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道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道德的发展
201011012907 蒋雅萍
2011/6/17
浅谈儿童道德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奇妙的旅途,就像是一张白纸等待自己,社会,各种他人思想描绘图像。同时,幼儿的发展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包含着幼儿各方面的发生与发展,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无疑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那么,幼儿道德的发展亦是如此,复杂而漫长,但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道德】是什么呢?词典上解释说道德是对个体行为规则的规定,它对我们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给出了确切的指导,这一规定使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幼儿道德的初步发生是十分简单的,在他的眼里只有明确而表面的“好”与“坏”之分,但是幼儿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规则体系。与幼儿智力发展受先天与后天影响一样,幼儿道德的发展既有自己道德结构的主体,同时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当然,幼儿道德的发展是有其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的,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幼儿道德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幼儿情感,行为,认知的发展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体现着幼儿道德的发展.按照皮亚杰对于幼儿认知道德的研究,大体上把幼儿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四至五岁之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并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在这一阶段中,幼儿道德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道德判断基本上由他人决定。“对”与“不对”也是由自己的父母以及周围
的人所直接指导的。幼儿在四至五岁之前,是分不清是非的,模仿能力与欲望也是十分强烈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对,而什么又是错,只会对他觉得感兴趣的行为进行自己的模仿,即使行为是不对的也不会自行停止。在前道德阶段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仍然无法判断,但对父母的依恋明显减弱了,他们开始不满足于与成人之间的交往,社会交际的圈子也明显扩大。总而言之,认知上是自我意识的加强。而对于情感,其实在幼儿出生没多久就有了初步的表现。比如当幼儿看见自己的妈妈是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当饥饿时会生气,这样的情绪表现就是幼儿情感的一个外在体现。前道德阶段的幼儿情感上已经出现了【移情】(代替性的情感反应,即针对他人的处境而不是自己的情况的一种情感反应。可以是愉快的移情,对别人的快乐的反应,也可以是不愉快的移情,对别人困苦的反应),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对他人的悲伤与快乐做出一定自我的反应。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幼儿道德发展是依恋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比如当幼儿做出打人,扔东西的动作时,父母或其他长辈会进行行动和情绪上的批评,多次这样的矫正后,幼儿就会自觉地避免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虽然他并不知道为什么打人,扔东西是不对的。这时他的行为显然已经可以自我控制,选择停止或者继续。前道德的幼儿道德发展是一个受旁人情绪,行为指导而进行自我行为纠正的过程,对于道德并没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此阶段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为道德现实主义。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分清对与错,形成初步的道德观,也开始自行知道什么事可以做,
什么事不能做。四五岁到八九岁之间的儿童已经是上学阶段,所接触的社会范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展,他们可以熟练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幼儿的情感表现为越来越强的理解能力,诸如自豪和羞愧复杂情绪的产生。这些情绪变得更加内化并与个人责任感开始整合,也越来越能倾向于能周全考虑导致情绪反应的事件,并作出自己的反应。例如,这时的儿童知道迟到是不对的,而骂人也是应该批评的,会对自己所做的有违道德准则的行为而感到羞愧。这时儿童的行为已经可以初步在自觉的情况下去遵守道德的规范,接受道德的评价。脑海里也能对自己和周围的行为动作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做出自己的规范,虽然这样的判断是只看重结果的判断,比如他们只知道打破杯子是错的,而并不会从其事件的意向去判断怎么错。他律道德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的儿童道德认知已经具备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也只会按照绝对的权威人士所共同认定的标准来进行抉择。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九至十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以外,也会考虑到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为道德相对主义。九、十岁以后的儿童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盲从权威,也不会一味地相信课本上,书上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判断,对道德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自我抉择,掺入更多的自我意识进去。行为上对于他们所认为不对的事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比如看见好朋友争吵会根据争吵的原因进行劝阻与判断,看见小偷行为会阻止,对于帮助他人的事也会积极去做。在情感上,对于道德的认知情感更加丰富,而不只是简单的对错判断,会分析事件的原因与动机做出一定的情感反应。就打碎
杯子这事上,如果当事人是无意的,会得出这不是错的行为的判断,如果当事人是故意的,则会判断这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十岁后也是我们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道德发展水平开始融入更多的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与模式。
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体现自我意识,自我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道德的发展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与道德人格,道德行为,道德思维和道德情感紧密联系的。儿童道德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儿童本身其他很多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的;二,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受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既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也受到周围客体的各种影响,并对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产生作用;三,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我意识与判断不断加强与完善的过程。儿童的道德认知从原来的依赖于旁人的直接指导到不盲从权威形成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这是自我价值不断突显的一个过程,主体不断加强的过程;四,儿童道德的发展存在从对自我的关注到对他人,社会行为的关注与判断,评价。儿童最开始是在成人的指导下只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对错之分,而当其道德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指向。
当然,受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知道现在的父母都十分注重对儿童道德素养的培养,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而懂礼貌的人。但是在培育儿童一事如此火热的今天大多数的父母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儿童构建一个良好的道德体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及长辈所采取的抚育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