缘的俯仰力矩系数
(1)平板部分 (2)弯度部分
• 按一级近似理论,翼型弯度部分不产生升力,故 又称为翼型的零升力矩系数,用mz0表示。
(3)厚度部分: 对前缘力矩的贡献为零。
结论:薄翼型的对前缘的俯仰力矩系数
翼型压力中心
翼型焦点
1. 理解:因为翼型焦点是由迎角所产生升力增量的作 用点,对超声速薄翼型一级近似理论,随迎角的变 化,它的升力增量作用点始终在翼弦中点处。 2. 从低速到超声速,翼型焦点位置显著后移。
§9.3 薄机翼超声速绕流的基本概念
超声速流中点P的前后马赫锥
• 前马赫锥所围的区域,称为P点的依赖区,在该马赫 锥内所有的扰动源,都能对P点产生影响;后马赫锥 所围的区域,称为P点的影响区(或称为作用区), 即P点如为扰动源,则后马赫锥内所有的空间点,都 要受到P点的影响。
P点对平板翼上的依赖区
9.3.2 前缘、后缘和侧缘 超音速机翼本身的不同边界对机翼的绕流性质有很大的影 响,从而影响机翼的气动特性。因此必须将机翼的边界划 分为前缘、后缘和侧缘。 与来流方向平行的直线段交于第一点的机翼边界,称为机 翼的前缘;交于第二点的机翼边界,称为机翼的后缘;与 来流方向平行的机翼边界,称为侧缘。 对同样形状的机翼,它的边界是机翼前缘还是机翼后缘, 或是机翼侧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看来流方向而定。
§9.4 跨音速翼型绕流
1 翼型的临界马赫数 2 薄翼型的跨音速绕流图画;翼型气动特性随M数的变化 3 机翼主要几何参数对跨音速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 跨音速机翼气动特性的相似参数 5 一种适用于跨音速流的超临界翼型
9.4.1 翼型的临界马赫数
• 当来流马赫数M∞以亚音速绕过物体时,翼型表面上各 点的流速是不同的,其中有些点上的流速大于来流速 度。随着来流马赫数M∞的增大,翼型表面上某些点的 流速也增大,当来流马赫数M∞ 增大到某一值M∞临 时 (M∞临<1),翼型表面某点的局部速度恰好达到当地 音速(Ma=1),此时的来流马赫数M∞临称为临界马赫 数(或称下临界马赫数)。
本节学习几个薄机翼的超声速绕流的基本概念,以 明确亚声速流动和超声速流动在物理上的一些重要 区别。以便更好的理解薄机翼的超声速气动特性。 (1)前、后马赫锥 (2)前缘、后缘和侧缘 (3)二维流区与三维流区
9.3.1 前、后马赫锥 超声速场内,从任意一点P,作两个轴线与来 流方向平行的马赫锥,一个锥底迎着来流,另一个 背着来流,分别称为P点的前、后马赫锥。马赫锥的 半顶角称为来流马赫角。
为了减小波阻,超声速翼型最好采用尖前缘(菱形、 四边形、双弧形)。 在起飞和着陆的低速飞行阶段,尖头翼型在较小迎 角下就有可能在前缘分离。 为了兼顾超声速飞机的低速特性,目前低超声速飞 机的翼型,其形状都采用小圆头对称薄翼型。
(a)迎角α<θ
(b)迎角α>θ
注:翼型表面实线表示激波,虚线表示膨胀波
θ是翼型上某点的切线与x轴的来流 方向的夹角。
由于翼型比较薄,弯度比较小,除个别点外,翼型表 面上各点的都比较小,可近似用该点翼面的斜率来代 替,取风轴系:
式中“u”“l”分别表示翼型上、下表面;“+0”、“-0”分 别表示y=0平面的上、下表面。
9.2.2 线性理论压强系数的叠加法
在线化理论范围内,翼型表面的压强系数,可认为 是由以下三部分绕流所产生的压强系数的叠加:
如果迎角小于薄翼型前缘半顶角,则气流流过翼型时, 在前缘处相当于绕凹角流动,因此前缘上下表面将产 生两道附体的斜激波。当有迎角时,由于上下翼面气 流相对于来流的偏转角不同,因此上下翼面的激波强 度和倾角也不同。
(a)小迎角α<θ
靠近翼面的气流,通过激波后,偏转到与翼型前缘处的 切线方向一致,随后气流沿翼型表面的流动相当于绕凸 曲线的流动,通过一系列膨胀波。从翼型的前部所发出 的膨胀波,将与头部激波相交,激波强度受到削弱,使 激波相对于来流的倾角逐渐减小,最后退化为马赫波。
后掠机翼气动特性随马赫数变化示意图
各种采用后掠角的超音速飞行器
9.3.3 二维流区与三维流区 在超音速三维机翼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区域,在这 些区域中的流场,与二维机翼(包括无限翼展或无限 翼展斜置翼)的流场一样,仅受单一前缘的影响,这 些区域称为二维流区。 在二维流区中,机翼上每一点的依赖区只包含一个前 缘,可以将机翼看成为一无限翼展直机翼,或将机翼 看成为一无限翼展斜置翼。二维流区压强分布可采用 超声速翼型线化理论计算。 对于平板机翼,其中二维流区上下表面的压强系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