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提出过程,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追问,确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需要掌握和理解邓小平的最新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指南。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密切关系,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对于根本任务而言,既要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强调共同富裕,也为我们党以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一理论
2.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阐释
3.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引言:形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或者说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的理性追问,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因此,在实践层面,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
教学方法:设问导入法:在授课开始,由教师设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通过与学生互动,点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理论具体的形成过程,而后开始本章的第一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性探索,是建立在两个实践探索基础之上的。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实践基础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借鉴意义: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
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陷,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明确提出了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从而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钢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