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财政部长行政院长1954—195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经国

十大建设——
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 苏澳港、北迴铁路、 铁路电气化、中山高速公路、 中国钢铁厂、中国造船厂、 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
十大建设分布图
李国鼎


建议在适当时候产业转型,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解 决严重的失业和贸易逆差问题,并奠定了工业化发展 的基础。 主持通过《奖励投资条例》,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推动技术密集型工业, 推动科学园区的设立,
被称为“台湾科技之父”。
孙运璇
提出了产业升级与提升科技水准, 提出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制造集成电路。 在抑制物价飞涨的同时,全力推动各项经济建设计划, 拓展贸易、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使台湾经济在 70年代一片危机中持续高速发展。 2003年底针对全台湾中小学师生、家长所作的调查中 发现,评选“心目中品格最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 孙运璇分别列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第一、二位。



俞国华
1967年接任“财政部长”,多年主导台湾的货币政策。 进行赋税改革,为台湾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规范 了银行信贷体系,成立了外汇市场,实施利率自由化 等,对台湾经济快速转型提供具体的政策引导。 1984-1989,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任内主导台湾经济 向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三大方向发展,连续5年平 均经济成长率为9.9%。
曾经“经济奇迹”的四大特点


在快速经济成长中维持了物价稳定 由出超变成入超的过程中完成了经济体制和机 制的转变 为了低度失业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 逐渐地接近均富社会理想
台湾经济发展史上的十位重要人物
陈诚

控制溃败台湾的国军 免于流窜并危害社会 1950年3月出任行政院长 主导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稳定了物价和台湾金融体系。 主导台湾的土地改革。
第五讲
台湾地区经济与文化简介
一、台湾经济成长简史:物资缺乏, 物价恶性膨胀,失业问题非常严重,是 一个纯粹的、落后的农业社会。1951年, 台湾的外汇负债为1050万美元。 八十年代,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 而且一度是四小龙中经济实力最强、经 济结构最完善的一个经济体。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台湾省GDP增长率 (2001-2016)
年份
2001 2008 2014 2015 2016
GDP增长率(%)
15.2 13.3 9.08 12.08 9.68
GDP增长率(%)
-1.69 -2.14 3.7 0.85 1.36
二、流离中坚守——台湾地区的文化: 多元化 战后扭曲的文化发展 剧变中的70、80年代、对认同的追问 ——乡土文学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文化创意产业



汇集大批精英人士, 为台湾的技术官僚队伍奠定基础。
俞鸿钧

国民党著名财经官僚,历任财政部长、行政院长 (1954—1958)等职务。 主持运送“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至台湾,并以此作 准备金,改革币制,迅速稳定台湾的金融、控制物价 上涨,稳定社会秩序。

徐柏园



“财政部长” 1949年币制改革、 新币制政策主要设计人。 设计“新金融措施法”和 “外汇审议制度” 有效控制因新台币贬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尹仲容



台湾经济的“掌舵人”,设计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道路。 早期推行“一切财经措施,以稳定经济、缓和通货膨 胀为前提,以增加生产来缓和物资短缺与通货膨胀的 问题”;“发展民生工业以减少进口、节省外汇”为 基本内容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政策”,成效显著。 1954年出任“经济部长”,主导台湾经济发展从进口 替代型适时地转为出口导向型工业政策。 1958年后主持“外贸委员会”,完成对外贸易改革。


• 台湾经济现状

产业外移,却未能找寻新一轮增长点 “五低三高”问题: 经济增长率屡创新低 工业生产持续衰退 进出口贸易业绩不断下滑 投资意愿低、消费萎缩,投资和消费指标双双下降 股、汇市严重下挫, 失业率不断攀升 金融机构逾放比持续增高 财政赤字扩大
台湾省GDP增长率 (1986-1990)
蒋梦麟



主导台湾农业政策, “以农业培养工业、 以工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策略。 主持土地改革与农村建设, 采取社会制度改革与增加农业 生产并重的手段。 改革社会制度,推行家庭计划, 制定节育人口的政策
严家淦

历任“台湾银行”董事长、行政院长、副总统、总统。

坚守财政收支平衡原则,不以发行通货为理财的主要 手段,一面整顿税收,一面稳定币值,控制通胀。 控制支出,并于1964年抹平了长达14年的财政赤字, 被称为“平衡预算能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