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第三讲简帛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抄本
抄写曾经是古代书籍复制的主要形式。官方注意 搜访民间藏书,抄写收藏。东汉学者贾逵精通 《左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 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馆。” 当时社会不少人以抄书为职业。班固,常为官佣 书,久劳苦。叹:“大丈夫无它志,犹当效傅介 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乎?”当然这些都是抄在简帛上的。 蔡伦造纸:改变人类历史纸张的优点:表面光滑、 柔软易折,使用于任何颜色的墨水,幅面大,体 质轻,方便携带,寿命长,可以存放千年。更重 要的是物美价廉。
帛书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很早使用丝 帛作为书写材料。《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 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於 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 帛书形制:“古者以纤帛,依书长短, 随事截之。” 思考题:简、帛为什么被纸张所取代?
隋唐写本
隋唐时期官方重视抄本,为征集民间藏书,开元七 年(719)“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 写”。最终“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有十三 万五千九百六十卷”。安史之乱后,亡逸殆尽,陆 续抄写,唐末又毁于兵乱。 民间抄书也很盛行。杜牧(803-852),宰相杜佑 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其《冬至寄小侄阿宜诗》: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 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
清代抄本
清代抄书同样发达,以《四库全书》为巨。 全书收书3503种,79337卷,中国历史上 第一大丛书。参与学者有纪昀、戴震、邵 晋涵、周永年、翁方纲、朱筠、王念孙均 曾参与,分藏七阁。 清人为防止古书亡轶,多互通有无,所抄 多以善本为主;其中不少为戏曲唱本,调 弹词小说的内容。 传世抄本以清抄本为多,不少孤本、稿本 得以传世,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及文物 价值。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具有 很重要的价值。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产生的原因是需求,需要对 图文资料进行大量复制,人工抄写效 率低的弱点开始暴露。 早期发现的印刷品都是佛教并不是偶 然。汉字笔画繁复促使技术革新,佛 门弟子大批复制佛经的热情,点燃工 匠们的灵感。 魏晋南北朝时候,战火纷飞,民不聊 生,恰时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促使 人们的眼光从苦痛的今生转向无法验 证的幸福的来生。纸、墨、印三者皆 备,雕版印刷呼之欲出。
文献学 主讲人:陈彩云 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讲:石刻、简帛、抄写本、雕版 印刷
1、石刻文献
2、简帛文献 3、雕版印刷
1、石刻文献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 的文献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颁布《汉 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 玄武岩石柱上。 从殷商时代开始,我国石刻文献 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 要类型有灵石、摩崖、石经、碑 刻、墓葬。
2、简帛文献
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硬器分为石器、 陶器、铜器、甲骨上。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 轻便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论衡·量知》:“夫竹生于山,木生于林,未知所入, 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为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 小者为传纪。 选材:南方多竹,北方多木,简需要按一定尺寸截取,杀 青烤干,又称“汗青”。北方称牍,可以用来上奏。《史 记·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尺寸是 根据需要而变化,但也不随意。竹简需要编缀才可以成册 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
科技发明和文明的危机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 思考题:为什么中国民族有如此伟大的 科技发明,却在近代走在世界的末端, 饱受落后挨打的教训呢? 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 史》: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智力跟我一 样,那为什么伽利略、牛顿等这样伟大 人物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为什么 近代科学和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当印刷 术和纸张带来的革命,将西方人坚船利 炮带到天朝海岸时,唯我独尊的汉文明, 面临生死考验。
《大悲菩萨传》
妙善说:楚庄王的女儿妙善为拯救父亲,不惜挖眼砍手, 化身为作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菩萨 ,国王从此虔敬三宝, 并且在河南宝丰县香山建塔十三层,以覆菩萨真身。 塔内《大悲菩萨传碑》碑文内容是唐初在长安终南山灵感 寺,天神向道宣律师讲述妙善证道成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本 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义大夫同知枢密 院事蒋之奇润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书法大家、 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书丹。 唐史专家赖瑞和教授苦寻多年,亲至宝丰县,终于寻得该 碑。
石刻文献研究
宋代石刻研究成果有欧阳修《集古录》十卷、赵 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洪适《隶释》27卷。 清代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第三 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 《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书 亭金石文字跋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 尾》)、录文(地方志中的金石文献,王昶《金 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外,进 一步出现分代,通纂,证史、书目的方式。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 处的工具书,案头必备。
竹简书写
书写用毛笔蘸墨,用小刀来修改。《博物志》: “(王充)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 十五篇,二十万言。”书写秩序是自上而下,自 右往左。 包装:简册卷起后,外面包裹以书帙(包书的布 套),盛在书笥。 竹简沉重、秦始皇每天处理公文按石计。《史 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 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有中呈不得休 息。”可以说,秦始皇是累死的。
早期雕版印刷
纸张使用的年代,石头碑刻也在大量使用,拓 印技术应运而生,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雕版印刷产生的原因是需求,需要对图文资料 进行大量复制,人工抄写效率低的弱点开始暴 露。 思考:为什么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佛经?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 日王玠为二亲敬造 普施”。时间为公 元868年
追寻失落的世界——简帛文献的发现
隋唐以前的文字主要是记录在竹简、木牍和绢帛 上的。由于这些材料容易朽烂,加上战争、暴君 的破坏,先秦两汉时期的大量典籍因此湮灭于历 史的尘埃中,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近现代以来,西北竹简、湘西里耶古城秦简、睡 虎山秦简、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甘肃武威 汉墓简、长沙马王堆帛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 简为我们重建中国古史系统,补充传世文献不足, 理解上古思想的连续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杜牧 唯一传世墨 迹——《张好 好诗序》,现 藏故宫博物院
敦煌佛经写本
因病写经,希望通过写经恢复健康, 《斯0980·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题 记:辛未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为男 弘忽染痢疫,非常困重,遂发愿写此 《金光明最胜王经》,上告一切诸佛诸 大菩萨……,伏愿慈悲救护,愿弘病苦 早得痊平,增益寿命。 因亲人去世而写经,希望超度亲人,免 受地狱折磨。《斯0592·妙法莲华经第 二》:垂拱四年(688)十二月清信佛弟 子王琳妻齐氏奉为亡女敬写《法华》一 部,愿亡者及遍法界众生共成佛道。
敦煌写经
为停战而写经,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斯1963·金光明经卷第一》:清信女 佛弟子卢二娘,奉为七代先亡见存眷属, 为身陷异番,敬写《金光明经》一卷, 惟愿两国通和,兵甲休息,应没落之流, 速达乡井,卢二娘同沾此福。 为普济众生,广积功德。《斯2527·大 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开皇第七年 (597)四月一日,清信优婆夷袁敬姿谨 减身口之费,敬造此经一部,永劫供养, 愿从今已去,灾障殄除,福庆臻集,国 界永隆,万民安泰。
wk.baidu.com
石刻文献的价值
一般认为,专门的石刻研究出现于宋代,这时期, 古器物和古碑刻发现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并 加以研究。 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石刻文献还可 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 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 阙缪者,以传后学”。可以用来印证传世文献。 墓志铭史料不可尽信。或为亲者讳,或炫耀门第。
纸张处理
卷子:竹简木简是卷起来存放,纸张起初都是卷放,粘 连起来,书写自上往下,自右往左,保留简册的书写习 惯。 卷子摆在书架上,为方便检索,一头挂上标签。韩愈 《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 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卷子不便携带,外包封袋,称为“帙”,十卷为一帙。 纸张为防虫,要用黄檗汁染,又称“黄卷”。写错了要 用雌黄修改。成语“信口雌黄”。
云岗石窟
雕版印刷
思考题:印刷术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意义? 书籍获得更加容易,崇文重教的风气提高了读书 人的数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 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 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 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 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 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 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
宋元明时期的抄本
宋元明时期雕版印刷术虽然发达,抄本 数量依旧巨大。文献学家袁同礼说:” 宋代私家藏书,多手自缮录,故所藏之 本,抄本为多。” 抄本盛行原因:抄写简单易行,随心所 欲,雕版费工费时费钱;抄写可以联系 书法;抄书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 明代著名抄本《永乐大典》共有22877 卷,目录60卷,3.7亿字,是中国历史最 大的类书,就靠人工抄写。“公车征召 之士,自纂修以至缮写几千人,缁流羽 士,亦多予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