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景观定量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视 34.1% 18.15米
结论:两个方案中O点的环视累计通视率相差不大,但方案一的环视平均视觉遮挡距离明显大于方案二。
小结:
基于人眼视野的三维场景模拟、定量评 价空间开敞程度
通视率:建筑景观的通透感 遮挡距离:近处建筑产生的拥挤感
空间纵深感
基于人的视觉体验所感知的纵向空间关系。 即建筑及建筑群距观察者纵深方向的相对空间距离。
视觉景观定量分析
三维建模有利有弊
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三维城市模型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 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地方政府的激情明显超越西方。2003年1月,城市规划 新技术委员会在哈尔滨集中研讨、展示。三维城市模型调动行政领导参与 规划设计的积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利有弊,暂不作深入讨论。
本项研究基于三维空间信息,提出若干定量分析指标,既发挥规划设计专 业人员的主动性,也可促进法制化水平的提高: (1)开敞度(通视率、平均遮挡距离) (2)纵深度(遮挡距离标准差、空间层次比例) (3)天际线(百分率、曲折度)
(1)纵深度
在前述平均距离遮挡距离的基础上, 再计算所有遮挡点距离的标准差。 标准差越大,纵深度越丰富。反之, 则越单一。
(2)空间层次比例
将所有遮挡点分层次比较,例如: 近景、中景、远景。
案例应用 以某城市新区的滨河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①基地位于河流北岸,进城者跨桥自水门广场进入。沿河地块规划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用地,适当布置 高层住宅。 ②观察点P点位于水门前广场上。 ③设计方案要求保证自P点看去,整体空间具有良好的纵深度,高低建筑搭配良好、滨河界面轮廓丰富。
英国的背景协议区 从局部角度控制以 地标建筑为主背景 的天际轮廓线。
德国的城市天际线与眺望景 观控制方法 分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两个 体系进行分别控制。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风景之 “图”,通过区划控制形成 “底”。
天际线评价指标 (1)可视天际轮廓百分率 (2)曲折度
案例一 上海瑞虹新城天际轮廓线评价
方案一,建筑布局前低后高。
方案二,建筑布局前高后低。
现需要比较两个方案中的空间纵深度,作为选择方案的依据。
空间纵深度指标
视线遮挡距离标准差比较:
空间层次比例比较:
方案一 方案二
空间层次比例(%)
距离标准差 近景
中景
远景
(0-300m) (300-500m) (>500m)
153.85
87.8%
5.5%
视点、视角、视线、视野面
基于生理学的人眼视觉范围
视点:即观察者眼睛所处的位置。
视角:水平方向120度、向上视角30度、向下视角40度。
视野面:假设人的可视范围是内的视域场景最终投射到一个无穷远的 平面上,此平面即为视野面。根据视角,可定义为投射面
空间开敞度的计量指标:通视率 可计量观察者和建筑群之间的相对平均高度、建筑群密集度
6.7%
128.96
88.3%
8.8%
2.8%
纵深度指标的小结:
遮挡距离标准差。在平均遮挡距离的基础上深化,突出视觉景观的丰富程度。 空间层次比例。将某一视野范围分为前景、中景、后景等多个层次,便于分段、分级 控制及评价。
天际轮廓线
香港有山脊线视觉保护的规定,目的是维持并加强城市与天然景色,特别 是与山脊线、 山峰的关系。但是没有定量指标。
视线
观察者
实际建筑
视野面
通视部分 被遮挡部分
为了简化计算方法,将视野面划分成120×50点阵
空间开敞度的计量2: 可视空间的体积—平均遮挡距离
可计量观察者和建筑群之间的相对平均距离、建筑群密集度
视觉空间开敞度评价指标
单向通视率 单向平均遮挡距离
环视通视率 环视平均遮挡距离
4 案例应用
以某商业街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某城市规划建设的综合商业街区,由低层、多层的商业建筑围绕小型广场组成,拟在该地块的西侧、 南侧外围建设6栋28层高层住宅。设计方案中要保证小广场具有较好的空间开敞度。 方案一,在外围建设高层住宅群,不在内部区域设置低层商业建筑,扩大内部广场的面积; 方案二,在内部区域设置低层商业建筑,不在外围建设高层住宅群,内部广场面积相对缩小。
(1)开敞度(1.1 通视率、1.2 平均遮挡距离) (2)纵深度(2.1 遮挡距离标准差、2.2 空间层次比例) (3)天际线(3.1 百分率、3.2 曲折度)
和目前普遍缺乏定量指标的控制、评价方法相比: (1)项目和项目,方案和方案之间可比性得到加强。 (2)评价方法自身也可以被评价。城市和城市之间可以交流。 (3)景观好和差虽然靠人来判断,但是有了定量指标,容易纳入法制轨道。
在临平路上Q点所看到的视野面上的天际轮 廓线景观,天际轮廓线的百分率为39.67%, 通视率5.87%。
(3)多方案比较
层数变化
现状
空间形态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天际轮廓线
可视天际轮廓百分率 (通视率)
39.67% (5.87%)
52.89% (7.94%)
52.89% (11.6%)
79.34% (17.2%)
案例二 某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评价
(1)案例介绍:某城市中心区有河
流穿城而过,规划中北岸将沿河建造系 列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多个广场、步行 道;南岸以绿化为主,沿河保留学校, 并设计了新居住区与商业中心
(2)研究目的:评价在北岸的不同
的公共活动空间中,所看到的河岸南侧 的不同的天际轮廓线。
现有两个观测点1与2,分别位于东、 西两个广场上。计算两个观测点上滨河 所看到的可视天际轮廓百分率与天际轮 廓线的曲折度。
0°
120°
240°
方位角 (通视率) D(平均遮挡距离)
0° 11.1% 24.9米
120° 36.0% 16.9米
240° 8%
35.9米
环视 33.2% 26.53米
方位角 I(通视率) D(平均遮挡距离)
0° 15.4%Leabharlann Baidu21.2米
120° 35.8% 16.3米
240° 5.2% 20.9米
结论:观测点1的曲折度明显大于观测点2的曲折度,所 看到的天际轮廓线明也显比观测点2所看到的天际轮廓 线线形丰富。
观测点 观测点1 观测点2
可视天际轮廓百分率 91.7% 100%
曲折度 5.45 1.98
小结:
天际线百分率:反映了建筑的相对高度。 天际线曲折度:反映了轮廓线的丰富性。
本项研究借助ArcGIS 9.3实现,关于视觉景观的评价指标有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