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 可有心悸,脉搏脱漏等
2. 听诊心律不齐
3. 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膜脱垂、高血压心脏病等
4. 电解质紊乱,过量烟酒,药物,麻醉,手术等
5. 正常人,心室内假腱索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动态心电图
3.病因及诱因检查
【诊断】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大于 0.12s。

2. 配对间期固定(若配对间期不等,可见于多源性室早或
室性并行心律)
3. 完全性代偿间歇(插入性室性早搏例外)
5. 室性早搏可分为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成串等。

6. 室性并行心律:配对间期不等,相差大于 0.12s;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短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的整数倍;可有室性融合波。

【治疗】
1. 纠正一过性可逆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缺氧,药物中毒等。

2. 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必要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

3.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频发、多源、配对、成串或 R-On-T 室性早搏,并非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先兆,不主张使用利多卡因,除非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否则不必急于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

若合并心力衰竭,则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着重改善血流动力学
障碍。

4. 慢性心脏病变:病因治疗;二尖瓣脱垂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病人频发室早,有过晕厥史,可考虑ICD 或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室早疗效不显著,但可降低心梗后猝死率、再梗率和死亡率。

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可无症状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低血压,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2.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与第一心音不一致
3. 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脏瓣膜病等
4. 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等
5. 遗传性病变,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6. 极少数未发现病因,称为特发性室速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动态心电图
3. 心电生理检查
4. 病因及诱因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
2. QRS 波群形态异常,时限大于0.12s。

室率通常为 100-250 次/分,心律规则或略有不齐
3. 房室分离,若心室搏动逆传心房,P 波与 QRS 波群有关,可出现 1:1 或 2:1室房传导
4. 可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5. 室速可分为单形性和多形性,双向性,尖端逆转型等。

6. QRS 波群形态在胸前导联具有同向性时,如主波全部向上或全部向下,支持室速。

7. 心电生理检查 HV 间期有助于室上速与室速鉴别。

【治疗】
1. 诱因和病因治疗,纠正低钾,休克等
2. 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休克,心绞痛,肺水肿,晕厥等),首选电复律。

洋地黄中毒引起室速,不宜电复律。

3. 无器质性心脏病,非持续性室速,无症状或无血液动力学紊乱,处理原则同室性期前收缩相同。

4. 持续性室速,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等
5. 急性期终止室速发作,选用胺碘酮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负荷量15mg/min,10 分钟,然后 1mg/min,6 小时,0.5mg/min18 小时。

若室速不能终止,重复负荷量。

利多卡因和普罗卡因酰胺可试用。

若药物无效,电复律
或心内超速起搏。

6.长期治疗,预防复发
①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选用β受体阻滞剂。

若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可用Ⅰc 类药物,Sotalol 和胺碘酮。

若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不宜用Ⅰc 类药物,Sotalol 有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可能。

②急性心肌梗死后非持续性室速伴左心功能不全,安置
ICD.
③持续性室速或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首选ICD,次选胺碘酮,禁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④特发性室速选择射频消融术。

⑤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基础上出现的室速,可考虑安装起搏器,并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尖端扭转性室速
【临床表现】
1.可有心悸,晕厥,猝死等
2. 先天性
3. 电解质紊乱,低钾等
4. 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ⅠA、ⅠC、Ⅲ类),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物等约 50 种
5. 严重心动过缓
6. 伴 QT 间期延长(持续或间歇)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动态心电图
3. 诱因及病因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发作时 QRS 波群的振幅与波群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扭转,频率200-250 次/分。

2. 可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完全性传导阻滞基础上。

3. QT间期通常大于 500ms,u波明显,T-U波融合,有时这种异常仅出现在心动过速前一个心动周期。

4. 心动过速发作时具有长-短周期现象。

5. 晚发的室性早搏落到T波终末部分可诱发心动过速
6. 少见类型:短联律间期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其前无长间歇或心动过速,配对间期极短,易发展为室颤。

7. 无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有时类似于尖端扭转性室速,但并非尖端扭转性,应予以鉴别。

【治疗】
1. 纠正可逆性诱因及病因。

2. 首选硫酸镁静注(硫酸镁 2g,稀释至 40ml,缓慢注射,8mg/min,iv.drip)。

3. 缓慢心律失常时,临时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或起搏治疗。

4. 先天性长QT综合征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左颈胸交感神经切断术,ICD 等。

室扑室颤
【临床表现】
1. 意识丧失,抽搐,呼吸不规则或停顿甚至死亡
2. 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3. 常见于冠心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

4. 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引起QT延长与尖端扭转性室速的药物等。

5. 严重缺氧,缺血,休克,电击,手术,麻醉等。

6.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伴极快速的心室率。

7. 各种疾病临终前。

8. 不明原因室颤发生于婴儿,年轻人,运动员,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诱因及病因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率150-300次/分,不能区分QRS 波群与ST-T波群,很快转为室颤。

2. 心室颤动:P-QRS-T 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和间期绝对不规则的小振幅波,频率约为 250-500次/分,持续时间较短,若不及时抢救,很快,心电活动消失。

【治疗】
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参见有关章节。

电除颤;若无效,静注肾上腺素,再次电除颤;若无效,静注胺碘酮后电除颤等。

室内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1. 右束支传导性阻滞多见于肺动脉高压,风心病,先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大面积肺梗死等,正常人亦可出现。

2. 左束支传导阻滞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风心病等
3.急性感染,药物中毒,手术损伤等等。

3. 双分支和不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可无症状。

4. 原发性传导束传导退化症(Lenegre 病):左室支架硬化症(Lev 病)可出现室内传导阻滞等。

5. 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临床表现类似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频率慢,可有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 动态心电图
3. 心电生理检查
4. 病因检查
【诊断与鉴别】
1. 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 时限≥0.12s;V1-2 导联呈 rsR 型,或 R 波宽大有切迹,ST-T 波段与QRS主波方向相反;V5、V6导联和Ⅰ、aVL 导联S波增宽、粗钝。

不完全性传导阻滞时,QRS 时限<0.12s,余同前。

2. 左束支传导阻滞:QRS 时限≥0.12s;V5、V6 导联 R 波增宽,有切迹或粗钝,T 波与 QRS 波主波方向相反;V1、V2导联QS 型或rS 型。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图形与上述相似,但QRS<0.12s。

3.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额面平均QRS电轴左偏达-450—-900;Ⅰ、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QRS 时限<0.12s。

4.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额面平均QRS电轴右偏达±1200;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QRS时限<0.12s。

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电轴右偏,如右室肥胖,侧壁心梗等。

5. 双分支传导阻滞与三分支阻滞:室内传导系统中任何两分支同时发生阻滞称为双分支传导阻滞,最常见为右束支传
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三分支若同时发生阻滞,则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于阻滞分支的数量、程度、是否间歇发作等不同情况组合,可有不同心电图改变。

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左束支传导阻滞交替出现时,双束支传导阻滞可成立。

【治疗】
1.慢性单侧束支传导阻滞,无症状,不需治疗。

2.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胸闷,胸痛等,应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

3.双分支与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有可能进展为完全性房室阻滞,但何时发展为完全性房室阻滞,难以预测,可追踪观察,必要时可考虑起搏器治疗。

4.急性前壁心梗发生双分支,三分支阻滞或慢性双分支,三分支阻滞伴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及早安装起搏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