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画历史演变与文化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插画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积淀
摘要:传统插画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绘画形式,其文化内涵伴随着书籍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断深化。
书籍在人类社会中,最初是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媒介出现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籍不断融入宗教、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书籍中的插画也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繁衍、推广的手段,其表现主题和内涵相对于早期的插画有了本质的飞跃,它与宗教、文学结缘并从中汲取养分,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设计领域中。
关键词:传统插画;文化载体;观念变革;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插画的特征
传统插画是书籍装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把书籍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可见的视觉形象,是书籍中最具象、直观和充满艺术魅力的部分。
传统插画在图解文字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其形象与文字内容相互呼应,图画与版式结构协调以及各种纸材和印刷制作工艺的运用,构成了插画在与书籍结合的特殊艺术效果。
传统插画最早依附书籍为传播载体,它与书籍的关系决定其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
1 从属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书籍装帧中,插画的存在是被文字所约束的,要想使插画在书籍中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准确领悟文字的内涵,深刻理解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以此为基点进行视觉形象的创作,这样插画的艺术表现力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与文字内容相吻合是它的基本特征。
插画的独立性和从属性是不可分割的,脱离文字内容,一味强调画面独立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书籍插画的,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假如过多地强调插画的从属性,只是按照书本文字内容进行描绘,就会因为失去创造性而成为简单的说明图解。
从属性意味着创作的立意应当建立在原著基础上,典型性地概括文字的本质内容;独立性意味着在把握原著的精神气质后,选择准确的形式进行艺术化的视觉表现。
2 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插画有着美化书籍版面的作用。
因此,装饰性是最能直接反映插画在书籍装帧中艺术表现力的方面,插画师在进行创作时不但要深刻理解文字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图解外,还必须注重它在版面中的色彩、位置、面积与文字的比例关系等,二者之间要协调一致,营造出特有的视觉美感和阅读气氛,集美感、实用于一体。
3 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
传统插画几乎集合了所有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
它忠实于书籍而又不为书籍所局限,融入了插画师的情感与想象,画家根据具体表现的文字内容选择适合的绘画技法,一幅优秀的插画作品,能够通过契合原著精神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自然地把阅读者引领到文字作品的意境中去,这也是插画在画家深入体会文学作家思想情感和对文学作品作出独特见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之美。
二传统插画与文学的联系
传统插画通过各种绘画形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表现,对于小说和故事类的文学插画,作品要表达它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形态;对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文章,插画又要表现它的情感与韵律美。
因此,文学插画既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精神内涵的诠释,又综合了插画家创造力与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木版画成为了中国传统插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以后,木版插画在出版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插画作品多为雕刻行业工匠完成,虽然雕刻的技法纯熟,但作品的艺术水准却不高,主要以图解功能为主。
木版插画艺术在清明时代进入到了黄金时代,也成为了我国古籍插画史上的高峰。
明清书籍插画的最大特点是当时文人墨客的参与。
明代中期,书商出于竞争目的,纷纷邀请当时知名书画艺术家创作画稿,是以往粗犷质朴的插画艺术因为有了文人的参与而在各个方面有
了重大的提高。
仇英、唐寅、陈洪绶等书画名家就充分发挥了木版插画的艺术特性,创作出了大量的精品木刻插画,并使作品具备了这些文人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插画内容表现出超现实的艺术特征,大多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带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本身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的铜版、石版、照相制版等现代印刷技术和国外新兴设计思潮的涌入以及各种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使当时的我国出现了文化大融合的格局。
民国的插画
艺术无论是在我国的美术史上还是在我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
要的历史地位,它在各种文化形态的交互作用下,从表现形式和创造理念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当时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学家为改良中国插画艺术,提倡向西方艺术形式学习,大量介绍引进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书籍插画。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插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出版行业引进了当时先进的照相制版印刷技术,插画的创作变得快捷而简单,因此,许多当时具有绘画才能的作家也纷纷参与了插画的创作,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家对插画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表现题材是城市的知识分子、市民生活和城市风光,传达出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各阶层的人物心态,这些都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文学家的参与给插画艺术带来了清新的人文气息。
在传统插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插画能够推动图书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众多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大众,使当时许多没有文字阅读能力的人群也能通过图画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从而拓宽了文学作品受众的传播面。
同时,书籍市场的扩大为传统插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文学作品的繁荣也刺激着插画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作家插画的出现,使传统插画最终具备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精神。
三传统插画演变的因素
插画艺术深受美学、社会、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以不同的形式刻画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勾勒出在不同
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取向。
20世纪的中国插画艺术始终关联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命运,把握时代脉搏,着力于在更深层次发掘传统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绘画的表现语言。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传统插画伴随着社会的变革,风格面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 制版印刷技术的引进而带来插画表现技法的演变
插画通过印刷的大量复制来进行信息传达,因此印刷技术对插画的表现技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民国之前的传统插画以木版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受到印刷技术的限制,画面基本以平面的、线描的、纯黑白的表现形式为主,缺少色彩、光影明暗和空间立体感。
民国时期文学插画艺术在继承中国传统插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当时国外新鲜的创造理念和设计思潮,引进当时先进的印刷技术,照相制版印刷为其它形式的画种参与插画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水彩、素描、油画等画种通过照片的形式成为了插画。
这一时期的插画形式兼具中西方之长,它充分融合中外绘画构图的特点,善于利用各种绘画语言,尝试各种艺术手法与印刷技术,创造出融合文字,充满艺术美感的画面。
2 美术流派的革新带来插画创作风格的演变
插画是绘画的延伸,在现代美术革命运动中,任何一种美术流派风格的出现都必然会影响到插画的创作风格。
民国时期,随着国外各种新兴美术流派及其创作观念大量地涌入我国,当时许多美术工作者就运用了这些流派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技法进行插画的创作,并
在作品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效果。
虽然当时书籍报刊等插画仍然采用木刻这一形式,但此时的面貌已大大有别于传统木版插画。
这些作品吸取了西方美术新的表现形式,运用明暗光影和体积空间,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取代了古雅飘逸的线条。
他们在基础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优秀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敢于突破传统壁垒,摆脱过去的狭隘与偏见,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样的创新尝试,丰富、拓展了插画表现空间,插画艺术由此成为了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艺术门类。
3 社会政治背景的变革带来插画创作主题的演变
插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视觉艺术,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实用功能性的社会行为,因此插画必然会在社会和政治等外力因素的推动下进行创作,并且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和时代烙印,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模式。
民国以来,插画的表现主题大致受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影响:(1)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下,插画艺术摆脱了传统的题材、样式和创作观念,一方面服从于革命运动的本身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催化了插画艺术的新生,在表现形式和艺术观点上都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因此,插画艺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承担革命武器的职能。
(2)革命战争时期。
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左翼运动的美术家,把插画艺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提倡为民众服务的“大众美术”。
他们在艺术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指导,强烈的革命性,社会功利观决定着当时的审美需求,艺
术为政治服务,并按照政治的要求来反映现实的创造理念,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当时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中。
这一时期的插画作品更多受到了欧洲表现主义和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
(3)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动荡的政治局面,许多的插画作品偏离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沦为简单的政治宣传工具。
在表现题材上,单一地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反映工农兵和劳苦大众的生活,将插画的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凌驾于娱乐和审美功能至上。
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取代了先前由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成为这一时期插画的基本创作原则。
四传统插画元素与现代商业设计
传统插画的创造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蕴含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其内容广泛,信息量也很大,涉及面从宫廷到民间,从政治宗教到天文地理,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许多的设计师将传统插画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大量运用于现代商业设计中,既迎合大众追求潮流的从众心理诉求,又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品位,使产品从使用功能上提高到表达情感的精神功能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自我个性的需要。
靳埭强、韩秉华、陈幼坚等知名设计师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都曾大量使用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插画元素,赋予设计作品浓郁的中国地域属性和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载体。
尤其以陈幼坚对于传统插画为元素设计的包装作品最具代表性,其中
有使用民国知名插画师杭稚英月份牌插画为元素设计了香港“荣华月饼”系列包装;以明清市井生活题材的木版插画为元素设计了“状元”牌系列茶叶包装和“mr·chan”传统中式糕点包装;以传统套色木刻插画“大阿福”形象为元素设计了“李锦记”系列酱料包装等,这些设计作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传统插画元素,用清晰明快的现代设计技巧进行拓展应用,效果简洁并充满令人惊奇的创意,达到了中外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这些成功的视觉大师都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并非是预设的目标,而是多年的视觉经验与文化的浸润,经过各个时期吸收前辈的成果和大量的艺术实践而自然形成的。
大多数情况下,风格就是一种对已有元素的再发现和表现语言的拓展,进而产生新的运用方式。
在陈幼坚的系列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些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插画已经成为了其作品风格的主导因素。
中国传统插画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具有其特殊的精神和情感特征。
在当前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运用这些传统插画因素作为设计的视觉载体,进而形成风格化的设计作品,能够很好地为公众所记忆,也符合商业视觉运作中有关于有效识别和传播效应的要求。
许多设计师以此为手段形成的作品风格就是基于这个原因的视觉效应,从商业角度上有效地把握住公众的视觉趣味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蒋德明:《插图拾翠》,三联书店,2000年版。
[2] 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熊璇,男,1979—,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插图,工作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