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

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

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

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国人强调凡是执其两端,过犹不及,便是这说法。中庸之道也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则强调性善论。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则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这个道理。所谓修养,就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个人“内省”。孔子曾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遵循这种修养方法。因此,中

国传统的道德是“内省”型的伦理体系。

第五,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辩与论证,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

五、中西方道德思想差异的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和西方的道德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呢?从深层次来说,道德文化是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文化存在不是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分析中国儒家道德和西方的道德观应从主体的思维层面,即宇宙观来出发。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宇宙观的不同,是

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框架,都具有镜像结构。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性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一种体验性文化。西方文化主张二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不统一的,物质和精深是分离的。西方意义上的人,是和自然、社会、他人、甚至和上帝所对立的人。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通过外部世界这面镜子来反射,任何人性的扇面都有必然的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与之对应。西方人的这种宇宙观,把人和外部世界割裂开来,能够很好的解释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文化则主张一元的宇宙观,认为人和外部世界是统一的、和谐的,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人生观上表现出注重家国一致的价

值原则。

(一)不同的经济基础以及物质发展水平

(二)(二)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三)(三)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相关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和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的差异。对于凯胜移民和亚欧留学(下文简称“凯胜亚欧”)的分析结论,许多申请客户也在关心另外一个问题:中西方道德教育存在差异的宏观因素是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因此,做为各自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形式上究竟存在何种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观念是相辅相成的。从表面上分析,许多人会定论:中国观念落后,西方国家观念发达。对此,凯胜亚欧的专家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落后和先进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历史的步伐是前进的。对于道德教育上的差异,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待教育观念与具体内容的联系。

一、道德教育理念的差异

许多人形容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最为准确的一句话就是:观念比较传统。的确,中国的传统观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力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也为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形势格局,中国的传统理念尤其是教育理念更要与时俱进,尤其在增强民族创造力的同时,注重创新开拓,因此,应当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针对道德教育理念而言,上文中提到中国注重权威统一,这种权威统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屡见不鲜。学生的受教育空间处于家庭和学校的两点框架,思想的主导也大多是由老师和家长将社会上的一些单一要求强迫性的灌输给孩子,做为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只有绝对服从。

而在西方国家,西方人的观念比较自由开放,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充分的理解尊重,其道德培养完全根据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和思维的发展而确定科学的方式。

因此,相比之下,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实际行为训练,注重潜移默化的理解渗透而非强行灌输。但是,中国的道德教育理念忽视行为训练,轻视道德主体也就是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这一点,也是中西方道德教育的根本差异。同样,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新的形势下,更应当摒弃这些不合理的观念成分。

二、内容上的差异

有人形容,西方国家的个体是公民,中国的个体是臣民。的确,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不同,西方注重个体道德,个性发挥,个人自由,而中国比较强调“三纲五常”,模式也比较单一。

中国的文化教育注重集群主义,从古至今,中国人处理个人与家族,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关系方面,提倡集体主义原则。因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这种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被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所借鉴吸取。因此,这种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也是中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在西方国家,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个人主义道德观普遍开展,极其强调个性的发挥,在注重个人主义道德教育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完善,也有一种通俗的说法:人认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当然,这种教育模式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适应当时的竞争形势,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不利于个体甚至于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高度统一,同样借鉴了中国道德理论的相关精华。但是,在对于个体道德教育培养方面,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