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进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
解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
客体(文本)的不同感受和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
行为,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
量。如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满足的一种自然诉求呢
、唤醒自我――主动解读
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文本中学习知识
和
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劳。因而阅读教学不可受片面化阅读目标的束缚,不可受模式化阅读程序和单一化
阅读方法的限制,不可受标准化阅读测试的误导,而应该追求
阅读的社会化、人格化、个性化。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
阅读者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现场”,唤醒学生的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积极主动地去读,全神贯注自我”
地
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例如,在《五彩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朗读教学
中,师生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我们先来朗读第2自然段,谁来朗读?
生:(朗读“)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开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
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满意)同学们听出五彩池“神
奇”在哪儿?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我听出五彩池神奇在“水池多” ,因为刚才他把“漫山遍野”这个词读得特别重。
师:你的耳朵真灵。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有4000 多个大
大小小的五彩池,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老
师觉得他只读出了3000多个五彩池,谁能把4000 多个五彩池全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里,教师带有指向性
的启发使“漫山遍野” 这一词语变得具体可感,同时激发了学
生表现自我,自由朗读的强烈欲望。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
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
情
感基础、语文积淀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
的“第二文本” 。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
模式去评价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判断力被封
杀,
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悲哀。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
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
读
积累,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个性化
解
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研
究
文本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
验和阅读习惯的不同,每一位学生对阅读内容都会有不同的
感受,即使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
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
例如,教学古诗《暮江吟》时,我让学生细细品味。
“一道
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学生的认识不同、生活积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感悟精彩纷呈:有的说因为夕阳照射整个江面,所以用“铺”,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有的说因为是夕阳, 光线已不再强烈,失去了穿透力, 好像一层薄薄的红被盖在江
面上;还有的说太阳快落山了,这时的阳光是斜照的,有一
个角
度,所以说是“铺”水中对文本中的同一个字,学生的理解
是多元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凸显发现一一创造性解读
创造性阅读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塑造自我为目标
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
跟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 式
的单极课堂结构。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
到学生
重复同学的发言,重复教师的话语,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这
种思
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个性
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惯性视角的束缚,启发
学
生运用多维视角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落花生》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解读:“预习部分有一个科学性错误,谁能找出来呢?”经师生几番斟酌,终现端倪。文中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
了果实”一句中的“花落”与“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
生的“花”没有“落” ,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
入
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土里。教学中,孙老师又提出一
个开放
性问题让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
还是
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
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
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认可。这
种辩证的人生观并非许地山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学生创造性的解读给课文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文本的解读价值长盛不衰。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责任编辑:徐桥◊