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都是造成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
1、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 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 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 那样免除赋役。(名词解释,P105)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4、周代:农耕管理继续收到重视。 5、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了全国的农业生产管理。 6、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 7、隋唐:安史之乱后,北方生展发展迟滞,南方农耕繁荣。开 凿人工运河,从《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唐代 水利建设的记载来看,唐人的农耕灌溉决识已十分普及。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1、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简答,P100) 虽然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
湾、澎湖等,但是当时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因为明朝的 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 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 百姓下海谋生。在西方人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朝却把国家牢 牢地锁起来了。这样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 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这种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 2、西方对于中国的介绍(选择题) 17―18世纪西方介绍中国的书籍有:(识记,P101) (1)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 (2)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稣会士书简》 (3)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 (4)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 (5)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
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 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 是非常独特的,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3、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简答题 P102) (1)朱元璋的出身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2)明朝政局 ①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废百度文库了丞相、中书省。
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 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 ③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 察御使百余人;为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 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 ④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 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 刑尤为残酷; ⑤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 ⑥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 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粮长举 报可直接上报皇帝。
我国是缺水国家,水利节日中祭龙神活动是极为隆重的仪式。 气象节日有象征物,主要是花和草,如二月十五花朝节、九月 九重阳节。 4、农耕灌溉遵循岁时历法文化,它的历史精华是二十四节气。 5、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 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至西汉中期,我国历法定型,二 十四节气确立下来,成为全国统一的历法定制。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6、简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了解,P106) 明朝士大夫群体基本可以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分野。正
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态。 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
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是信仰程朱、陆,或王之学的人士。非 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 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 的事业上去。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伴生物是手工业和市商贸易,它 们是促进农业生产文化发展的活跃因素。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2、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 就已出现了农耕的萌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五千年至七千年的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带有谷物压痕的土器。 (选择题P111) 3、夏商时期:农耕生产已有庞大的管理组织,达到了相当大的 生产规模。先秦诸子提出的“耕战”思想初露端倪。夏代发明了 观察星象物候的办法。殷商制定出测查岁时的纪年法、纪季法、 纪旬法、纪日法和纪时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黍、稷、 麦、稻等多种农作物的字样,能看出当时已实行分类栽种。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5、明清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名词解释 P104) (1)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 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 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2)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 即人头税。摊丁入亩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 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 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 口的增长。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8、宋代: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全国粮食产量的第 一位。(选择题,P112)宋代农书对古代农耕经验和农学思想 做了总结和提升,标志着我国传统农耕生产文化的观点正在形成 自己的知识系统。 9、明代: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的工作, 继而又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 土地和人口的控制。(选择题,P112) 10、清代:康熙、雍正时农耕经济出现过盛世景象,鸦片战争后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发生危机。
2、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 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意思是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 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名词解释,P107)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需要识记的农耕、灌溉、农具、农书系统的知识点: 1、从我国地方志可以看出,一部农耕知识史,是地方社会史,也 是国家制度史。 2、中国的农耕知识有对应的农业节日庆典。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 节点、节日要素都是由一种农耕知识配套形成的。农耕中的水土利 用知识是根本,与之相应的有土地节日、水利节日和气象节日。 3、土地节日是庆贺农民获得生产资料的第一节日。(除夕夜谢土)
1、1260年,忽必烈继成吉思汗之后称大汗,以燕京为中都。 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 百年南北对立的局面。 2、元朝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把人民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征服者和主人; 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最早归 顺蒙古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 的烙印。(名词解释P98) 三等:汉人,包括汉族人、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被征服者; 四等:南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下。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需要识记的农耕、灌溉、农具、农书系统的知识点: 6、农耕灌溉农业的一大特点是要兴修水利工程。 7、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 埂、水渠、使用水车等;(选择题P115)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16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1、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是农学与农政结合的产物,是国家知 识、国家政治和国家科学。它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它的范 畴包括大农业概念产,即除了农业外,还有牧业、林业、渔业、 手工业和商贸活动。但以农业为主,以农业为本。 (选择题,P111)
3、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 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 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 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 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 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乾嘉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 政策,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向纯学术研究道路。因此学者 开始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 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 派。 5、明末清初“三先生”:指的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 们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且都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 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3、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简答题 P102) (1)朱元璋的出身
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制定明朝政治 规制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1、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 2、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 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又对官僚阶层极 度地不信任。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 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 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 作忠”,目的是利用宗族道德对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 专制联成一气。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3、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民族的融合。 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马可波罗曾被任命为扬州官员,他
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4、元朝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 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不过其本质是对人民的变相掠夺。
一般而言,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 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7、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简答,P108) (1)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 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 反思。 (2)首先,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 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 (3)其次,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明 朝的灭亡教训是不能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 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

课 程
国 文


讲 :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6、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简答题,P104) (1)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具体表现是国家商税繁 重。 (2)还有上至皇帝下到底层官僚五花八门的巧取豪夺。 (3)政治腐败的最大腐败是经济上的以权谋私。清朗中期以后 官吏的贪污之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它有一项规定,可 以捐纳买官 (4)由于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加之政府自身的腐败,中国失去 了一个与西方竞强的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