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说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 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 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 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 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五、板书设计
蓝色
引导学生画出温度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
V V V(正) V吸热 V(正) V放热 V(逆)
0
V放热 V吸热
V(逆)
0
①升高温度 t
②降低温度
t
结论: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V吸 > V放 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通过三个外界条件 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 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 学生分成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 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浓度、压 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已知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间存在如下平衡: 2CrO42-+2H+
黄色
Cr2O72-+H2O 橙色
实验结论 增大反应物浓 度,可使化学平 溶液由黄色向 衡向正反应方 实验1 橙色转变 向移动 溶液由橙色向 减小反应物浓 度,可使化学平 黄色转变 实验2 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
(选修四 专题2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说课
献县一中 代文花
设计理念 一 教学反思 六 二 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板书设计
五 教学过程
四
三 教法学法
一、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 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以学生 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 相结合。
2、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增多 的方向移动。 3、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改 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引导学生画出压强引起平衡移动的相关v-t图分析
(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以课本实验为依托,观察视频,分组讨论,得 出结论
Co2++4பைடு நூலகம்l-
粉红色
CoCl42- △H>0
V( 逆 )
0
t1
t2 t3
t
0
t1
t2
t3
t
①减小反应物浓度
②增大生成物浓度
结论: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可使 V逆>V正 平衡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请写出下列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解释 增大或减小体系的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弗里茨.哈伯
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为了提高转化率,哈伯使用 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教师:回顾前面学过的可逆反应及化学平衡的相 关知识,得出结论:原平衡被破坏 重新建立新平 衡 (V正=V逆) (V正≠V逆) (V正=V逆)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
环节二
重点难点的突破(20-25min)
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a A(g)
c b (B) 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a c ( A)
b B(g)
压缩瞬间,Qc和K比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若a>b,—————————————— 若a=b, —————————————— 若a<b,————————————————
教师总 结
1、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减少 的方向移动;
结论: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使平 V正>V逆 平衡正向移动 衡正向移动
引导学生画出浓度引起平衡移动的v-t图分析
V
V( 正 )
V(正) = V(逆)
V
V(逆) V( 正 )
V(正)=V(逆)
V(逆)
V(正)
V(正)= V(逆) V(正)=V(逆)
V(正)
V( 逆 )
本节课内容本身抽象,加上学生对实验的探究 分析,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 期仍需加强学生对V--t图的灵活熟练掌握。
课后作业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
三、教法学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等
教法
学法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设计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3-5min)
【引言投影】
教师:投影材料和展示图片: “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 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土地变得 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 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 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 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提高了合成氮 的转化率,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 学奖。
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画出浓度引起平衡移动的v-t图分析
V
V(正) V( 正 )
V(正)= V(逆) V(正)=V(逆)
V
V( 正 )
V(正) = V(逆)
V(逆)
V(正)
V(逆)
V( 逆 )
V(正)=V(逆)
V( 逆 )
0
t1
t2
t3
t
0
t1
t2 t3
t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化学平衡移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是后面所涉及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溶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后面的学习起到 指导作用。而且在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 论, 这些知识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 (二)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 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 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 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