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
科学和人文同是人类思考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引领人类不断求索的动力都是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渴望求知”引领着科学和人文循着各自不同的轨迹,殊途同归地奔向对世界本质的追索。中华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明中,古人虽对神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大地有许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但对它们奥秘的追问却寥寥无几,正是缺少这种对大自然非功利的穷追不舍的拷问,使得我们最终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近代,当闭锁多年的国门终于被无奈打开之时,国人则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西方先进的技术之上,而对其背后的科学及其科学精神则非常茫然。科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里少之又少,只要翻翻清末民初的那些文化精英所写的文章就能够得到证实。梁启超先生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书中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而中国学术界正是因为缺少科学精神,即“求真智识,求有系统的真智识,求可以教人的智识”这三种精神,所以生出了“笼统、武断、虚伪、因袭、散失”等病症,并导致了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界内容的贫乏、学问的榛塞”,他进而提出“想救这病,除了提倡科学精神外没有第二剂良药了”。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是当年知识精英中最具洞见力的一位,他对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的理解非常准确。他在1907年就写下了一篇不仅至今仍不过时,而且远比时下大多知识精英理解更为深刻的文章《科学史教篇》。他明确地写道:“顾治科学之桀士,......盖仅以知真理为惟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尔时之科学名家,无不如是。......试察所仪,岂在实利哉?然防火灯作矣,汽机出矣,矿术兴矣。而社会之耳目,乃独震惊有此点,日颂当前之结果,于学者独恝然而置之。倒果为因,莫甚于此。”科学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的文化基因之一。在美国顶尖大学之一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教科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从牛顿定理出发推导开普勒定理被称为开普勒问题。开普勒问题的解是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皇冠式的成就。它就像贝多芬的交响乐、莎士比亚的戏剧、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一样,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段话将开普勒问题所代表的科学,置于和音乐、文学、艺术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自豪地认为它们都是西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的整体理解以及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作为文化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显然还远未溶入中国普通百姓的血液中,要想让科学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这仍然是一个将来时。要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我们首先要厘清科学在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探究如何让前者成为后者基
因的可能性。“文”与“化”这二个字以及“文化”这个词确实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古籍上了,但许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我们今天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文化'一词,却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的日语汉字,用来翻译西文culture一词,而西方的文化一词又从Agri-culture(农业)这个单词中引申出来,最初见于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图斯库卢姆辩论》中。他用农业耕种中的耕地、播种和丰收作隐喻,来形容文化对人的头脑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文化的传统含义指的是有知识、有修养。除了这一传统含义之外,“文化”的另一层或许更广的含义是由人类学家后来创造的,他们“用‘文化’来描写人类所采用的独特的、适应性体系。文化可以视为一个社会的传统信仰和行为体系,它被社会团体的各个成员所理解,并在个人的或是集体的活动中得以体现。” 另外,“通常,动物死亡的同时也伴随着他们经历的消逝。然而,人类却利用语言符号体系一代一代地传递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感受和经历。”更重要的是:“文化不是遗传性的,它能比生物性适应更快地分享思想,来使人们应对周边环境。”也就是说,文化基因是可以传递的,是易变的,只需几代人就可以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完全消失。历史有力地佐证了文化的这个特性。Kagan在《西方文明史》中说到:“12世纪,拜占庭以及西班牙的伊斯兰学者将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的著作,连同医学以及阿拉伯的数学,传到了拉丁的西方。西方人在翻译和学习
这些著作的时候产生了文艺复兴和西方的大学。”古希腊文化曾非常繁荣,科学精神起源于此。但到了中世纪,西方的科学精神几乎完全丧失,而古希腊的传统文化在被保留在了阿拉伯世界,再由阿拉伯世界反馈给拉丁的欧洲,才催生出文艺复兴。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科学作为文化基因从繁荣到消失的例证。相反,从完全的不毛之地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美国历史,则可以用来有力地诠释科学作为文化基因从无到有的过程。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H.A.Rowland在1883年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为纯科学而呼吁》。他说:“美国的科学只是一个将来时,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我身处目前的位置,需要考虑的是,要做什么,才能产生美国的科学,而不是方便地把电报、电灯、以及其它的实用产品叫成科学”。几十年后,原本只是作为“将来时”的美国的科学,果真已在世界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基因的这种易变性让我们看到光明的曙光: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并不需要太久,科学完全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会让可能成为现实?“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想要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基因,我们有必要把人作为整体,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宏观上审视人类的认知历史和思想发展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想要探寻科学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必由之路,我们首先应该将目光聚焦于人类自
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人类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而描绘出人类思想发展的未来图景。其次,我们应该回到科学精神起源与发扬光大的古希腊与近代欧洲,汲取其孕育与盈溢科学精神的营养之液,来浇灌我们的科学之花。最后,我们还应该重新审视和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之翼的
人文学科,探究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研究的共通之处,进而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间的借鉴与融合。人类学的角度:到历史中寻找科学的本质弗雷泽在其人类学经典著作《金枝》中指出,“人类较高级的思想运动,就我们所能见到的而言,大体上是由巫术的发展到宗教,进而到科学这几个阶段。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预见:人类获得的更多的知识,将会使各方面看来似乎真实的混乱都化为和谐,虽然在某些领域内命运和紊乱似乎还继续占统治地位。……科学与巫术的共同之处只在于两者都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但,两者有很大差异。巫术所认为的规律纯粹是事物规律呈现于人的头脑,经过不正确的类比、延伸而得出的; 科学所提出的规律乃是对自然界现象本身耐心准确观察后得出来的。科学所获得的丰富、详实、辉煌成果,使我们欣然深信其方法之健全。经过无数世纪的暗中摸索,终于找到了通向宇宙万象迷宫中的线索、打开自然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另外,Harari 在当今风扉世界的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指出,处于生物链中端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消灭或控制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