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义芳

近年来,我国从上到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敏于思考、富于创造力的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为此我们经常能看到报刊上宣传发达国家教育成功经验的文章。然而,所有这类文章似乎都囿于学校教育的圈子,比如讲到美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如何优秀,某些国家中小学校教育的种种长处等等,但对构成美国等国家科技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则很少提到。

实际上,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直是很多国家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英、日等国家在抓大中小学正规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在这些国家,众多的科技中心/博物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散布在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科学的场所和机会;电视台在政府等的资助下不断推出趣味横生的科普节目;高品味的科普科幻类书刊琳琅满目,赢得众多青少年读者;科普专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也经常为青少年安排科普讲座、科技博览会、科技设计发明比赛、见习研究等科技活动。所有这些是学校教育力不能及的,它们丰富了青少年的科技经历,拓宽了青少年的科技视野,对青少年科技兴趣、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英等国家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是要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甚至希望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失败。根据美国科促会的研究论证,教科书(以及依赖教科书教学的教师)“往往妨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科书强调有答案的学习而不是探究科学问题,强调背记(知识)而丢掉了批判性思维。教科书提供的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在有来龙去脉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常识和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被要求背记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的、不连贯的事实,学生会很快失去对这一课程的兴趣。而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让他们参加或接触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青少年会更加愿意学习科学,并会将这种兴趣保持终生。

科普工作搞得好,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像。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

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参观,比去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这些参观者中,很多是青少年学生或儿童。他们或是结伴而来,或是在父母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科技博物馆。在科技博物馆,他们能了解到比书本远为丰富和形象化的科学世界。他们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从科学假设、实验验证、数据收集、逻辑推理、抽取结论、交流结果等全过程或部分过程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启人心智,增人灵性,往往比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学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对学校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理解,由此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受益匪浅。科普活动的另一个很微妙却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吸引原本对科学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青少年学生。很多在学校讨厌上科学课的学生,在到科技博物馆参与动手型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改变了对科学的看法。他们认为,科学博物馆的科学是有趣的,充满了发现和乐趣,与学校枯燥乏味的科学课大不一样。对科学认识的转变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校愿意学习了。

美英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趣味性与多样化。科普活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的欲望,多样化则保证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接触科学、探究科学。我们说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性思维,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就,也有科普工作的很大功劳。因此,我国搞的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大教育,应包含学校教育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两个方面。如果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需要改革,我们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上则更薄弱,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素质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展开,学生的课业负担将逐渐减轻,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会越来越希望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增长见识、经历和能力。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速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科普事业势在必行。

一、国外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形式及典型做法

美国等国家青少年科普工作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

养为目的。它们利用一切可能的科普手段,不断尝试新的科普方式,走出了一条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做法独到、效果明显的科普路子。

1.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

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日常科普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日、法、德、英等国家不仅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美国每年平均建5座,日本、英国为2-3座),而且在展览方式及内容上不断求新。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其它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使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目前,动手型展览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办展的主导方式。

但动手型展览又分两种:有确定答案的(Close-ended)和无确定答案的(open-ended)。无确定答案的动手型展览由于侧重探究科学问题而没有答案,更能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160万美元资助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开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展览包括多种“动手动脑型”活动站,观众扮演科学家的角色,进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到抽取结论全过程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可以重新设计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的重物下落实验,使用皮肤传感器测试身体对刺激性物质的反应,研究鱼的形状对游动速度及巡游能力的影响,或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太阳能汽车比例模型并参加比赛。该展览鼓励观众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并将结论输入展厅各处的计算机,供其它观众浏览。青少年参与这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既领略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又磨炼了研究能力。

美国等一些国家出于追求成本效益的考量,比较注重支持举办巡回展览。我们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近年来资助的博物馆展览项目中,发现很多项目是巡展性的。该基金会资助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制作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巡回展办得就很成功。该展览旨在展示声音和音乐的物理原理,它设计得就像是一个教育娱乐场,观众可进行一系列无确定答案的声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形象地理解声波振幅、相位/频率、反射、干涉等概念。该展览自1998年开展以来,已在美国20多家主要的科学中心进行了巡展,由于与学校课程内容相关,特别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

除举办展览外,很多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