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致癌过程
生物化学改变 致癌因素 正常DNA 正常DNA 修 DNA 受损 复 突 变 肿瘤DNA
促癌剂
细胞学改变 正常细胞
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分裂增殖 可见的肿瘤
肿瘤RNA 肿瘤蛋白质
(2)非遗传毒性致癌过程
• 化学物对DNA 以外的靶点所起的致癌作 用成为非遗传毒性机制,或非突变学说
特点:肿瘤促进剂的化学本质不具有致癌性。它 们并不与DNA 结合,而是通过提供一个选择生长 的有利条件,使得被激发的纯系细胞生长。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染色体畸变试验 微核试验 (一)短期试验
2、细胞转化试验 • 细胞转化:指受试物与正常细胞在体外 接触,如有致癌作用,可使正常细胞形 态、功能发生变化,发生与癌细胞相似 的过程。 • 观察终点:恶性变细胞(如细胞的形态 改变、核发生变化等) • 优点:可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 毒性致癌物。
数量较多
2、剂量设计
• 一般设3个染毒剂量(无作用剂量组、阈 剂量组、发生肿瘤的剂量组)和一个对 照组
3、试验期限与染毒时间
• 长期或终生:试验周期因不同物种生命 周期的不同而有差异。
4、结果的观察、分析与评定
(1)肿瘤发生率
(2)多发性
(3)潜伏期
(三)流行病学调查
• 流行病学调查是判别化学物是否为动物 或人类致癌物的唯一手段
双头小猪
臀部结合
阶段Baidu Nhomakorabea
发育过程
接触毒物后的后果
早胚期:容易引起胚胎死亡 后胚期(器官发生期):关键期
胎儿期:生长迟缓、神经内分泌系统机 能的改变。
围产期:胎儿发育的后期和新生儿阶段。
(一)自发流产和胚胎丢失
• 药物对早期胚胎发育毒性最明显的指标
一般,药物影响早期胚胎的最终结果呈 “全”或“无”模式,即胚胎细胞受到严重损 伤而不能成活导致流产,若损伤仅涉及小范围 的细胞死亡,则胚胎可完全修复不留任何异常。 药物:抗肿瘤药、重金属、中药(活血化淤药)
化学致癌过程
• 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 作用,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造成少量细 胞发生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成为突变细胞。
• 促长阶段:促进引发形成肿瘤细胞分裂生长的 作用阶段。
• 进展阶段: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促进过程中, 细胞表现出不可逆的遗传学改变,其标志为衣 穿不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化。
•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怀疑动物或人类致癌 物,再进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第十四章
药物生殖和发育毒 性作用
历史
反应停 (沙利度胺; 酞胺哌啶酮)
1957 – 61

生殖与发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亲 代的生殖功能及子代发育过程的有害影 响作用。
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常用术语
• 胚胎毒性: 指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胚胎的 选择性毒性作用。 胚胎毒性具体表现:胚胎死亡、生长迟缓、 功能发育不全、畸形 • 母体毒性:指在一定剂量下,药物仅对怀孕 动物产生的选择性毒性作用。 具体表现:母体体重减轻、某些临床症状、 死亡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调节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雄激素 黄体生成素(L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乙醇、阿片制剂、抗高 血压药普萘洛尔等
(二)雌性生殖毒理学 1、卵细胞毒性
阻滞原始卵母细胞,影响进一步的成熟 和排卵。如抗癌药--白消安。
2、卵巢体细胞和生殖道毒性
卵巢体萎缩—环氧树脂、呋喃妥因 输卵管和子宫萎缩—镉
3、生殖功能激素调节和相关毒性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黄体生成素LH 促卵泡素FSH 雌激素 孕激素 铅、林丹等
第二节 发育毒理学
• 研究发育生物体在受精卵、妊娠期、出 生后直到性成熟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出 生前,接触导致异常发育的理化因素或 环境条件后的发病机制和结果。
石棉、免疫抑制剂、激素、促癌剂等
二、化学致癌机制
体细胞突变学说
非遗传毒性致癌作用
(1)体细胞突变学说: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体
细胞突变有关,即正常细胞在致癌物质的作用, 其基本遗传物质DNA 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起 癌变。
内涵:癌症是细胞水平的遗传改变
肿瘤在本质上是纯系的 许多致癌剂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与DNA 形成共价键导致突变 受影响的个体基因中某些隐性突变遗传具有基因组队癌症 完整的易感性 大多数癌症显示染色体畸变 肿瘤细胞的显性特征能通过DNA 转染而转移给非肿瘤细胞。
(一)雄性生殖毒理学
雄性生殖毒性学

• • • 精子的产生 精子输送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特定靶位—睾丸内环境
与精子快速生成过程有关的细胞分裂和 代谢活性,对某些类型的损伤特别敏感。 药物特别容易损害DNA或影响快速生 长组织需要的细胞蛋白或细胞呼吸。
DNA损害:烷化剂 蛋白质损伤:阿霉素、环磷酰胺、 长春碱等
(二)胚胎毒反应
• 先天性缺陷:指出生前任何形态、生化 或功能的异常。 • 致畸剂:指能导致先天性缺陷发生的化 学物质
药物:沙立度胺、异维A酸、己烯雌酚、四环素类、 环磷酰胺等
第三节
毒性试验
三段生殖毒性实验
(一)一般毒性试验:检测药物对生殖细胞的发 生和形成是否有影响。 实验方法: 1、动物:至少一种动物 2、剂量与给药途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临床用药途径 3、给药时间:交配前 4、对照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 5、观察与报告: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 受孕率、死胎数、活胎重量、外观和内脏及骨 骼的变化等。
1、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危害
• 对后代产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影响。 非致死性效应表现为后代出现显性或隐 形遗传性疾病。
2、体细胞遗传损伤的危害
• 只影响接触到该诱变剂的个体。体 细胞突变可能与肿瘤、衰老有关。

二、遗传损伤的类型
• 基因突变:基因中DNA 序列的改变 •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 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接触药物 后,能够引起永久性结构或功能改变而 引起畸形的作用。 • 致畸剂:具有致畸性并使出生缺陷发生 率明显增加的物质称为致畸剂。 • 致畸指数:指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 (LD50)与最小致畸量的比值。
第一节
生殖毒理学
哺乳动物的生育繁殖过程
• 生殖发育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 其中包含生殖细胞发生,即精子发生和卵细 胞发生、配子的释放、性周期和性行为、卵 细胞受精、受精卵的卵裂、胚泡的形成、植 入或着床、胚胎形成、胚胎发育、器官发生 (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和哺乳 过程。生殖发育也可称繁殖过程。
功能减退。雌性动物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卵
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能力的降
低不孕或不育等。雄性动物可表现为睾丸萎缩
或坏死,精子数目减少等。
生殖毒性的评价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作用的评定主要通过
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 生殖毒性试验可以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对性腺 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妊娠过程、 分娩、授乳以及幼仔断乳后生长发育可能发生 的影响。
• 基因组:突变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 变。
碱基改变
蛋白质间交联 单链断裂
DNA-蛋白质交联
无碱基位点
双链断裂
链内交联
链间交联
DNA损伤的常见类型
遗传学终点
• 1983年提出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分 为五类: • DNA 完整性的改变 • DNA 重排或交换 • DNA 碱基序列的改变 • 染色体完整性的改变 • 染色体分离改变
第十五章
药物遗传毒性作用
遗传毒理学:研究理化因素引起遗传物质(DNA)
改变,预测并防止潜在的有害效应。
一、遗传改变产生和潜在结果
突变:指有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 的变化,并发生新的表型效应。
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由人工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药剂诱发 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癌基因:指一类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 转化的潜在基因,它们是化学致癌作用的主要靶 分子,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原癌基因:指机体内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 传信息。原癌基因发生恶性转化即形成癌基因。
抑癌基因:指正常细胞分裂生长的负性调节因子, 其编码的蛋白质能降低或抑制细胞分裂活性。
三、致癌物的分类
遗传毒性致癌物:
直接致癌物:烷化剂、 亚硝胺类 前致癌物:偶氮化合 物、乌拉坦 无机致癌物:重金属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促癌剂:糖精、巴豆油
细胞毒物:氯仿
激素:己烯雌酚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三氯乙烯
四、化学致癌活性试验
1、致突变试验:主要是对致癌物的初步筛选
• 依据:化学物的致突变性与致癌性具有一定 内在联系 • 缺点:无法检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假阴性) 和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假阳性) • 优点:可检出基因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第十三章
化学致癌作用
切除的肝肿瘤
背部纤维细胞瘤
一、化学致癌作用
• 致癌作用:指导致癌症的一系列内在或 外部因素的多步骤过程,包括任何良性 或恶性的肿瘤的起源或发生
• 致癌剂:能在人类或动物引起肿瘤的化 学物质
• 直接致癌物或初发致癌原:指未经代谢或生 物转化就足以激发致癌效应的母体化合物 • 前致癌剂:需要经过代谢或生物转化为另一 种化合物,才能诱发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辅致癌物质:指当与其它致癌剂同时存在时, 能增加后者致癌活性的化学物质,但其本身 并无致癌作用。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 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 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 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
生殖毒性的评价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 表现为不发情,发情周期紊乱或各种形式的性
遗传毒性致癌物: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
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 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这类毒物作用靶 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通过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改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的药物,并 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因而称之为非遗传毒性 致癌物。
原理:利用一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
即一系列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在加入哺乳动物 肝微粒体酶活化的条件下,测定化学物质诱导 回复突变成野生型菌株的能力。当营养缺陷型 细菌回复突变为野生型时,细菌不能合成组氨 酸到能合成组氨酸,从而能在不加组氨酸的培 养基上生长。
(三)围产期试验:检测药物对胚胎发育 后期、母代分娩过程、哺乳和新生幼仔 是否有影响。
实验方法: 1、动物:小鼠或大鼠 2、剂量与给药途径:高中低剂量组 临床给药途径 3、给药时间:大鼠、小鼠于妊娠第15天开始给 药,至分娩后21天(小鼠)和28天(大鼠) 4、对照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 5、观察与报告:观察动物一般状态、记录胎仔 数、一般发育状况、外观畸形等
(二)致畸胎试验:确定药物是否具有胚胎 毒性或致畸性。
实验方法: 1、动物:至少一种,首选大鼠 2、剂量与给药途径:高中低剂量组 临床给药途径 3、给药时间:胚胎器官形成期内连续给药 4、对照组:溶剂对照、阳性对照 5、观察与检查:纪录孕鼠重、黄体数、死胎 数、活胎数、活胎重、外观异常等。 6、报告 7、判定
3、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 大鼠肝转变灶试验
试验方法: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多次持续给
予促长剂,在20~30周左右观察局部组织(如肺、 肝、乳腺、皮肤等)有无肿瘤发生。
(二)慢性动物试验 1、动物选择
易感动物
新生动物
雌雄各半(一般情况)
特殊毒性试验分为三阶段 1、第一阶段:六个试验
• • • • • • 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致突变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啮齿动物微核试验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生殖毒性 动物致畸胎试验 围产期毒性试验
2、第二阶段:八个试验
基因突变试验-2个试验 致突变性 染色体畸变试验-2个试验 DNA修复试验-2个试验 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短期致癌试验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3、第三阶段: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三、致突变试验的方法
致突变试验又称遗传毒理学试验, 旨在检测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 致突变性,对遗传危害性作出初步评价, 并预测其致癌的可能性。
(一)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 验 简称Ames试验,用于检测受试物诱发大 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回 复突变成野生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