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品种秋眠性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苜蓿92个地方品种资源秋眠性评定

卢欣石王铁梅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品种为对照, 按美国Barnes(1991)方法对中国92个苜蓿地方品种(材料)进行了秋眠性评定,并统计了中国苜蓿23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秋眠性与等位酶LAP、PER和FEST的等位基因频率及7个形态特征的遗传相关系数,分析证明中国苜蓿品种中大部分为极秋眠性和秋眠性品种,其秋眠等级为1~2, 以新疆大叶苜蓿为代表的南疆苜蓿品种资源主要表现为半秋眠类型,其秋眠等级为4~5,该部分资源可用于半秋眠及非秋眠苜蓿新品种培育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苜蓿秋眠性地方品种

1.引言

苜蓿秋眠性(fall dormancy) 是苜蓿对短日照的反应,随着秋季日照时数减少引起的生理休眠,植物由向上生长转向匍匐生长,导致总产量减小的一种生长特性,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和湿度水平上。这种特性与苜蓿的耐寒力和生产性能有直接的关系。1921年Oakley 等人发现,适应南方气候的苜蓿栽培品种在秋季短日照低气温条件下刈割后再生植株高大挺直而强壮,相反,北方的栽培品种则发育长短不一而具纤细的茎秆,可是在夏季长日照条件下,这两种类型的再生差异就不明显。为此,美国科学家依据短日照条件下的秋眠反应, 在1991年报道了将苜蓿品种分为9个等级,其中Ⅰ、Ⅱ、Ⅲ级属秋眠类型,Ⅳ、Ⅴ、Ⅵ级属半秋眠类型,Ⅶ、Ⅷ、Ⅸ级为非秋眠类型。1998年,L.R.Teuber等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将苜蓿品种秋眠系数重新分为11个等级,并选择了11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这些对照品种保持了原有9个标准对照品种之间的关系。

苜蓿秋眠性与它的再生性、生产力、耐寒性等有高度的相关性,秋眠类型苜蓿抗寒性强、产量低、再生慢;非秋眠类型苜蓿抗热性强、产量高、再生快。秋眠性测定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9月初进行秋季刈割后的秋季生长株高测定法;采用子叶节到第一片真叶之间的距离测定法,以及最新报道的采用近红外线反射光谱仪(NIR)法(R.L.Kallenbach,等,2001)。

我国对苜蓿秋眠性的研究起步较晚,1991年我国初次报道苜蓿秋眠性概念和国外应用情况(卢欣石,1991),1998年卢欣石报道了中国23个审定品种的秋眠性研究结果,在苜蓿的遗传评价、农艺特性评价、引种、区划等方面开始引入秋眠性概念。但是,尚未见到有关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秋眠特性的总体评价。我国是紫花苜蓿栽培大国,也是世界上苜蓿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摸清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秋眠特性对我国苜蓿引种、栽培、遗传育

种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试验共搜集国内外苜蓿材料101份,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3个,未审定苜蓿人工培育和地方品种(品系或材料)69个,美国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9个。

2.2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5个单株,秋眠性测定采用美国标准方法,由D.K.Barnes,D.M.Smith,L.R.Teuber等人于1991年制定,由北美苜蓿改进会议(NAAIC)颁布(Barnes,1991)。在加州Davis地区10月5日刈割,留茬高度约5cm,经三星期后于10月26日开始测定植株再生高度(从地表面至株丛的自然高度)。秋眠等级确定方法是按Teuber(1984)18等级法,每级差为5cm,最秋眠品种定为1,最不秋眠品种定为9,同时应用美国苜蓿种子协会(CASC)的秋眠性1~9级的标准对照品种做为对照,统计分级。

3.试验结果

3.1秋眠性等级评定

对92份中国苜蓿材料和美国秋眠性对照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和美国秋眠性对照品种秋眠水平评定及聚类分析

注:① FDR (Fall dormancy rating ):美国秋眠性标准等级 ②地方品种为截至到1991年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

通过SPSS 软件对该101份材料相对秋眠等级聚类分析表明,中国苜蓿品种和材料主要为秋眠类型和极秋眠类型,其秋眠等级为1-3;极秋眠品种代表品种是北疆苜蓿、草原1号苜蓿、草原2号苜蓿;地方材料为蔚县苜蓿、镇远苜蓿等,秋眠等级与对照品种Norseman 一致,秋眠性等级为1。极少数种质资源为半秋眠类型,秋眠等级位于Dupuits 和 Saranac 之间,为4~5,代表品种为新疆大叶苜蓿;疏附苜蓿种群1和叶城苜蓿种群1单独聚为一类,秋眠等级在5~6之间,是92份中国苜蓿材料中最不秋眠的材料。材料中两份黄花苜蓿都为极秋眠类型;这与其耐寒特性相一致。部分实验材料名称相同。但来源于不同的种群,在试验评定中会表现出秋眠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环境和变异引起的秋眠性变化,也可能是材料来源的不同,这待于通过形态和农艺性状的数量分类来确定其更具代表性的种群。

3.2秋眠性与等位基因和形态特征的相关分析

表2系秋眠性测定与13个形态指标和等位基因指标的相关系数。表2的数据表明,秋眠性与FEST 104、LAP 96.5、LAP 95.5等等位酶系统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自然高度、生长习性和子叶至第一片真叶茎距(UNIF )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和Schneider(1984)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Schneider 研究证明,秋眠性和UNIF 具有98%以上的相关关系。

表2 秋眠性与形态和生化标记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秋眠性与生长 特性密切相关,秋眠性强,匍匐生长越明显,植株相对低矮,再生慢,抗寒冷;秋眠性越低,则再生越快,直立生长,抗寒性降低,耐热性增加。由此类推,中国品种的秋眠性水平相对反映了中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寒性较强而抗热性较差,除土壤pH值为其中一个主要限制因子外,秋眠性特性是中国苜蓿难以南移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4.讨论与结论

秋眠性

相关系数 FEST 104

-0.6985 FEST 102.5 -0.0067 LAP 95.5 -0.4287 LAP 95.5 -0.5536 LAP 98 -0.0000 PER 100

0.0445 自然高度(CANHT ) 0.8251 生长习性(GRWHBT) 0.8711 叶面积(LEAFAREA) 0.2907 叶片长宽比(LEAF/W) 0.0763 叶背毛(LEAFPUBB) 0.0271 果荚形状(PODSHAP) -0.1753 真叶至子叶距离(UNIF) 0.9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