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人文学科的主干可以现成地用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来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义的“人文学科”则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辨别大学文科中“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便捷的办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么实用、因而也不那么赚钱、趋于冷门的学科大致就是“人文学科”了,而比较实用、赚钱和热门的学科、例如经济学、法学,则大致属于“社会科学”[1]。

人文学科的一般特征,主要是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比较(尤其是后者)中展开:

1、根源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

2、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3、差异性: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

特殊性,它注重个别。

4、综合性、贯通性:人

文学科相对来说眼界广阔,适

用广泛,它们不是太重视具体

专业的界限(或者说本身是领

域宽广的专业),它着眼于培

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

人才都有一广博的眼光和胸

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

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

它尤其与语言文学有关,

重视通才、通识、“君子不器”;

或不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

有某种业余性,不仅中国古代

的君子之学如此,柏拉图《理

想国》中的教育亦然。

5、经典性:人类现在公

认的经典绝大部分可说是人

文经典,而学习人文学科的主

要方法也是亲近大师,了解经

典。

6、悟性:更重智慧而不

是知识、定律。它不像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那样注重普遍规

律和累积知识,而是更注重一

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

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

而非固定的结论。它对个人的

独创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间和

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7、非实用性:对外在物

质条件和利益的某种独立性

和距离,人文学科一般不像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依赖实

验条件,物质条件,当然,另

一方面,由于它并非直接实用

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

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

质利益,但将带来一种心灵的

丰富和满足。[1]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对

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也与社

会科学有所区别。

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力量都有较深的

认识,对人文学科有人则颇为不屑。其实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有相通之处,它们的

方向都是消除愚昧落后,求得进步文明,

解放人类自身。所不同的是,人文学科要

破除的是思想迷信,要发现的是社会发展

的规律。

人文学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根

本性指导性的作用。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

经济效益,但能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

值观念和导向。历史上有成就的大科学

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无不具

有伟大的人文情怀。

人文学科因为要发展人的个性

要破除思想迷信,所以与钳制思想、

实施愚民教育的专制统治格格不入,在历

史上也多受到打压。历史上专制力量强大

的时期人文学科都不是特别的兴盛,而在

中央缺乏有力统治的时期,如诸侯并起的

春秋战国与军阀割据的清末民初,倒成为

了中国历史上两个群星璀璨、人文荟萃的

文化鼎盛期。尤其是前者,造就了中国文

化两千余年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从这一

角度来说,人文学科的兴盛需要自由的外

部环境,人文学科的兴盛也会反过来推动

人性的觉醒、社会的进步。它滋养着人类

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与此极不对称的是,精神世界一度荒

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生

活在极权体制与现代社会的矛盾夹层。反

映在文化艺术领域,学者艺术家不敢谈政

治,不敢独立思考,无法关怀人生,导致作品有形式手段而无思想内容,缺乏力量与深度。反映在教育事业上,教育无法传递人性之美,越来越被工具化,所以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思想的束缚,使人文工作者失去了创新能力。

当前社会生活的另一侧面是

年轻一代越来越抛弃传统,追求一种没有根基没有思想的现代生活,他们不愿谈政治与理想,热衷追求现实的功名利禄,趋于短视。这种现象也是高度集中的社会权力所致,狭小的精神活动空间,让他们只能追求这种畸形的现代生活,物质富有而精神萎缩。

人文学科的衰弱,将使一个国家的发展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渴望人文学科的兴盛,只有这样,才能为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兴旺发达,同时也会为人类带来长久的福祉。

[1

内容提要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

体制和学科分类,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人文社会科学(文科)与自然科学(理工科)两大类,这种分类其实是有问题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是很不相同的东西,将它们笼而统之

地称为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将人文学科完全并入社会科学是很不恰当的。其实,人文并不属于科学,人文学科与科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旨趣不同;第二,致思方向不同;第三,思维方式不同。

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

制和学科分类,我们习惯于把

所有的学科分为人文社会科

学(文科)与自然科学(理工科)

两大类。这种分类其实是有问

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它把人文也视为科学,并

称之为“人文科学”;二是它

认为所谓的“人文科学”与社

会科学是一类的东西,有时甚

至把人文学科完全并入社会

科学;三是它认为社会科学比

较接近于所谓的“人文科学”

而区别于自然科学。

其实,人文并不属于科

学。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科

学”的英文对应词叫做

“humanities”,而

“humanities”根本就不属于

科学(science),相反,从某种

意义上说,它还是与科学相对

的东西。从西方古典时代以来,

“humanities”主要包括哲

学、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

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文版将它翻译为“人文学

科”,这是比较准确的。人文

学科之外的社会科学也好,自

然科学也好,则都属于科学,

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是比较接

近于自然科学而区别于人文

学科的。那么,humanities与

science,即人文学科与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底有些什

么区别呢?我想,这种区别主要有三:

第一,旨趣不同。一切科学,包括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对象

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尽可能普

遍的知识,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对象“是

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等问

题。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

要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要探寻人的

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

并由此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

而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其所要

回答的主要是对象“应如何”的问题。可

以说,科学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一切

科学都是一种“物学”;而人文学科则是

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一切

人文学科都是一种“人学”。比如说,科

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研究人,

但它们只是把人当做一种既成的事实性

存在即当做一种“物”来研究,致力于发

现支配人这种事实性存在的种种规律,因

而它们对人的研究与对别的存在物的研

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与此不同,人文学

科不是把人当成一种既成的事实性存在

而是把人当作人即当作一种始终未完成

的存在物来研究。可以说,科学研究和人

文学科的研究都是要探寻某种东西,其中,

科学研究所要探寻的是事实,如电子、人

的生理特点或心理活动规律等等,它所要

探寻的东西本身是确定可寻的,而一旦探

寻到了这种东西,一项具体的实证科学研

究即告完成;人文学科的情况则很不相同,

它所要探寻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找

不到的,或者说,先前的探寻者总是以为他们找到了而后来的探寻者却认为他们并未完全找到。但是,这丝毫也无损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人文学科的

重要性也不在于它探寻的结果而在于探寻的过程。这是因为,人文学科所要探寻的东西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人的价值,而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并不是现成地摆在什么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是在人文学科的探寻过程中不断地被开掘出来、不断地生成着。正是通过对于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的永无止境的开掘和追问,人文学科不断

地从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展示出人不同于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终未完成状态。

当然,人文学科也要研究物、研究各种事实性存在的性质和规律,但它决不满足于、决不止于发现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而总是要进一步追问如此

这般的对象、对象如此这般的性质和规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有何意义。

第二,致思方向不同。对于科学与人文学科在致思方向上的区别,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凯尔特曾作过说明。李凯尔特曾分析过文化科学(大体上相当于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他认为,因为要发现一般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在研究对

象时总是致力于“抽象化”或“普遍化”,也就是说,它总是致力于把个别事实归结为某种规律的作用和表现,并把特殊规律提升为一般规

律,从而抽象出越来越普遍的

规律。因此,用科学的眼光来

看人,人必然被抽象为无差等

的“类”。与此不同,文化学

科在研究对象时则总是致力

于“具体化”或“个别化”,

它强调和珍视各种个别的东

西、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独

特的东西的价值,并借此来开

掘人的生存的丰富意义。文

学、史学、哲学的研究都莫不

如此,它们都是只有在表达了

一种独特的价值时才会受到

人们的重视。

李凯尔特的上述看法是

有道理的。其实,不仅自然科

学的致思方向是“抽象化”或

“普遍化”,而且社会科学的

致思方向也是如此。政治学、

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社

会科学学科都旨在发现支配

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尽可能

普遍的规律,并力图用这种普

遍规律去解释个别的社会事

件。在19世纪后期这些学科

刚刚独立的时候,为了获得成

为“科学”的入门券,这些学

科甚至还不得不服从自然科

学的“科学”标准,并大量借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20世纪

以后,特别是当代以来,各门

社会科学逐渐形成了与自己

的独特研究对象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但在

致力于探索和发现支配本学科研究对象

的普遍规律、获取关于本学科研究对象的

本质和规律的普遍知识这一点上,却没有

任何变化。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那

就是它们由于有了合用的、更有效的方法

而比以往做得更好。总之,“抽象化”或

“普遍化”与“具体化”或“个别化”,

是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与人文学科在致思方向上的重要区别。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作家斯诺在他的

名著《两种文化》一书中分析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对立和区别时,曾提出过这样

一个问题:科学文化的进步是谁都不会怀

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比

如说,我们很难说我们今天比莎士比亚时

代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这个问题

的实质在于:人文学科在其历史发展中是

不是在不断地进步着呢?显然,这个问题

是由人文学科独特的致思方向引起的。我

认为,就历史上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每一重

要理论或思想都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

观念、价值理想而言,它们在人类思想史

上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永远不会

过时;但就各门人文学科研究在不断地从

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开掘出人的生存意

义、探寻到人的价值而言,各门人文学科

又都在不断地实现着历史性的进步。

第三,思维方式不同。各门科学都以

探寻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

知识为己任,这样一种旨趣决定了一切科

学的思维方式都必然是实证的。比如说,

你要探索金属的导电性,要揭示水的沸点

或冰点,要弄清商品流通和交换的规

律等等,你就必须进行实证的研究,并用实验或实证材料来说服人们相信你的研究结论。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想,因而它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实证的,其中,尤其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人文学科中那些体现出某种人文精神的命题,往往看起来是一些

事实命题(作为对事实的描述,事实命题的典型特点是可以用“A是P”的句式来表达),而实际上却是一些价值命题(作为对某种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想

的表达,价值命题的典型特点是可以

用“A应该是P”的句式来表达)。例如,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丹纳的“艺术是一种既高雅而又通俗的东西”等等命题,都莫不如此。这些价值命题既不能从事实命题中推导出来,也不可能用经验来予以验证,它们都是非实证的。

当然,我们说一切科学的思维方

式都是实证的,并不是说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实证性或可证实度都是一样的。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价值中立的事实命题,它们原则上都是可实证的;与此不同,虽然社会科学的命题也是事实命题,但由于这些命题所意指

的社会事物往往与研究者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益关涉,因而这些命题

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是价值中立的,其实证性实际上比自然科学命题要低得多。不过,社会科学家们常

常倾向于为他们所提出的社

会科学命题的价值中立性作

辩护,因为价值负荷的存在毕

竟会损害社会科学命题的科

学性,它们本身是社会科学命

题不完善的表现。按照其总的

旨趣和致思方向,社会科学命

题必然会不断地趋向于价值

中立,不断地提高其实证性或

可证实度。

同样,我们说人文学科的

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也并不

意味着各门人文学科的思维

方式都是一样的。虽然各门人

文学科的根本旨趣是相同的,

都是要揭示人的生存意义、探

索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但

它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很不相

同的。其中,文学和艺术是表

达性或“显示”性的,语言学

和历史学是理解性的,而哲学

则是反思性的。

总之,人文学科与社会科

学是很不相同的东西,将它们

笼而统之地称为人文社会科

学、甚至将人文学科完全并入

社会科学是很不恰当的。

人文学科的主干就可以现成

地用我们常说的“文(文学)、

史(历史)、哲(哲学)”来

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

义的“人文学科”则还可以包

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

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

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说句开

玩笑的话,今天辨别大学文科中“人文学

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便捷的办法是:

文科中凡是不那么实用、因而也不那么赚

钱、趋于冷门的学科大致就是“人文学科”

了,而比较实用、赚钱和热门的学科、例

如经济学、法学,则大致属于“社会科学”。

下面试列举一些“人文学科”的一般特

征,主要是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比

较(尤其是后者)中展开:

1、根源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今天许多

其他学科、尤其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

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分化出来的。

2、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

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

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

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认识人类

的历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3、差异性:或者说联系于各民族,各文

明传统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

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学科则与各民

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

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

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另

外,人文学科还有一种联系于个人的特殊

性,它注重个别。

4、综合性、贯通性:人文学科相对来说

眼界广阔,适用广泛,它们不是太重视具

体专业的界限(或者说本身是领域宽广的

专业),它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

何专业的人才都有一广博的眼光和胸襟,

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

的较高鉴别力。

它尤其与语言文学有关,重视通才、通识、

“君子不器”;或不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

具有某种业余性,不仅中国古代的君子之

学如此,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亦然。

5、经典性:人类现在公认的经典绝大部

分可说是人文经典,而学习人文学科的主

要方法也是亲近大师,了解经典。

6、悟性: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识、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注重普遍规律和累积知识,而是更注重一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而非固定的结论。它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间和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7、非实用性:对外在物质条件和利益的某种独立性和距离,人文学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依赖实验条件,物质条件,当然,另一方面,由于它并非直接实用的学科,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将带来一种心灵的丰富和满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