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验研究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 36
第二节中医实验研究的思路
(2学时)
本节撰写者:赵伟康教授,资深中西医结合研究专家,我校终生教授。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作为我校和全国中医界的专家,经常参加国家到地方中医药科研项目的评审、评奖、检查,因而对全国中医实验研究发展的历程、进展、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有比较全面地把握。
本节特点: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是一篇值得反复研读的文章。
2.2.1中医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该节讲了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第一自然段,讲定义,讲目的。
定义与绪论中的异同介绍,包括具体。
目的包括:(1)阐明中医基本理论、证的本质、复方药理;(2)促进和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中医临床疗效;(3)实现中医现代化,发展中医和人类保健事业。
如何理解。
其次,第二~六自然段,介绍实验,及其在中医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1)介绍了为什么中医要引入实验方法(弥补临床观察、直觉领悟之不足等等)。
思考:是否因为“中医的生命在临床”,便可以不开展实验研究?(讨论)
(2)与当代西医相比,中医学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方法是: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把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引入中医药领域。
中西医必须沟通,中医要现代化。
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目的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融合、渗透、取长补短。
发展自身,且充实和深化西医。
(3)进一步解释了中西医的共性和个性,全面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注意,有一种倾向,把古代的中医与当代的西医比,把古代的中医与当代的中医比。
这样是否合理?(讨论)
再次,最后自然段讲了中医目前的优势,以及实验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中医的优势问题(讨论)。
关于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问题(讨论)。
关于研究的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方法、目的(讨论)。
2.2.2 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
该节简要介绍了中医实验研究若干事例:
《灵枢》关于解剖的记载。
《难经》对五脏的形状,重量,容积,长度的详细描述。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赤铜屑治疗折疡,焊骨的六畜实验描述。
宋《证类本草》白米饲养马和犬引起脚气病。
还有那些古代实验记录?同时代的西医在干什么?课后请大家上网和借阅不同版本的中医和西医医学史。
1923年陈克恢等在中药药理研究中采用动物实验研究麻黄和当归。
五十年代开始的针灸经络研究。
六十年代开始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上海邝安坤1963阳虚小鼠证候模型。
七十年代后期证候动物模型迅速发展。
还有那些代表性的实验研究?
2.2.3中医实验研究的思路
本节的论述重点放在思路,与后面比较具体的介绍要求不一样。
所以,在学习上,要求也不一样。
可能的话,以后可以反复看几遍。
2.2.
3.1实验研究的选题、设计与分析总结
1.选题
“选题应结合社会需要,瞄准国际前沿,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突出创新”。
这点很重要。
社会需要什么,国际前沿在哪,中医优势是什么?如何了解?(讨论)
如何创新?
围绕衰老和延缓衰老讨论。
目前国际上:限制饮食、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替代疗法、专业人员指导下的锻炼,等等。
优点和缺点。
中医药的情况。
教材上举例:
(1)临床选择西医办法较少,而中医办法、疗效较好的常见病;以及重视继承发掘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2)基础找一些与现代医学提法不同的,而中医临床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和发展前景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单位的中医优势和条件从中寻找突破口。
(3)从病证结合以病带证或以证带病着手进行中医证和病机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4)有的专家认为藏象容易取得成就。
(5)复方研究。
(6)中医体质学说。
以上1~3讲方向;4~6讲具体内容。
反映了目前中医学术界的一些共识、方向、热点。
2.实验设计
第1自然段提到了:工作假设;遵循“重复、对照、随机”等基本科研规律;密切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特点等3个方面。
第2~3自然段讲临床实验设计:病证结合方式,中西医诊断和辨证标准,合理的对照(包括同病无证者、同病同证者、药物验证组等)。
为什么?
第4自然段讲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要合理、客观、中肯。
第5自然段讲中医实验研究是传统医学和当代高新科技相结合的过程。
要突“拿来主义”,吸收一切先进理论和科技手段。
尤其是西医学。
以下两个自然段举例说明。
最后,提到了实验观察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各指标间要有内在联系。
并举例。
3.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主要介绍: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条件、误差控制;实验数据统计处理;整理、判断和推理;参考国内外动态。
因之严格而周密的科研设计,可靠的实验方法和正确的数据统计是获得正确分析结果的基本保证。
并举例。
2.2.
3.2 临床实验研究
定义:临床实验研究以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的科研设计,控制条件,对志愿者进行无损伤性实验室测试,并对其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作出推断或结论。
局限:难以开展深层次的机理研究。
但是在临床疗效评估和理论验证方面,临床实验是不可缺少的阶段。
重要性:细致的临床观察是中医传统特色,目前还不能为其他方法所取代。
对基础实验研究的贡献和举例。
(内容精彩)
2.2.
3.3 动物实验研究
定义:动物实验是用动物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
意义:可以开展损伤性检查,是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
限制:动物没有主诉、动物辨证困难。
重点介绍动物模型:
1.以中医病因病机为依据复制动物模型
(1)根据病因造成的病理模型。
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虽然证的现代病理生理变化尚不清楚,但可以假定施以同种病因会引起同样或类似的病理改变。
包括六淫的动物模型、七情的动物模型。
(2)根据中医病机造成的模型。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称病机。
以中医病机为依据可造成气虚、血虚、脾虚、血瘀等动物模型。
2.根据病证结合,有病必有证,选择某些西医病理模型作为中医证的模型
3.根据证的现代病生机理复制病理模型。
如微循环障碍是血瘀病理变化的重要标志,故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外周微循环和脑微环障碍的方法复制高分子右旋糖酐家兔血瘀模型。
又如临床肾阳虚患者有尿17-OHCS排量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现象。
用外源性氢化考的松复制“阳虚”大鼠模型。
动物后期可出现一系列耗竭现象,外观有类似肾阳虚证候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用助阳药治疗后明显改善。
近年来又用皮质酮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观察到补肾药右归饮可使下丘脑室旁核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与正中隆起CRH神经纤维明显增加;右归饮主药附子的主要成分乌头碱可使CRH mRNA表达增加,CRH含量明显升高。
提示肾阳虚证的主要调节点定位在下丘脑,而补肾药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此外,根据体质学说,匡调元教授从正常大鼠经掌温测量筛选出自然状态下的大鼠“常体”、“寒体”、“热体”模型。
发现热体大鼠肝细胞能荷值和Na+-K+-ATP酶活性、血清T3、T4、睾酮、孕酮含量最高,寒体大鼠最低,常体大鼠居中。
这对进一步开展体质学说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八十年代起日本一些学者从遗传学角度复制证的模型。
木村正康曾将糖尿病模型的传代鼠中低乙酰胆碱(Ach)反应类型与高反应类型同类自行交配,不断传至第14代,两种模型分化明显,其中高Ach反应型鼠为“虚寒”型,低Ach反应型鼠为“虚热”型。
分别用附子及生地后,可使Ach反应得到改善。
可惜未能得到遗传学的认可,因动物需传代到二十几代才有意义。
但为病证结合,同病异证模型的研制方法开阔了思路。
获田善一根据中医“药证”的思路,应用遗传工程技术研制转基因证的模型,已培育了八味地黄丸,黄连解毒汤及灵芝等证的模型小鼠,并进行了遗传药理学研究,对小鼠颔下腺(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激素调节系统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测定。
可见国外已开始探索用现代生物技术复制证的动物模型。
值得我们借鉴和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动物实验主要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证候表现和证的现代病生机理入手复制动物模型,然后用代表方进行治疗,以确认造模是否成功,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中医理论及药物作用机理等研究。
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具有同模拟对象相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并为相应的代表方药所逆转。
但由于目前大多数证的病生机理还不十分明确,因此一时还难以达到理想要求,不能苛求。
在生命现象上,动物与人有共性的一面,因此可以彼此借鉴。
但动物毕竟不是人,因此其结果有些不一定与临床一致。
由于中医重宏观,重整体,因此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最好能采用多学科、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指标同步测试,这样取得的结果比较容易回归到整体,以弥补微观与宏观之间“脱节”、“断层”现象。
八十年代我校曾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生化、同位素、
免疫、遗传学等方法研究补肾益精法延缓衰老的机理。
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的说法,观察大脑皮层单胺氧化酶(MAO)、肾上腺素能β受体、α受体、DA受体和γ-氨基丁酸(GABA)受体Rt值;海马胆碱能系统胆碱乙酰化转移酶(ChAT)活性和M受体,以及脑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脂质(LPO)和脂褐质(LPF)含量;根据“肾主生殖”理论进行腺垂体和睾丸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和血浆T、E2、FSH、LH含量测定;根据中医关于衰老的“五脏虚损”学说,我们还观察了心、肝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和SOD、LPO、LPF变化,以及肝核糖核酸酶及其抑制因子(RI)变化;肺组织环腺苷酸(cAMP)与环鸟苷酸(cGMP);肾上腺和皮肤胶元等的变化。
根据衰老的“肾精虚衰”理论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观点还进行了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和外周淋巴细胞DNA修复能力等的测定。
研究对象为24月龄老年大鼠,设立青年组、老年组、还精煎组和固真方组。
进行多学科、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指标同步测试。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到老年动物确实存在“五脏虚损”的功能的形态变化。
证实了中医关于衰老的“五脏虚损”学说具有现代的病理生理基础。
从补肾益精方药固真方和还精煎对垂体、睾丸的作用,可见肾所藏之精确有生殖之精。
从上述方药对脑、心、肝、肺、皮肤等组织的作用,反映肾所藏之精也含五脏六腑之精。
肾是提供五脏精气的重要源泉。
补肾益精方药具有整体调节作用,能调节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环节,以维持阴阳平衡,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目的。
这是中药延缓衰老作用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没有采用多学科、多层次、多环节、多指标的方法就很难获得上述推论。
可见在中医研究方面加强学科间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2.2.
3.4 离体实验
离体实验指在体外进行实验观察的方法。
包括对各种动物离体器官、离体组织、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癌细胞的实验等。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体实验已成为实验室常用的方法。
在动物保护呼声高涨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体外实验有很多优越性,例如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比性、重复性、稳定性较好,实验过程短,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用药量少,节省了试剂和动物饲养开支等等。
且所得结果较易分析。
但用于中药研究时,应充分估计到中药粗制剂中的杂质和理化特性(如药液pH、电解质和鞣质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单位已开始采用“含药血清”的方法,即给家兔或大鼠灌服准备试验的方药,一定时间后取其血清,加至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中药pH、电解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比较接近药物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还可避免有效成分没有从胃肠道吸收或经体内吸收代谢后失活等出现的假象。
当然采用含药血清作体外实验也存不少问题,如血清成分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影响,血清标本采集时间的确定,含药血清药物浓度测定等。
但可以预见它将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离体实验对应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建立细胞模型进行复方研究和药物筛选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因为离体的实验结果并不代表它在整体中的存在状态。
从生物个体取其一小部分时,即可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打乱了原有秩序,割断了它与机体其他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体内动态的连系看不到了。
因此微观研究积累了相当知识后,一定要把它们整合到个体中去探讨。
从微观到宏观任何层次的现象,如果不与整个个体的生命活动结合,就难于透彻地了解其在整体中的含意,不易发现各种反应过程间的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
2.2.3 问题、对策与展望
四十年来通过中医实验研究部分阐明了证的病生机理;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则治法的作用机理;针灸原理;推动了脉诊、舌诊、腹诊客观化;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取得了重大成就。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不足,思路不够活跃。
选题大多仍以一方一药的研究为主。
对深入研究出现一定难度,例如许多实验已经说明中药有多层次、多系统、多环节的双相调节作用;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复方比单味有效,为什么?是中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还是其他作用?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思路不够活跃。
在动物模型方面,对模型的证与病之间,同一证候各种不同模型之间,以及不同证候的模型之间缺乏横向比较,同时对现有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还比较模糊。
有人提出建立病证结合模型比较符合临床实
际,但在这方面除了温病卫气营血模型以外,成功的经验还不多见。
如何将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回归到整体层次上来,也是当前实验研究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研究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必须在中医基础和临床方面苦下功夫,继承是前提,发扬是目的,没有继承,发扬将是无源之水。
同时也要了解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前沿,与中医特点关系密切的现代医学理论,如与阴阳平衡相关的机体内稳态论,与整体调节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理论,在中西医“结合点”和“突破口”上狠下功夫。
在动物模型制作及指标选择方面要充分注意中医特点,既要引进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要采用先进的无创伤检测和可以反映整体代谢变化的检测,以及心理生理方面的最新成果。
采用先进技术并不排除经典、有效的实验方法的应用。
要提倡结合中医研究需要,自己创造一些实验方法和装置。
在研究过程中,宜采取从整体出发,指导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又回到整体。
正确地评价所得的分析结果。
即综合-分析-综合方法。
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环节、多指标同步测试而实施。
中医药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面临新世纪,国际上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回归大自然重视“天然药“的热潮,给中医带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变革机遇,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让我们以史为鉴,在现代条件下,善于继承,敢于创新,为中医药再创辉煌而作出更大贡献。
课后作业:
查阅和了解中国古代有关医学实验记录?同时代的西医在干什么?
方法:上网和借阅不同版本的中医和西医医学史。
同学可以分工,利用上次课程介绍的古籍检索工具书,分头查阅不同古典文献。
建议,做一些摘录,如果内容丰富、新颖,建议撰写专题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