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阻燃剂现状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阻燃剂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就阻燃剂的发展历史、阻燃机理以及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综述。

关键字:阻燃剂;阻燃机理;发展状况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lame retardant,the mechanisms of flame retarda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概念

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能的物质叫阻燃剂。阻燃剂是提高可燃性材料难燃性的一类助剂。它们大多是周期表中第Ⅴ、Ⅶ和Ⅲ族的化合物,如第Ⅴ族氮、磷、锑、铋的化合物;第ⅶ族的氯、溴的化合物;第Ⅲ族硼、铝的化合物,此外硅和钼的化合物也作为阻燃剂使用;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是磷、溴、氯、锑和铝的化合物,很多有效的阻燃剂配方都含有这些元素。

燃烧和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燃烧机理[1]

维持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热。具备这三要素的燃烧过程,大致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

(1)加热阶段由外部热源产生的热量给予聚合物,使聚合物的温度逐渐升高,升温的速度取决于外界供给热量的多少,接触物的体积大小,火焰温度的高低等;同时也取决于聚合物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大小。

(2)降解阶段聚合物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变化到一定程度后,聚合物分子中最弱的键断裂,即发生热降解,这取决于该键的键能大小。

(3)分解阶段当温度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除弱键断裂外,主键也断裂,

即发生裂解,产生低分子物:①可燃性气体:H

2、CH

4

、CO等;②不燃性气体:

CO

2

、HCl、HBr等;③液态产物,聚合物部分解聚为液态产物;④固态产物,聚合物可部分焦化为焦炭,也可不完全燃烧产生烟尘粒子(可形成烟雾,危害很大)等。

(4)点燃阶段当分解阶段所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达到一定浓度,且温度也达到其燃点或闪点,并有足够的氧或氧化剂存在时,开始出现火焰,这就是“点燃”,燃烧从此开始。

(5)燃烧阶段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和活性游离基引起的连锁反应,不断提供可燃物质,使燃烧自动传播和扩展,火焰越来越大。

阻燃机理[2-5]

不同的阻燃剂可起到不同的阻燃作用,它们能使燃烧的五个阶段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的速度加以抑制,最好能让燃烧在萌芽状态就被制止,即截断某一阶段来源或中断连锁反应,停止游离基的产生。

阻燃机理有多种,分述如下。

1、保护膜机理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形成了一层不燃烧的保护膜,覆盖在材料上,隔离空气而阻燃。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1)玻璃状薄膜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的分解成为不挥发、不氧化的玻璃

状薄膜,覆盖在材料的表面上,可隔离空气(或氧),且能使热量反射出去或具有低的导热系数,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如使用卤代磷作阻燃剂就是这种情况。

(2)隔热焦炭层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可使材料表面脱水碳化,形成一层多孔性隔热焦炭层,从而阻止热的传导而起阻燃作用。如经磷化处理过的纤维素,当受热分解是,纤维素首先分解出磷酸,它是一种很好的脱水作用的催化剂,与纤维素作用的结果,脱去水分留下焦炭。当受强热时,磷酸聚合成聚磷酸。后者是一种更强有力的脱水催化剂。

2、不燃性气体机理

阻燃剂能在中等温度行下立即分解出不燃性气体,稀释可燃性气体和冲淡燃烧区氧的浓度,阻止燃烧发生。作为这类阻燃剂的代表为含卤阻燃剂,有机卤素化合物受热后释放出HX。XH是难燃性气体,不仅稀释空气中的氧,而且其相对密度比空气大,可替代空气形成保护层,使材料的燃烧速度减缓或熄灭,HBr与HCl的重量比为1:2.2,因而含溴阻燃剂的效能约为含氯阻燃剂效能的2.2倍。

3、冷却机理

阻燃剂能使聚合物材料的固体表面在较低温度下熔化,吸收潜热或发生吸热反应,大量消耗掉热量,从而阻止燃烧继续进行。此类阻燃剂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

4、终止链锁反应机理

阻燃剂的分解产物易与活性游离基作用,降低某些游离基的浓度,使作为燃烧支柱的链锁反应不能顺利进行。聚合物燃烧是,一般分解为烃,烃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分解为OH•游离基。如果能将发生链锁反应的OH•除去,则能有效地防止燃烧。

5、协同作用机理

阻燃剂的复配是利用阻燃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阻燃剂效能,称为协同作用体系。常用的协同作用体系有锑—卤体系,磷-卤体系,磷-氮体系。

阻燃剂的发展历史

早在公元前83年,Claudius年鉴记载,在希腊港市Pracus的围攻中所使用的木质碉堡用矾溶液(铁和铝的硫酸复盐)处理,目的是防燃,这是阻燃技术在实践中的首次使用。1735年,Wyld发表了一篇英国专利[6],用明矾、硼砂、硫酸亚铁混合物使纤维纺织制品和纸浆等阻燃,这是关于阻燃剂的第一篇专利。1820年,盖-吕萨克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委托,为保护巴黎剧院幕布而研制阻燃剂,他发现磷酸铵、氯化铵、硼硼砂等无机化合物对纤维的阻燃非常有效,他还发现上述某些化合物的混合体系可提高阻燃性,他是最早对纺织物阻燃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1913年燃料化学家W.H.Perkin不仅验证了前人的工作,还提出了较耐久的织物阻燃处理技术[7],即将绒布先用锡酸钠溶液处理,然后水洗、干燥,使处理工程中生成的氧化锡阻燃剂进入纤维中。30年代,随着合成材料的出现于发展,火灾威胁增加,因而阻燃剂和阻燃处理技术研究也随之发展。发现氧化锑,有机卤化物(如氯化石蜡)和树脂粘合剂混用,可使织物具有良好的耐久阻燃效果;在二次大战期间利用此项技术制成的“四阶”帆布,用于户外。

阻燃剂是50年代后期才广泛应用的。70年代则有了较大发展,阻燃机理研究的逐步发展,阻燃剂品种和数量的迅速增加,使阻燃剂的研究和应用大大发展,消耗量不断增加。

国内阻燃剂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始于60年代,由于起步迟、发展慢、品种少而产量低。品种有三大类:即无机阻燃剂,卤素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约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