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创新性语文教学,需要有全新的评价模式。不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录取率的提高为目标,而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血展作为努力方向。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葬和生活方式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可以用一生;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的半衰期可能是10-15年,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缩短为5-7年。因此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系统地阐述了对教育创新的要求:“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一论述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创新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呢?
1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首先变语文教育是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的事业为在继承的基础土推动创新的事业,其次要从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为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对“知识”定义的认识要转变,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上的内容才叫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才叫知识。其实不然,课堂的时空要无限扩大,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最后应有主动发展的观念。人的创造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中学生主动发展起来的。我们常以“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自勉,而创新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合适。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适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2依据中学语文特点,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因素,需要我们教师挖掘。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如教《小桔灯》一文,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课后纷纷效仿动手做出萝卜灯、苹果灯等各式各样的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教育的契机。如教《狼》一文,教师提出如果没有“积薪”这有利条件,那么屠户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像狼一样的人吗?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这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精神的问题,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再次,教师要创造有利的切入点。优秀的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往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如讲读《释路梨花》,让学生转变角色讲故事,以“我”是梨花姑娘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是一种全新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仓新思维能力。
3还学生以“自由”,是打开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钥匙
当前语文教师教学观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式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二是应试式教学观,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顺利升学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传授式教学观,使不少语文教师俨然以真理传播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思维;应试式教学观,使大量教师钟情于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对于写作技巧的过多传授。这两种教学观其实质都是“以教师中心”为教而教,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奴隶,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完全丧失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树立真正的“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学生当作“主体”,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己经形成,期待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因此我们应将学生看作“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看作知识的主人,这样,我们就能放开手脚,找破条条框框,“解放”学生,给他们以“自由”,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那么如何还学生以“自由”呢?
方法之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我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每到周末她都要抢着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我分析她喜欢的原因是这档节目能从游戏中传授知识、播散快乐,节目风格轻松幽默、和气亲切。我想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是也能游戏,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就有了自由发展个性的环境,我们不妨每堂课先抽出一定时间一与学生做“脑筋保健操”,成语接龙、填写游戏、灯谜对联、诗词大联诵、名著故事歇后语、新闻大家说等都是“脑筋保健操”的内容。还要尽量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使师生间的某种对立关系得以消除,洋溢在教室里的是一种使人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氛围。当然,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内游戏不是唯一的方法,关键在于给学生精神的自由。
方法之二,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解”。课文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背,而教师讲的依据是几十年未变的教参,考试也以此为准。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束缚,因为有的作品不只是一种解释。如《孔己己》一文,“批判科举制度”是茅盾
的解释。从鲁讯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对苦人儿的同情。两种解释都对,就不能有第三种解释吗?学生就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吗?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活跃的思维进行独到的解读。
方法之三,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写作本质上是精神的创造,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一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史、心灵史,要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得清除他们长期养成的说假话、套话、空话,就是不说真话的不良习气。要让他们写好每篇课文后的”读书随笔”,要求他们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布置作文要做到“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像200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
试卷写作所要求的那样。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创新。
4.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意识。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要注意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上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其实一个好的中学语文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4.2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乔治·波利亚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通过示范,学生在学习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学生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最终实现这一过程。
4.3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给予解答。当然解答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1具书或者相互讨论、或者辩论等,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不是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问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要掌握好反问的火候和分寸,避免让学生难堪,挫伤其积极性。
5改革评价机制
创新性语文教学,需要有全新的评价模式。不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录取率的提高为目标,而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血展作为努力方向。“惟分数”的排队做法只能激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把另一部分学生推到厌学、拒学的危险边缘。变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为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要注重学生过去与现在变化的测评,鼓励他们力求每天都有新的提高,即所谓“今我胜昨我”,帮助他们确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价值观。
总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评价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