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粒细胞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各种毒性因素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可有下列形态学改变。
1)细胞大小不均:表现为胞体增大,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化增殖所致。
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图片核变性固缩图片棒状小体
2)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在电镜下为呈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故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常显示酶活性显著增高。
3)空泡形成:粒细胞浆中出现空泡,大小不一,1个或数个,有时在胞核上也能见到。被认为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细胞核溶解时,则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性粒细胞。见于严重的急性感染,在化脓性感染时尤为明显;也可见于慢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以上各种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程度。轻症时出现一些中毒性颗粒。随着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中毒性颗粒更加粗大且增多,常降有空泡形成及核变性,出现这些变化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增高,甚至遍及每个中性粒细胞。因此,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均可反映病情的程度,及于预后的关系。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直径达16~25µ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其至在10叶以上.核染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的白细胞胞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l~6µm,l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这种棒状小体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时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胞浆中较为多见,呈粗短棒状,常为1~2条;在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中可见数条至数十条成束的棒状小体;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幼稚单核细胞中也可出现,常为1条且细而长的棒状小体。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不出现棒状小体。故棒状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以及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球形包涵体(Dohle体):在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的局部嗜碱性着色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直径1~2µm,天蓝色或灰蓝色。是核浆发育不平衡,局部胞浆不成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肺炎、麻疹、败血症、烧伤等。
(5)其他异常粒细胞:系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如Pelger-huet畸形,为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成熟粒细胞胞核呈杆状、肾形或哑铃形。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缺陷,也可继发于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肿瘤转移和某物药物治疗后。Chediak-Higashi畸形,是在患者的各发育阶段粒细胞胞浆中含有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µm呈淡紫红色的包涵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易患感染,常伴白化病。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有深染嗜天青颗粒。患者常伴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May-Hegglin畸形,患者的粒细胞中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形态与Dohle体相似。但常较大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