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阻却事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当防卫在两阶层体系中,位于客观违法阶层中客观要件 的后面。这表明,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时,预设 前提是该行为已经满足了前面的客观要件,初步具有了 “法益侵害性”,已经貌似是个“犯罪行为”。如果一个 行为不符合客观要件,不具有法益侵害性,就没必要讨论 是不是正当防卫,即使该行为制止了不法侵害。
违法阻却事由
第一节 正当防卫
一、概念
第20条第1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 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 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 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第2款:“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防卫不适时的处理办法:第一,故意为之,成立故意犯 罪;第二,过失为之成立过失犯罪;第三,无故意、过失, 成立意外事件。
有时候,防卫不适时也会带有假想防卫的特征。如果是故 意为之,则认定为防卫不适时,而不认定为假想防卫。因 为假想防卫不包括故意犯罪的情形。
(三)意思条件(主观条件)
是指防卫人主观上具有防卫意思。防卫意思由防卫认识和 防卫意志构成。
2.客观性
根据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犯罪由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构 成。一个行为符合客观阶层,就表明该行为在客观上具有法益 侵害性。至于行为人在主观阶层是否具有故意、过失,是否具 有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等,只是影响责任的承担。
(1)一个行为符合客观阶层,属于不法侵害后,在主观阶层如 果该行为人不具有责任年龄或责任能力,并不影响其行为在客 观上的不法侵害性。对这样的不法侵害行为,可以正当防卫。 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可以正当防 卫。
1.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着手时 判断着手的标准:行为对法益是否造成现实而又紧迫的危险。 2.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法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
威胁之中。
问题:
1、现场和既遂的关系:财产犯罪既遂现场可以防卫。
2、设立防卫装置问题。设立防卫装置防卫将来的不法侵 害,如果满足以下要求,成立正当防卫:一是防卫手段与不 法侵害具有相当性;二是防卫手段不能侵害其他法益,如危 害公共安全。由于防卫装置在不法侵害来临时才发挥作用, 所以这种防卫在时间上不属于事前防卫。
假想防卫主观上是过失或者构成意外事件。
(二)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应正在进行(具有紧迫性),防卫应具有适时性。 不是所有的不法侵害都具有紧迫性。
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时,就意味着不法侵害具有 紧迫性,此时可以正当防卫。
在此之前防卫属于事前防卫,在此之后防卫属于事后防卫, 都属于防卫不适时。
(五) 限度条件
是指防卫手段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 要性和相当性)。
1.防卫手段的相当性,应当以必要性为依据。
2.对防卫手段的正确认识
第一,既然造成实际损害也可能成立正当防卫,那么没 有造成实际损害,只造成危险的防卫手段也是正当防卫。
第二,防卫行为制止了不法侵害,属于正当防卫,如果 没有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效果,也属于正当防卫。
但是,被害人承诺中对承诺的事项有限定,轻伤害可以承 诺放弃,重伤害及生命即使承诺放弃也无效。因此,相互 斗殴中,一方将另一方打成轻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但 打成重伤或打死,则成立犯罪。在古代可能均无罪。
(四)对象条件
是指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三种特殊情 形:
1.甲故意伤害乙,乙情急之下将丙的财物(价值较大) 拿起反击甲,导致财物毁损。
乙对甲构成正当防卫,对丙构成紧急避险(以符合紧急 避险其他条件为前提),二者想象竞合,优先认定为正 当防卫。虽然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毁坏 财物罪,但民事上应赔偿丙。
2.甲以丙之财物伤害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乙抵挡致损,甲负责。
3.甲伤害乙,乙反击,造成甲、丙均受伤。乙对丙的 行为性质、是否负责有争议。
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认识到某项合法权利正在受到不法 侵害。
防卫意志,也称为防卫意图或防卫目的,是指防卫人具有 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利的正当目的。
1.防卫意志
成立正当防卫不要求具有防卫意志。如以报仇的意志实施 防卫的行为。
2.防卫认识
成立正当防卫,是否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理论上 存在激烈争议,争议主要体现在偶然防卫问题上。
(2)一个行为符合客观阶层,属于不法侵害后,在主观阶层该行 为人有可能是故意、过失,甚至是意外事件,并不影响其行为 在客观上的不法侵害性。不法侵害包括故意的不法侵害、过失 的不法侵害、意外事件的不法侵害。
(3)不法侵害既包括作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不作为的不法侵害。
3.现实性
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现实的不 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并进行所谓的 防卫,就是假想防卫。
问题:
1.防卫挑拨。这是指甲欲侵害乙,故意先挑衅乙侵害自己, 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乙。甲不成立正当防卫,属于 故意犯罪。
2.相互斗殴。这是指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意图而相互攻 击。这种情形类似于决斗。双方对参与斗殴可能出现的伤 害结果有预见、有承诺。基于被害人承诺原理,任何一方 的斗殴行为均属于得到承诺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也因 此,任何一方的斗殴行为都不属于在制止不法侵害,所以 都不属于正当防卫。“斗殴无防卫”。
二、条件 (一)、起因条件:正当防卫面临的侵害具有不法性、客观性、
现实性 1.不法性 侵害行为具有不法性,表明侵害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或犯罪行
为等侵害合法法益的行为。 (1)防卫主体不限于被害人本人。 (2)不法侵害一般仅限于针对个人法益的侵害。对侵害国家法
益、社会法益的犯罪行为,原则上不能擅自进行正当防卫。如 果侵犯国家法益、社会法益的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个人法益, 则公民可以正当防卫。 (3)侵害行为仅限于人的行为。因为只能针对人的行为进行合法 和不法的评价。 (4)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所以对正当 防卫、紧急避险本身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对正当防卫的反击行 为属于故意侵害行为,对紧急避险的反击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