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三、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方
20世纪城市空间的低密度郊区化趋势 可以说,20世纪城市空间增长的主导方式就是低密度郊区化的蔓延式扩 展,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交通主要依靠小汽车,低密度的居住区和工作场所 无限扩张,就业职位已经分散到大城市圈边缘之外的非大城市地区。 问题是这种低密度空间蔓延式增长不仅在欧美等发达社会,而且在一些 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成为一种趋势 .
12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四、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的缓慢提高,决定了 古代城市结构和形态也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世界范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开创 了工业经济的新时代。 19世纪欧洲和北美地区迅速的城市化,使城市空 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但另一方面且运输工具及交通条件受到限制,这 一时期城市空间是以集中发展为主线,城市空间扩展主要是一种外延型扩展 方式。 工业化时期,在人口及工业疯狂聚集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时代形成的较 为稳定的城市结构形态被打破,新的城市功能不断出现且处于无序发展状况,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1900年前后,城市扩展过程中才逐步出现 地域功能的分化,功能相对单纯的中心商业区及近郊工业区开始形成,高密 度、集中式单中心城市结构及“摊大饼”式城市形态初具雏形。
二、工业化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发展及其过 程转变的根本原因
1、工业化是城市第一次大发展的原因 尽管产业革命以前也存在着极其缓慢的城市化,但城市化的第一次大发展 是在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半数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 这种转变是基于城市本身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集中 于城市,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而形成的。 2、经济结构及产业性质的变化,既是20世纪城市化水平得以持续提高的 主要原因,也是在20世纪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及逆城市化现象的根本 原因之一。 20世纪以来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及公共服务的增加,生产组织机 构的变化,均使大城市作为大规模制造业区位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
3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一Fra Baidu bibliotek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城市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规律
第一阶段,城市化过程,主要是由工业化带动,多数发达国家从19世纪初开 始这一进程,城市以空间聚集发展为主线; 第二阶段,郊区化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继续向前发展所进入的阶段; 第三阶段,逆城市化。郊区化聚集能量,扩散到邻近非大城市地区,引 起中心市区的衰退,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14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四、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后工业时代------逆城市化:
1970年代之后,随着后工业经
济时期的到来,逆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 逆城市化实际上是郊区化的纵深发展,是人口及就业岗位由中心城区向 更广阔地域扩散的一种过程。 在逆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功能区内出现的内城衰退与外缘中小城市的迅 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市区的持续衰退导致政府开始干预,带有政府指导意向的再中 心化(即城市中心区的再次更新),内城中的原有工业用地的继续衰落和使用 功能的转换,都导致城市内部局部空间形态发生变化;
2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一、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规律
城市人口增长的运动轨迹呈“S”形。 1、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城市化水平过10 %以后逐渐加快; 2、当人口比重超过20%时进人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表现出加快的趋 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才能减缓; 3、此后即第三阶段,城市人口的增长将出现缓慢增长或略有下降的趋 势。 这种变化代表着城市化经历发生、发展、成熟3个阶段。 发生阶段变化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变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变化速度又趋 减慢直至稳定。
5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6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1970年代之后,随着整个社会向后工业经济时期转变,城市的信 息和服务机能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后工业时代,城市功 能由产品生产中心向信息处理中心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
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美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这 些产业占地少、效率高,凭借先进的交通、通讯手段,已经大大 减弱了对中心区位的需求,而对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则越来 越高。郊区优美的环境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吸引这些产业活动 外迁的动力,使就业岗位不断向郊外扩散。 这些变化使郊区中心和边缘城市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 化产业结构,其主体产业涵盖零售业、批发业、生产服务业(通讯、 银行、公用设施、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会计、工程)、社会 服务业(政府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及其他非盈利性服务业)、 个人服务业(宾馆、餐饮及娱乐业)及制造业等广泛领域,并在产业 多样性、专业性方面更为突出。
三 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 方
11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三 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 方
西方国家在控制城市空间增长的对策上不尽相同,但在具体的政策上, 尤其是城市规划的措施上,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1)、 要疏解中心城区高度集中的活动和设施,就必须制定各种适宜的新区 开发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同时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创 造良好的硬环境。 (2)、为了控制日益膨胀的城市蔓延,政府的政策就不能单纯追随市场力, 而应改变那种对城市蔓延起着推动作用的政策,如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建造 高速公路的补贴政策,联邦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政策等; (3)、要加强“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实现“精明地扩 展”(smart growth),就必须制定并试验各种有利于保护农地及生态保护区的 政策、区划法规及规划措施。如美国为保护农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大 都市区域层次上规划机构的重视,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1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大致经历了3次变化: ①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工业经济; ②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 ③第三产业经济继续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
对应于这3个阶段的变化,城市也先后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 化——新的聚集与分散化的发展过程。
16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五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的变化仍有某种不确定性
随着少数先进发达国家率先步人知识及信息社会,21世纪人类即将进 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历来 是城市发展过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成为经济增长 的核心,知识产业及高技术产业成为城市的主体产业及战略产业,传统工业 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必将发生新的变化,这已成为多数城市学家 的共识。 但对于城市空间将如何变化,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三 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 方
低密度发展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20世纪的郊区化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 上;城市空间低密度蔓延式增长不可避免,但由于低密度郊区化的弊端日益 显现及愈来愈受到重视的生态保护的要求,控制城市蔓延也成为多数国家及 城市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应该说在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引导与控制 政策是始终存在的,并不断变化,但各个国家控制城市蔓延的政策及其实施 效果则有很大差异。
7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三、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方
1、农业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表现出某种静态封闭性,城市空间增 长过程极其缓慢,没有明显的突变性。 2、 工业化时期,由于城市人口及设施的迅速聚集,城市空间迅速突破 中古时期建成区的界线,向外高密度蔓延式增长。 3、郊区化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气化及大规模生产的出现, 尤其是小汽车及公路的发展,使美国率先出现城市郊区化的趋势,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这种郊区化趋势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城市空间增 长方式发生转变,由工业化时期市区边缘的高密度蔓延转变为20世纪城市郊 区低密度扩展。 4、逆城市化时期:1970年代之后,郊区化的进一步扩展从而导致“逆 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城市空间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地域内低密度延伸,从而 产生了与19世纪城市高密度蔓延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增长方式。
17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五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的变化仍有某种不确定性
有的专家认为,信息革命会使“一切都和传统模式相反”, 将会“改变社会的组织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形态”,在未来社会, 人们不仅要建立一种美好的“家园城市”和“生态城市”,也 可能出现“网络城市”。 也有的专家认为,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网络取代了 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工业化时代按‘核心一边缘’ 理论分布的城市空间格局将逐渐在实体城市中消失”。 而另一些专家则坚称“交通仍然是塑造生活空间的轴线”, 那种“新技术将会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未来的城市无论是在 外观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会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城市截然不 同”的观点值得商榷。如此不同的观点众多。
13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四、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郊区化时期:在20世纪中叶,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率先出现城市郊区化 趋势,并在随后几十年演变成为世界范围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郊区化导致 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的巨大改变,使19世纪高密度的资本主义城市,变为20 世纪低密度的郊区化城市。 另一方面,郊区化的发展及内城的疏散,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提供了契 机。多中心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功能分区思想的广为接受及普遍应用,就地 平衡次结构的建立,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一元化城市分化与演变的必 然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郊区化的发展为现代大城市结构的形成创 造子条件。
第十三章 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 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一、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工业化及经济结构变化是城市化发展及其过程转变的根本原因 三、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引导与控制政策有可借鉴的地方 四、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五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空间的变化仍有某种不确定性
15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四、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另一方面,郊区化蔓延不仅仅只是城市化向更广阔地域扩展的过程,在城市空间 形态上,一种新的变化又开始出现, 即在城市边缘扩散中又有相对聚集,边缘城市是其典型代表, 它也预示着大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及形态越来越走向群体化。城市群及大城市 连绵区在逆城市化阶段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郊区化时期形成的现代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在1970年代之后便开始向一种规模更为 宏大、布局更为松散、没有中心或多中心的复合结构演变。 从城市扩散的发生原因上看,1990年代后,美国城市化在新经济(The New Economy)发展推动下出现的郊区蔓延现象,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 往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进而带动大量就业移民潮的结果,与1970年代以前因居民追 求良好居住环境而外迁带动的郊区化现象有一定差别。
10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
城市蔓延是20世纪末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的地域空间扩展有其合理、必然 的一面,从历史的过程看,城市化本身包括着城市区域的扩张, 但城市过度的广域扩散就成为“城市蔓延”。从发达国家来看, 反对城市蔓延的主要原因是保护生态环境,在美国,更加上城市 蔓延及相关的中心市区衰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些出发点和中 国为了保护耕地,保证粮食供应的出发点不尽相似。
值得指出的是,城市人口增长过程的阶段特征与城市地域空间的变化过程并 没有时间上的对应关系。 在20世纪上半叶,多数发达国家过半数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但城市空 间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主要是从1940年代后开始。城市地域的扩散更多是经济 结构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方式改变的结果。
4
第十三章 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空间变迁的一般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