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语境下的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李敬科(1978—),男,河南南阳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项目简介:浙江省社科联年度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浙江旅游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N179),项目负责人:李敬科。
传播语境下的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研究
李敬科
1、2
(1.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旅游外宣是指通过相关传播媒介将目的地信息传递给潜在游客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但传统译学研究囿于源语与译语之间的两级界限,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看成静态封闭系统,故而忽略了其过程中许多其他因素。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以促进旅游外宣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传播语境;旅游外宣文本;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41—02
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
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而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将旅游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为争取国际客源,各国旅游部门竞相开展国际营销,进行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吸引国际游客的到访。
我国近几年来在入境旅游方面业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入境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在旅游对外宣传工作中,旅游翻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外宣是指通过相关传播媒介,将目的地信息传递给潜在游客的行为,
属于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但传统译学研究囿于源语与译语之间的两级界限,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看成静态封闭系统,故而忽略了其过程中许多其他因素。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外宣的传播效果。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
以促进旅游外宣的顺利推进。
一、旅游外宣文本类型及其翻译特点
(一)旅游外宣文本类型“旅游外宣”即宣传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获取国外公众,尤其是潜在游客关注的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
旅游外宣文本,有点像广告文本,专注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刺激国外潜在游客的出游动机。
旅游外宣文本通常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旅游景点宣传册
旅游景点发放的小册子和宣传单提供了景点自然奇观或历史文物等的详细介绍,其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诱发潜在游客出游冲动。
2.城市或国家的旅行指南
通常包含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基本信息,
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种族构成、地域文化、历史风俗、推荐线路等信息。
3.旅游广告
旅游广告包括报纸、
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投放的旅游广告,以其精美的图案和极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图片打动潜在游客。
(二)宣传导向的翻译视角旅游外宣文本作为一种实用性文本,
其宣传导向性是显而易见的。
卡塔琳娜·莱恩在对文本进行分类时,提到以下两个类型: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与呼唤型文本(operative )。
从以上对旅游外宣文本的分类可以看出,
旅游外宣的翻译具有信息提供与鼓动说服潜在游客的功能,兼有信息性与呼唤性。
1.信息型文本翻译导向
以宣传为导向的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强调客观信息的传输和在现实世界中的恒定传播。
这必然要求翻译出适合目标受众特点的语言形式,
必要时译者可以改变源文本的形式,以确保译文从根本上符合目标语的习惯用法与特征,以适应潜在游客的
1
4
阅读与感知信息。
2.呼唤型文本翻译导向
以宣传导向的旅游外宣文本最介意读者的反应,因此更注重译文感染力,使目标语达到与源语文本同样的效果,以便可以呼唤读者行为。
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时,相对于翻译其他类型文本有可能较多地背离原文本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此种为达到与源语同样呼唤效果的变通不应视作违反翻译的忠实原则。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语的文本功能,而不以对源文本的确切忠诚实现为目标。
二、传播理论对旅游外宣翻译的影响
传播过程被解释为:在一个系统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创制与解读符号实现互动。
Wilbur Schramm (1971)认为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满足以下四条原则:
(1)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必须经过特定的设计并引起目标受众的注意;
(2)为实现有效传播,承载信息的符号意义必须为传播者和受传者所共享;
(3)信息必须能激发受传者的个性需要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去满足这种需要;
(4)受传者为满足个性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必须与受传者所处的群体相适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宣传导向性的旅游外宣翻译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实现有效传播的原则相契合。
Wolfram Wilss(2001)指出:“翻译是一种与语言行为和决策相关的跨语言沟通形式。
”这成为从传播的视角考察翻译的标志。
三、传播语境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一)类比翻译
类比是采用外国游客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能够唤起相似的情感或反应相关的信息进行翻译。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翻译,即使解释很多,外国游客理解起来都比较费力。
但若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外国游客则容易接受与理解。
旅游外宣翻译中的类比翻译法可以缩短外国读者和中国文化间的距离,有益于旅游外宣的有效传播。
(二)删除冗余
在宣传导向的外宣旅游翻译中,应提倡对冗余信息进行删除,这种删除不是信息的“遗漏”,而是不影响读者理解的不必要信息的删除。
如成都武侯祠中有这样一段话:
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上文如果逐句对译,估计很难被外国游客接受。
外国游客不知“章武三年”是何年,也无从得知“白帝城永安宫”位于何处。
因此若要严格地直译,需要放大与还原历史,而这对旅游外宣翻译来说,不是重点。
因此可以采用删除冗余的译法,只将重点信息传达即可。
以此可以试译为:
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223at present day Fengjie County,Sichuan Province,and was buried in Chengdu the same year.
(三)文化适应
从受传者的角度考察,对语言风格和文化心理接受的层面,必然存在分歧。
外宣旅游文本的翻译不可能做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等效,它需要译者的动态调和。
但是这种调和不是任意的,它需要在一定理论框架中证明和描述。
如对句子结构的调整、词汇的选取和文化意象的转换等。
(四)游客为本
正如前文已讨论过的,外国游客的需求、期望、知识结构和潜在的干扰会迥异于中国游客。
因此,在宣传导向的外宣旅游翻译中不能仅仅提供与中国游客相同数量和类型的宣传信息。
相反,译者应提供的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是针对中国游客的宣传文本的内容和结构调整之后的产物,其目的是使外国游客可以很容易地获取所需的中国旅游信息,并激发其到中国旅游的兴趣。
四、余论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旅游外宣翻译是富于建设性的,这不仅可以为翻译人员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也有利于拓宽日益繁荣的旅游外宣翻译的视角。
此外,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打破了传统译论的限制,从而使翻译的主题更加科学合理。
更重要的是,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随着这一领域的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定会对诸如旅游外宣翻译等应用翻译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婷婷.互联网对泉州旅游外宣翻译的功能完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Wood,J.T.Communication in Our Lives[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卢杨,王芳.从传播学角度谈翻译的受体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5]刘连芳.旅游文化翻译研究:归化与异化动态选择[D].中南大学,200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