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直观的感性认识谈起

(一)我们头脑中的“财政”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财政”,它在很多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我国的各级政府有不同层次的财政机关,如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财政所等等;我们经常从各类新闻报道中听到有关的财政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等等。那么,“财政”一词给人们的感性印象是什么呢?回答比较一致的是与“钱”有关系,事实上这并不算错。“财政”一词的“财”是指货币、钱财,泛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政”是指政府或者说国家,按照《辞海》解释是指公共事务。“财政”一词结构上实际是用“财”来修饰、限制“政”的,那就是说,财政就是有关钱财方面的公共事务。凡此种种,比如“邮政”、“渔政”、“盐政”等等都可以这么解释。

(二)纷繁复杂的财政现象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随处可见,从政府机关到事业单位,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从政治、军事的操作到经济活动.都与财政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规模宏大的发电厂、钢铁厂、煤矿、油田,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飞跨江河的桥梁等基础产业或设施的建设;国防、司法、外交等以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运转;城市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以及广场、公园、公厕等公共设施的修建;幼儿园、学校、医院、防疫站、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的运转;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航天航空等技术发展的经费;抚恤、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开支;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经费;调节地区之间的收支平衡、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金;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的弥补,公债的还本付息等,这些都需要投资、拨款、补贴,一句话,都需要费用,都需要政府财政拿钱。

(三)每个人身边的财政

现代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与财政问题打交道。财政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问题,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就家庭和居民个人而盲,你来到人世时接生你的医院,幼儿时期抚育你的幼儿园;学龄儿童进入小学以至进入中学、大学学习的学校,在我国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参加工作以后,一旦暂时失业,可以依靠由政府提供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当你进入退休年龄的时候,可以依螺政府参与提供肋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度晚年,有一天寿终正寝,也要送到政府举办的火葬场送终安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公共服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这一切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二、财政是个历史范畴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过着原始群的生活,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猎取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取得的产品非常有限,仅能够维持自身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因此,当时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家庭,没有私有制,没有氏族,更没有国家。……当然没有财政。

财政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或者说生产力发展带来生产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之后产生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取得的产品除了自己最低生存需要之外逐渐有了剩余;另一方面以血缘关系凝结起来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也出现了。这时的氏族组织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本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生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进一步繁衍,氏族越来越多、氏族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了胞族以致若干胞族组成的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氏族与其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利益的冲突或者战争。因此氏族的职能因而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组织劳动、生产之外,还有组织成员征伐、抵御外来氏族,修筑城堡、加固城墙等的职能也从无到有、逐渐强化。再到后来,氏族(包括逐步扩大的胞族、部落等)还进行组织原始的宗教活动、围建住宅、修建仓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组织职能不断扩展,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除了氏族成员个人需要之外的公共事务活动。要完成这些公共事务活动,必须要消耗物质产品或劳动。那么用什么来满足这些事务或活动呢?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这样,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用一部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来满足氏族内部公共事务活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分配活动),这就是最早的财政活动。这种活动最早由氏族机关来组织、承担,范围十分有限、也没有强制性。氏族机关有一

个慢慢演变成国家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带来了贫富分化、利益对抗的结果(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产生之后,国家接管了以前由氏族机关组织、承担的财政活动,而且由于国家本身性质的决定,财政活动就有了强制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取得、占有社会产品(包括劳动)上,其中捐税就是最早产生的、最古老的财政范畴之一。

(二)财政及财政制度的发展

财政产生后,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以此经历了奴隶制财政、封建制财政、资本主义财政和社会主义财政几个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资料为国有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收入和掠夺、贡物收入,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活动,捐税虽然已经产生,但还不构成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由于用于战争的支出太过庞大,有的国家偶尔还需要借债,这样在奴隶社会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财政范畴——国债。据记载,在古罗马就有政府向高利贷者和寺院进行的借贷活动。

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资料为私有制,因而国家财政收入逐渐转向以赋税收入为主,但封建社会毕竟属于君主专制社会,政府依靠特权比如对开矿、采伐直接收取收入,对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比如铁、食盐等垄断其生产和销售取得专卖收入,甚至在后期对政府官员明码标价取得捐官收入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社会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战争、国家机构的运转和皇室消费,同时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疏通河道、俢渠灌溉等形成的建设支出也占有相当的地位。此外用于发展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前期,国家财政收支和王室收支是混在一起的,但到了封建社会中期以后二者逐渐分开,成为两项明确的财政支出,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受到资产阶级的强大压力,封建国家不得不向公众(主要是资产阶级)公布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这样一个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就产生了。国家预算,英文budget,据记载最早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是号称“民主”的社会,一切权力归国会,所有企业、公民(包括国王、总统在内)等微观经济主体都要纳税,所以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除此之外债务收入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以前的君主专制统治,把国家与民众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基地上,另一方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因为巨额的财政赤字需要弥补。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有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经济支出和管理支出等。在现代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支出是第一位的,军事支出和经济支出居于第二位,管理支出规模相对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下政府行政职能弱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赤字、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经济财政范畴逐渐产生并成为司空见惯的财政经济现象。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来的本质不同外,其财政收支类型和结构与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相同。在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财政需要集中更多社会资源,因而财政规模(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相对较大,实行市场经济(比如中国)同样使财政规模有所下降,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应该随之进一步弱化。

由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财政收支的主要形式采取了实物和力役的形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粟米之征”、“助耕公田”就是指以实物和力役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才逐渐采取了价值的形式。

(三)“财政”一词词源

财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范畴,财政活动自古就有,但“财政”一词却属于外来语。现代“财政”一词的英文单词是“Finance”,它起源于公元13——15世纪的拉丁语finis,意思是货币支付,表示当时一切货币关系的总和,后来演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或罚款支付的含义。到16世纪未,法国政治家让·波丹(Jean Bodin,1530—1596)将法语finance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从西欧引入finance一词,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创造了“财政”一词,并在1882年官方文件《财政议》中,第一次使用了“财政”这个术语。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等。“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19世纪末,“财政”一词从日本传入我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