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启发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中的启发教学的几点思考

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思考,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提问启发法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法,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学生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药》时,学习到最后一部分时,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更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出现羞愧的颜色……”这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文章作更深刻的理解:儿子为革命而牺牲,为什么还“羞愧”?这一提问,不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的激情,而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比较启发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能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比较的事物、现象是很多的,诸如可以是同一作家的改稿与原稿的比较(在词语选用的不同),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间的比较,或者不同创造方法间的比较等。下面选择几种方法谈谈比较启发在教学中的作用。

1.前后用词不同的比较。我们知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成形的作品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其中自己在选词用句方面是特别注重的,在古代就是所谓的“炼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就有一段选词的佳话。下面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七律?惯于长夜》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例,谈谈改稿与原稿的不同所产生的作用。原稿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稿与原稿比较,其中不同在于改稿用“忍看”、“刀丛”,原稿用“眼看”、“刀边”。从词语的表意来说,“忍”表现出一种痛苦

的心情,在看中充满愤激;“眼看”包含无可奈何地看。在“忍看”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义愤和国民党反对派的凶残。“刀丛”是复数,范围大,比“刀边”更能形象表明国民党反对派挥舞屠刀,肆意杀害革命者的暴行。

2.同题材文章间的比较。相似文章间的比较就是把同类体裁,或者相同题材,或者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宋朝

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清朝李渔的《芙蕖》。《爱莲说》显然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但以抒情为重;《芙蕖》重点在于介绍荷的用途,把说明、描写、抒情有机结合起来,但以说明为主。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是抒情散文,重点在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让人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重点在于介绍事物特点,让人有所知。

3.同一篇文章中的比较。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文章中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愚公与智叟从取名上形成对比,而且名字与各自的行为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中,通过他们对“挖山”的一席对话,真正的表现出“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康、伶俐机敏,而眼前的成年闰土却形容憔悴,神情麻木。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闰土的变化如此之大。这样,前后对比,启发学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如此变化,这对探究文章所表现的深层意蕴奠定基础。

三、形象启发法

1.运用比喻方法。运用比喻就是运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启发学生联想的一种启发方法。由于语文课表现的思想意蕴较为深厚,因此,教师运用比喻的方法,寓抽象于形象,寓复杂于浅显之中,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或感悟课文的思想性。比如,学习鲁迅在《故乡》中说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什么是希望?美好的生活。然而,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运用比喻,把希望喻为路:希望如路一样。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希望也需要人“走”出来的。这就形象的启示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而美好的希望也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实现。要想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就必须斗争。

2.运用故事方法。故事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征。运用故事方法就是对课文中一些极为抽象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蕴,运用故事给予说明,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比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可以先讲有关诗歌的一段佳话。又如,学习两汉乐府诗《陌上桑》,教师可以抓住行人的行为,把使君与罗敷的对话改编成故事。这样,学生不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思考不同的人对罗敷产生同样的感受,但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会让学生理解美感的共同性,或者阶级性特征。

总之,课程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的要求。

语文课堂点拨的策略

一、“精讲点拨”的策略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资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精讲的对象。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备好课,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讲,是详讲还是略讲,哪些知识需要练,是简练还是反复多练。而且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多想几种可能性,对课上新生成的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对于不同的课,还要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由此可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精讲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不是一味的少讲,讲的浅显。而是讲该讲的内容,在讲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提炼与思维的点拨。

3.利用多媒体进行“精讲”

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信息量、增加教学密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精讲,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讲点拨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